(以下節錄自:韋利蒙(William H.Willimon)《為這星期五感謝神---於現今世代再思十架七言》 )
“婦人,看,你的兒子!……〔兒子〕,看,你的母親!”〔約翰福音十九章26至27節〕
家庭對於耶穌來說時常是一個問題。“家庭價值”並不適用於祂。在祂還是嬰孩的時候,祂難以服從父母的權威。祂在聖殿裡閒蕩,與人討論神學問題。約瑟和馬利亞擔心得瘋了,因而訓斥耶穌,祂就無禮地答道:“你們難道不知道,我應該關心我爸爸的事嗎?”(路二49)……馬利亞和約瑟做了甚麼,以致得了一個像耶穌這樣會回嘴的少年人?
當耶穌長大以後,祂和母親出席一個婚宴。當時,酒用光了,馬利亞緊張地懇求耶穌幫助,但耶穌就以一句:“婦人,那和你或我有甚麼相干?”...
當耶穌的傳道事工開始之時...只是以簡短的一句“來跟從我”,就要求這些漁夫把他們年老的父親撇在船上,加入祂與伙伴浪迹天涯的生活(太四19)。
祂聲言:“我來是叫父親和兒子作對,母親和女兒作對。”(太十35;作者意譯經文),而祂也確實這樣做了。
我記得,而且歷歷在目,很多年前在杜克大學校園裡舉辦的一個親子營,講員讀了耶穌呼召門徒,讓他們把父親撇在船上去跟從祂的故事──他抬眼看著聚集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以難過的語調說:“耶穌傷了一世紀不少家庭的心。”
有一天,耶穌正要教導一羣陌生人有關福音的事,有人對祂說:“你的母親和弟兄在外面要見你。(作者意譯經文)”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可三32-35)耶穌和祂的家人不是那種寬厚融和的家庭。
我在杜克大學擔任校牧的二十年間,接過不下十到十二次由憤怒和焦慮的家長打來的電話。……“救我!我把孩子送到杜克大學來,她變成了宗教狂熱分子。”所謂宗教狂熱是指:“她要和天主教徒一起到海地傳教兩年。”
要讚賞這些家長,他們對耶穌的認識足以叫他們知道,耶穌對家庭造成大破壞。
耶穌在十字架上一度使母親陷入同樣的困境。祂對母親說:“婦人,看你的兒子。”馬利亞,請看看你快將失去的這個孩子,你為世人的罪所獻出的兒子。母親的愛,是那種為分送出去而愛的愛;就馬利亞的情況來說更是如此。早在耶穌出生之時,年老的西緬已經預言:“你的心也要被刀刺透。”從一開始,當神兒子的母親就不是一件容易事。現在,就是在十字架上,耶穌因順從神的旨意,因對神所命定的使命堅定不移,就為自己的家人造成極大的痛苦。“婦人,看你的兒子。”
然而,耶穌說的不單是這一句話,耶穌的第三言還有下文。耶穌對母親說話以後,就看著祂的門徒約翰說:“兒子,看你的母親。”...耶穌是說:“母親,我給你一個新的兒子。兒子,請看你這個新的母親。”這使傳統家庭陷入混亂的耶穌,在十字架上創建了一個新的家庭。
我們大多數人為了家庭,甚麼都願做。事實上,說到底,我們大多數人除了為家人以外,不會為人做甚麼艱難或英勇的事。……我們中間極少人會感到對親屬以外的人有重大的責任。……
在那日子,在世界的那個角落,沒有任何社會依附如家庭的一般堅固和具決定性。你出身於怎樣的家庭,決定了你的整個人生、你的整個身分,你的整個未來。所以,耶穌其中一個反傳統文化、革命性的舉動,就是對家庭的持續攻擊。
我們自身的文化,由“家庭價值”主導。除了和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再沒有更美善的東西值得我們效忠;這是教會為我們許人所做的美事之一。…所以,在受洗的時候,我們被收納進入一個更大的家庭,大得足以叫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姿采。
耶穌在另一處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十三34)仔細觀看。耶穌正在創建第一間教會,祂吩咐我們要把這些陌生人當作是親屬般。教會是我們跟一羣陌生人偶然聚合在一起的地方,在那裡我們被迫去稱那些與我們沒有自然血緣關係、沒有共通點的人為“弟兄”、“姊妹”。...耶穌把我們從那個過於狹小、緊迫和受限制的家庭救出來,好賜給我們一個擴大了的、較普遍的新家庭。
誠然,家庭是神向我們賜恩的途徑,但多麼諷刺的是,本該帶來祝福的家庭竟成了重擔。這不是我們的罪經常帶來的結果嗎?我們總誤用了神美好的恩賜,包括我們的家庭在內。
身為牧者,我可以告訴你,在我們人生中所發生的真正不幸事情,大多數是在家庭裡發生的。...
在我身為校牧的最後一個畢業週,我對一個活躍於校園事工的畢業班同學說:“這個週末我想見你的父母。他們會出席畢業禮嗎?”
“我不建議那樣做,我的媽媽非常厭惡你。”她答道。
“對我?伯母到底為什麼會生我的氣?”我問。
“我正考慮到窮人中間工作,她為此感到煩亂。我想她較喜歡她以前所擁有的我,不喜歡現在與耶穌同工的這個新我。”
韋利蒙(William H.Willimon)《為這星期五感謝神---於現今世代再思十架七言》(Thank God it’s Friday---Encountering the Seven Last Words from the Cross)(李金好譯,基道出版社,2010年)p.37-45
*****
我一個從小認識的好朋友,總是私下或公開地說很羡慕我能在一個基督化的家庭出生和成長。他早就揚言他將來也要組織一個基督化家庭,而他的家庭也可以自他那一代人開始,有一個正常和溫馨的家。而他這個理想應該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我很替他感到高興。
朋友覺得他自己所屬的家庭不大正常,與別人的家庭相比又不夠溫馨。除此之外,一般來說,當我們看見和羡慕別人所擁有的好處時,我們總是看見表面。這不是說我欲否定神的祝福和我的幸福。我一直為到自己能出生和成長於一個基督化家庭而感到愉快以及感恩。但有時候,偏偏是因為你的家人也是基督徒,給你帶來一種無所適從的張力。因為倘若他們不是基督徒,你還是很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某種想法或說出某些話…有時候,我忘記基督徒也是人,我就問,怎麼會這樣呢?
楊牧谷曾說,世上最痛苦的,不是那些完全愛世界的人,也不是完全愛耶穌的人,而是那些既不完全愛世界也不能全心愛上帝的人。
我就是那種人。
那天聽聞內地政府有打壓地下教會的事,而某位姊妹在內地的朋友正是這間教會的會友,因為這樣她自己和家人都遭受了“麻煩”,她父親便對她說要離開教會不然就跟她脫離關係。我當時就想,換著我會怎樣呢?傳道說,孝敬父母和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兩者都有聖經理據支持,無論如何,選擇甚麼都是需要背負後果的。我想選擇最好的,但問題是,怎樣才算是好?是神眼中的好呢?是人眼中的好呢?還是我自己眼中的好?我看重父親的感受多於堅持事情的對或錯。對於我而言,關係比甚麼都重要,甚至比堅持真理更重要,是的,這已經是愚孝了。
當教會有弟兄姊妹說我很乖很聽話有出色,說他們也要把孩子教成我這樣時,我希望他們指的並不是我那沒主見和欠獨立的性格吧。人總是這樣吧,自己作別人子女的時候想要不聽話,但作別人的父母時,又喜歡子女聽從他們。我擁那些一般作為父母的人會喜歡的一些性格,卻並非擁有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性格。
當我閱讀到“耶穌其中一個反傳統文化、革命性的舉動,就是對家庭的持續攻擊”時,我心裡很不好過。當然,上帝對每個人的呼召都不相同,祂並沒有呼召所有人都捨棄他們的“小船漁網”,也沒有叫所有人撇下家人去跟從祂作祂的門徒,也並非所有信徒都有阿伯拉罕的信心、都獻上自己的獨生子。有時我會想,總是有例外吧。卻又知道,祂所看重的,乃是我們的心意。那麼我是否願意為祂擺上我一直放不下的東西?假如那真是我要面對的測驗和功課,我真的沒有信心能通過,我有時候求祂說,祢既然知道我的“底線”,請愿諒我做不來吧…
可不可以同時擁有好的東西,而不用捨棄“好的這些”去換“更好的那些”?
快到父親節,希望那些心裡有掙扎的兒女們和父母們,都能從神那裡得著釋放。
2011/4/23
2011/5/1
2011/6/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