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覺得好快樂喔!連看了三場費里尼大師的電影,好像電影吃到飽喔!而且還是高級的吃到飽喔!呵呵!先貼一下官網宣資如下:
【八又二分之一 Federico Fellini’s 8½ (Otto e mezzo)】:Federico Fellini,Italy,1963,B&W,Italian, 35mm,138 min。★196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服裝設計★英國"視與聽"雜誌影史十大電影。
劇情簡介:
本片堪稱費里尼最為人熟知的電影,由銀幕金童馬斯楚安尼化身為「他」的代言人。影片場景幾乎全為搭景製作,僅有一小部分的實景,卻幾乎塑造出影史中許多最美麗的圖像。但費里尼卻幾度因為無法構思如何拍攝下去而停拍。電影開始時於名導演基多充滿超現實的焦慮夢境,他因為創作及中年危機,到溫泉療養院去養病,他的製片來探訪他,而情人、妻子、夢中情人及回憶與幻想,也混亂交雜的不斷出現…。
影片同樣維持古怪與漫畫式的靈活基調,肥胖妓女(母性象徵)的海邊舞蹈,女性的教士,聖母像其實是影片中女演員的臉孔,基多偷情搭電梯,電梯卻被設計的宛如告解室。天主教的品德罪惡感,命題再次浮現。這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更是一部在拍《八又二分之一》的電影,所以費里尼帶觀眾進入真實與謊言的夢境迷宮,觀眾會不斷解讀究竟身處何處。同時看到一個導演在鏡頭前揭露他的感情危機,他夢幻的理想,以及他的電影如何被對待,費里尼把這幾種狀態拍得天馬行空、淋漓盡致,這多重人格鏡面的解讀方式,是本片最令人稱道的部分。
影片提出許多的人生問題,但從沒有正視過這些問題,直到結尾。《小牛》的莫洛多到了羅馬後成為了《生活的甜蜜》的記者,而記者不久後變成《八又二分之一》的導演,這些主角的原型,這種坦率的誠實,猶如心路歷程般讓人看到費里尼的轉變。影片從危機,到接受到愉快與智慧的結局。美麗的燈光跟白色的衣服,在黑夜的對比下更顯獨特。
本片也彷彿是費里尼創作的自我治療過程,當魔術師提出一個謎語asa nisi masa時(可縮寫為榮格的阿尼瑪anima),男主角心中有一個完美的夢中情人(克勞黛),而這是其他女子無法給他的慰藉,這個理想(女子)最後在電影結尾前突然出現,而馬斯楚安尼卻並未感到欣慰,反而開始理解。理想與想像的落差,證實了理想有缺陷的一面,正如人生一般,新的信仰開始於困頓消失的時刻,電影中的電影又開拍了,《八又二分之一》卻結束了。這部充滿活力又異常瑰麗的不朽傑作,被許多人稱為20世紀義大利電影史上的高潮。
==========分隔線============
如果我說這部電影百看不厭,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這部費里尼當了導演10年的作品,不再像先前的作品塞了太多東西,讓你吃不消的感覺,依我來看,更加簡潔有力。當然前提是你要受得了他的風格囉!呵呵!與【費里尼的剪貼簿】相同的是都是一部電影的進行,不同的是本片多了自嘲、矛盾、未知與將來的感覺。馬斯楚安尼多次化身費里尼的分身在不同電影中出現,這一次將電影瞄準在拍電影,真是有趣!看導演如何剖析自己,意及對點影的本質質疑探討,非常過癮!費里尼電影男主角喜歡細細唸,讓我想起伍迪愛倫,費里尼的美術則可能影響了彼得葛林納威,看這種像是各式電影源頭的作品,實在是一種享受,太棒了!
【卡薩諾瓦 Fellini’s Casanova(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Federico Fellini,Italy,1976,Color,Italian,35mm,153 min★1977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1977 義大利奧斯卡最佳音樂。
劇情簡介:
據說,當初費里尼並不是心甘情願拍《卡薩諾瓦》的,在製片與電影公司的熱切催促下,費里尼硬是被推進了卡薩諾瓦的回憶錄與歷史素材裡,陷入創作的囚籠中。該如何以新的觀點、視野、語法、取鏡,重新為這個傳奇人物建立塑像,甚至進一步賦予十八世紀新的視覺圖像?而糾結風流情聖卡薩諾瓦一生的,又是何種靈肉折磨?《卡薩諾瓦》展現了費里尼穿透身體表象的影像功力,一套套宮廷華美衣衫的翩然流轉,衣香鬢影卻掩蓋不了底層的無力與頹然,極盡誇張之能事的荒誕、淫亂、肉慾橫流,十八世紀的濃郁矯飾,就像張愛玲口中最華美的衣袍,底層早已腐朽盡是蛀蟲啃咬的碎屑。
故事從卡薩諾瓦流亡放逐前夕的偷情揭開序幕。人造的暗夜海景中,卡薩諾瓦在絲緞般閃耀的海面上,尋找前進的方向。雖然他努力表現自己的政經學識,然而卻始終無法獲得青睞,在眾人眼中,他的性能力與所向披靡的獵豔手法,才是他真正的存在價值。經歷過一個又一個軟玉溫香的女人懷抱,拜倒鑽進過一重又一重的厚重裙底,卡薩諾瓦成為性與享樂的代名詞,在滿足了世人的想像之餘,也成就了個人的神話。
費里尼刻意用大量人工化的場景、道具、服裝,結合羅馬戲劇傳統中的鬧劇形式,打造出一座看似自由縱慾、實則為僵硬加工的隱喻符號系統,再怎麼驚人的性愛技法,骨子裡只是行屍走肉般的流浪漂泊。卡薩諾瓦真的存在嗎?那些肉體之間的廝磨與衝撞,究竟是想像的煙花還是失落的神話,或者,一切就像片尾那場雪地冰湖上的翩然之舞,熱情只剩冰封中的餘燼。
==========分隔線============
一開始覺得男主角好眼熟喔!上網一查果然是: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他扮演的就是這名情聖:Casanova,西斯萊傑演的新版本也是這名傳奇人物,費里尼把他拍的可笑又可悲,最後在他還“行”的時候,竟然還安排了一名人一般大小,由女演員化妝的機器娃娃與他作愛,太匪夷所思。卡薩諾瓦一生因他的性能力而傳奇而成為悲劇,儘管他周遊列國見多識廣,“閱”人無數(一開場居然還是他與一名修女造愛,而宗教高層人士在油畫的魚眼後面偷窺),卻贏不了任何的尊重,他的能力不就是他最大的笑話嗎?美術部門還有布景的選擇搭建,讓人見識到義大利驚人的服裝美術的水準,太驚人了!
【羅馬 Fellini’s Roma(Roma)】:Federico Fellini,Italy,1972,Color,Italian,35mm,119 min★1972坎城影展技術大獎★1973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劇情簡介:
「羅馬是什麼?」為了回答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思索,費里尼完成了這部以城市主題的影像內省。從凱薩大帝的古典劇碼,走進露天餐廳的鼎沸人聲,再來到現代化高速公路上的擁擠車流,對羅馬懷抱理想與憧憬的男孩,迫不及待想要一睹城市的風華,妓女、孩童、返鄉的軍士、廣場上慵懶的嬉皮,費里尼的《羅馬》自由地來回於現在與過去、劇情與紀錄、真實與想像、歷史與幻想之間,標示出縱的城市時間軸線、橫的地理空間版圖,在傳統的、亙古的、頹圮的、變動的、遺忘的影像中,密密交織出一幅無限綿延流轉的羅馬印象。
除了流動在城市之上的風景,費里尼也將思索的觸角鑽向內裡,以多線敘事的的場景跳躍,同時呈現羅馬所可能蘊含的豐富樣貌。地底下,為了現代化而建造的捷運工程,無意間挖到了保存於地底的古蹟,封凍的時間剎那間從決堤的洞口流逝,只剩風化的壁畫與記憶;心靈上,羅馬最為世人所知的宗教層面,來到費里尼的手上,則轉化為一場極盡奢華炫麗之能事的宗教服裝秀,華麗閃耀的金黃光暈將教宗推向神的頂點,卻也刺眼地暗藏譏諷;而城市的思考最後還是回到了電影創作,吵雜紛亂的拍片現場,費里尼在觀眾的批判和質問聲中,自顧自地堅持繼續。
羅馬究竟是什麼?透過費里尼的觀看,我們也似乎觸摸到這個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際的城市,在永恆的歷史洪流中微笑。
==========分隔線============
這是一部沒有人當男女主角,或說裡面出現的人都是主角的電影,談的是羅馬這個城市,一段接著一段像沒有關連性又像是互有因果的故事,接續著…。由各個角度、歷史交錯、時空變換來寫羅馬,最後一群人騎著機車呼嘯而過,帶著大家及攝影機環遊了羅馬最著名的景點遺跡,最後在談論電影中結束而你知道一切都還在銀幕後進行著,不論那一個時候…。喔!對了,裡面最好玩的就是修士修女的服裝秀,真是大開眼界又讓人佩服費里尼的罵人不帶髒字,呵呵!
對費里尼作品的印象,覺得其實他有很多重覆的主題,與不斷討論以各種面貌出現的東西,他自己相當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且題目又很大很多,所以每每看完,還有與其他作品呼應的效果,更能慢慢一點一點的了解他囉!
以上,祝大家觀影愉快!(欲轉載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名,謝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