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情極度低潮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書。摻雜著自己和作者的悲苦,我試著由作者的情境重新衡量我自己的「酸楚」,如果一個即將什麼都沒有的人,還能這樣地看生活、看世界,我不知道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我想分享一些曾經令我動容、咀嚼再三、一些我想記住的話。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
這疾病只會得到我的身體,但得不到我的心靈。
我是要日漸萎靡不振?或是要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
他一向沈醉於美好簡單的感官饗宴,像是歡笑、唱歌、跳舞。
有時候,我早上醒來會哭個不停,為自己而傷心。有些早上我則是既憤怒而不甘。但這種情況不會很久,我會起身說:「我要活下去!」如果必要,我會好好哭上一場,但是哭過之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我不准自己進一步自憐,每天早上一點點流幾滴淚,就只是這樣。
我們的開始(出生)都一樣,我們的結尾(死亡)也都一樣,在生命開始、結束和之間,我們都需要別人。活著,是要可以和其他人互動。這意味著我可以表現我的情感,我的感覺,和別人說話,和他們一同悲喜…沒有這個也就沒有墨瑞(Morrie)。
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做好準備。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地比較投入。
學佛教徒那樣。每天都想像有隻小鳥兒站在你肩上,問著:「就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我一切都盡力了嗎?我是否問心無愧?」
他知道自己死期將屆之時,心中可有什麼未竟的遺憾?是否為失去的友人悲嘆?是否希望有些事能重頭來?會因失去的許多事物而悲傷嗎?會後悔未曾向人吐露一些秘密嗎?
有時當你就要失去某人,你會謹守著一些習慣不放。
別放手得太快,也別死撐太久。
當我這裡有朋友及關心我的人,我就很開心,他們的關愛、慰問支撐著我。我們會把手握在一起,我們會心心相印,我們的友誼不需要講話,就能感覺到。
家人不會起身告別離去,不只是互相關愛,還要讓對方知道你在關心、注意著他,可以說是「精神上的安全感」。知道你的家人總是在一旁守護著你,這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取代,金錢不行,名聲不行,工作也不行。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並記得我們有過愛的感覺。你所激起的愛意,所有的記憶都還在,你並沒有死,你仍活在那些你曾經打動的人,曾經相互扶持的人們心中。
如果人死了以後會到另一個地方去,那就一定是在別人心裡。
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愛,我們以為若是接受了愛會變得軟弱。我們常感到孤寂,有時甚至就要潸然淚下,但我們總是忍住,因為大人不應該掉眼淚。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伴侶會有一股突如其來的愛意,但我們口頭不說什麼,因為我們害怕話一出口,會使得倆人的關係有所變化。
人跟人的關係沒有公式可言,只能以關心為出發點,為雙方都留下空間,設想他們所想要的、所需要的、他們能做的事,以及自己的生活,尊重並接受他的意願。
愛最最重要,不相愛,即如死滅。(詩人奧登W. H> AUDEN)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對生命不滿意,對生命抱撼,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讓人希望還年輕。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知道,如果你一直不想變老,你就會一直不快樂,因為你還是會變老。因為你若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不會願意重新來過,你會想要繼續向前,因為你會想要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要有惻隱之心,彼此照顧扶持」只要我們學到這一點,世界就會變得美麗許多。如果我們多看看彼此的共同點,我們就會比較認同天下一家的想法。
過去就是過去,接受它,不否認也不揚棄。如實接受你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
學習寬恕自己,寬恕別人。寬恕自己原本應該去做而沒做的事,你不能因為什麼事而終生抱撼。要和自己和好,也和身邊每一個人和好。與人為善,永不嫌遲。
羨慕感生起,我感覺了它後就讓它去,不執著。
「不執著」的意思,並不是你不讓經驗穿過你,事實上正好相反,你要讓它完全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就像把水龍頭打開,讓情緒沖刷你全身,這只會對你有益,不會有事的。你讓恐懼進來,像是換上一件常穿的衣服,你就可以對自己說:「很好,只是恐懼而已,我不會讓自己被它主宰,我只是如實知之。」
孤寂感也一樣,你放手讓它去,眼淚掉下來,完全感受它。最後你說:「很好,這是我這一刻的孤寂感。我不害怕孤寂感,但我現在要把孤寂感拋開,我曉得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情緒感覺,我要去體驗他們。」
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重點是接受你之為你,並且樂在其中。你得要找到像你現在生命中這樣的真、善、美,回顧過去讓你滿懷鬥志,但年紀不是與人拼鬥的事。應該做小孩的時候我高高興興做小孩,應該做智慧老人的時候,我高高興興做智慧老人。
今天,我覺得,自己是全地球上最幸運的人。(Henry Louis Gehrig, 紐約洋基棒球隊一壘手&最佳打擊手)
他在家中數著呼吸,爭取每分每秒和他心愛的家人、朋友度過。而我卻花無數個小時,讀著對我自己無意義的東西。
在事業上,出發點是要贏,是想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第二名又有什麼不好。愛和關心不一樣,愛是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
我們對於我們「想要」或我們「需要」的東西,常常分不清楚。你無法從「想要」的東西獲得滿足,只有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才能真正給你滿足。
錢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有錢沒為他們帶來快樂或滿足。身份地位不能帶給你什麼,唯有開闊的心,才能讓你和所有的人自在相處。
你知道我怎麼解讀這些情況?這些人都是渴望為人所愛,才拿這些東西作替代。以為擁抱物質自己就能獲得擁抱。但物質的東西永遠無法取代愛、溫柔、親切,或是同胞手足之愛。
許多人的問題小得多,但他們太過自我,如果你跟他們講話超過半分鐘,他們的眼神就變得飄忽,心不在焉。我相信人要全神投入,你應該和你眼前的人同在。我現在跟你講話,試著全心放在我們之間現的溝通上,想的就只有你。
問題就在於大家都是急急忙忙,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所以到處奔忙,到處找尋,下一輛車、下一棟房子…然後他們發現這些也都是空虛,他們又繼續奔忙…
我們大都像是在夢遊,我們事實上沒有完全體驗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在半醒半睡,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太多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著自己認為重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
現在的人太過自私,無法真正地愛人被愛,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我從婚姻學到的是:你會受到考驗,你會發現自己是誰?發現對方是誰?以及兩人如何相處,或發現兩人處不來。
傲慢、虛榮,我真後悔自己生命中的這些事情,我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些事情?
我們把目標放在不對的地方,這導致了人生的幻滅。
現在的人太過自私,無法真正地愛人、被愛,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我從婚姻學到的是:你會受到考驗,你會發現自己是誰?發現對方是誰?以及人如何梘,或發現兩人處不來。
愛情和婚姻有幾條不變法則:尊重對方、懂得折衷、開誠佈公、相近的價值觀,否則會有很大麻煩。
你不是一個波浪,你是海洋的一部份。
生命是一連串的來回拉鋸,你想做某件事,卻被迫做別的事;某件事傷害到你,而你覺得這不應該;你把某件事視為理所當然,但你深知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事;對立面的衝突,就像拉長的橡皮筋,而大多數都活在這其中,「愛會得勝,愛一向都得勝!」
你有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人?你對自己問心無愧嗎?你有沒有努力做個最好的人?
有時候你不能相信眼睛所見的東西,你要相信所感覺到的東西。你若要讓別人信賴你,你也要能感覺到可以信任他們。就算你在黑暗中,就算你在往下掉。
我要讓你比較放得開。我要告訴他什麼才是要緊的,要小心不要重蹈覆轍。要心胸開濶,不要受到那些張牙舞爪的價值觀的誘惑,你心愛的人講話時要用心傾聽,彷彿這是你最後一次聽他們講話。
我希望有一天你會把我當成你的朋友。有一天我要讓你知道,哭沒有關係的。
我也不知道「心靈成長」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我確定我們少了些什麼。我們太重視物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不能滿足我們。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我們四周的大千世界,我們都把這些當作理所當然。你可能會想多花些時間在心靈的東西上。
我們的文化讓人們無法自知自適。你得要十分堅強,才有辦法拒絕這錯誤的文化,自己找到出路,創造自己的文化。不得不用獨特觀點看生命,思索著認為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忙著千頭萬緒的瑣事,讓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然後問一問:「人生就是這樣嗎?我所要的就是這樣嗎?是不是少了什麼?」你不會自己想到,你需要別人在背後戳你一下,我們的生命都需要良師指點。
我們怎麼想?我們看重什麼?這些你得要自己選擇,你不能讓任何人或任何社會,為你決定這些事。
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
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就會讓自己的夢想實現。
去做出自你真心的事情,這樣去做的話,你不會感到失落,不會感到嫉妒,不會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
相反的,你會覺得一切付出自有莫大回報。
THE END.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作者:米奇‧艾爾邦
譯者:白裕承
出版:大塊文化出版公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