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帶著滿腔熱情、淨空的腦袋進場。
期待看到什麼? 如往常一般,沒什麼特別想法,也不預測舞作內容,就只是賞舞一個念頭。
¢ 布拉
「出遊」基本我覺得這作品在冷冽中帶上一點點詼諧的因子。可不因為在舞台上拿著皮箱、撐著黑雨傘、全身塗白、 以中速度來回漫走的男舞者所釋出的氛圍。
由於舞者的身體表現比前年好很多、不再那麼制式、身體使用上更多元,使得這小品有些熱度而不致於太貧脊,整體舞作不算嚴肅。我喜歡這音樂!對舞作內容共鳴雖不大、卻讓我看得出神。舞者的許多即興及身體很棒、有進步,對照2009年度的春鬥,今年的舞者更自由自在,當然我希望主因不是因為即興這件事,期待的是來自舞者及編舞者本身對「舞動」這件事在態度上的更大包容與視野。
希望有機會可以看到布拉今年為瑪莎葛蘭姆重新詮釋的一九四三年創作Deaths and Entrances「追尋」(Chasing)。
¢ 鄭宗龍
2009年的「牆」閉塞到一個不行,所以當年的感想評我只寫了「我喜歡舞台上那面牆」!原以為今年還會出現那面「牆」~結果沒有 ~ (呵 that’s good ! )
「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傭傭碌碌的「舞群們」, 隨樂音高低快慢營造出那一股想越牆而過又越不過、既期待又害怕傷害的焦燥氛圍。
有趣的是,在那焦燥氛圍中卻讓我感到當中有蘊藏一股小小寧靜安穩的力量,似在試探「牆」外的那一片風景、極度渴望打開牆的大門大步走出去但又卻少了那麼一些些勇氣 ~ ~ 或許看過了2009年的版,所以今年的「牆」讓我有那麼一點點感觸吧。
但我希望看到舞者有更多的表現方式, 不要太「雲一」ㄚ ~ 希望看到這一部份的銳變!
¢黃翊
交響計劃-「提琴」, 對照去年的SPIN,今年的提琴並沒讓我特別心動,音樂與舞蹈非常「雲一」的風格!(怎麼一回事?雲二真的要跟雲一劃上等號嗎? 若是如此 雲二沒有存在的必要吧!)
雖這一系列是從SPIN發展起,但如果能跳脫SPIN的模式及雲門貫有的舞作表達方式,那麼這一個未成品定能留下更多讓人回味氛圍。
五線譜總要有高有低有起伏才能構出有趣的畫面,也或許礙於技術,如果技術可以克服的話 那麼就請再大膽一點運用些快板詼諧的旋律,整體看起來舞者太過受限在框架中 ~ 我看到快睡著了!
¢孫尚綺
《屬輩》的開場是從中場休息時間的即興開始的。這樣的展出(我通常稱之「開胃菜」)方式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去年以色列巴希瓦舞團的「十年精彩」及英國合拍劇團的「春琴」也都有這樣的喬段。但《屬輩》的安排更是刻意。
《屬輩》整個作品是戲劇導向而非舞蹈且舞作本身非常個人意識,要引領觀眾進入絕非易事。
要沒有經過戲劇的學習磨練、也沒有人生的豐富歷練年輕舞者去詮釋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女士 .. 身體需來回不規則地扭曲、顫抖、彈跳,口中喃喃自語…只靠想像來揣摩 …這太難了 !! 可以看到舞者很努力盡心演出,但台下觀眾卻無法去體會或有共鳴…台上與台下的知覺是兩條平行線阿!同時我也覺得舞者跟編舞者及作品之間的關係是疏離的。
左舞台幾位男女舞者圍繞著女主角全身撫摸、右舞台一男舞者坐在另一男舞者肩上作著許多有技巧難度的馬戲動作、中間舞台另一女舞者身體扭曲、顫抖呻吟著…。看這樣的作品總是得花上許多時間才能慢慢去揣測編舞者的意圖及意念,這對觀眾來說是非常吃力!
其實《屬輩》在結構上有它的一點魅力及令人玩味之處,但我無法理解作品,甚而我也不喜歡舞者的表達詮釋方式。難道這是長期待在歐洲的結果?!
雖是如此,我卻也很想看他其它的創作品。
歐洲本身歷經文藝復興好幾個重要階段的洗禮後,舞蹈、戲劇非常前衛、但與其說是前衛,其實是更很重視個人創作、對個人的創作概念有很大的包容力,任何形態都能接受嘗試,所以用意識、抽象型態來表意的團體或個人相當多、也活躍。
但我覺得台灣人到歐洲發展絕不是一昧地學習他們的概念、意識、風格手法或是一昧地把他們的風格滴水不漏地拿回台灣使用。畢竟台灣的文藝並不是從個人型態意識起家的,要觀眾接受或看得懂或理解編舞的「意識」是需要花時間的。培養觀眾是要花時間的~一下子下藥下得太猛會適得其反。
如果創作中多想一下原本的「根」會不會比較好呢?長期旅歐,創作就一定要「歐化」嗎?潮流 ?
¢ ¢
「斷層(舞者、編舞者)問題」,今年演出中仍是存在著!在很多方面讓我覺得雲二風格若不再想辦法突破或趕緊拉回原始創團的「初衷」的話,雲二與雲一就會畫上「等號」!
不同的作品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舞者、所以舞者本身也要夠努力,要想盡辦法突破在身體上的舊有運用習慣、探就更多身體的可能性與淺在力,如此才能與編舞者一起附與作品不同的視野。
舞者努力的同時,編舞者的創作、概念、想法、視野等也要有所突破,要能夠大膽並勇敢地去嘗試。否則空有好舞者而沒有可以引起多數共鳴的創作也徒然!!
共鳴者主要是來自觀眾而非圈內人,這也是創作最高難度及魅力所在。
「突破」不是指一昧地跟著國際潮流或是把國外的「方式」原封不動、甚至作些小修改就搬回台灣的,殊不知現在觀眾的視野非常「國際化」的。
楊凌凱是很棒的資深舞者,但期待看到她更大的蛻變與使用身體的方式 ~ 還有她也當太多年、太多場女主角了吧 ~ 視覺上有點膩人,能否附與她不同的角色呢??
四位編舞者各具特色、相當不同領域,所以如何安排好出場順序也會影響觀眾視覺。舞展的準備不單只是舞作呈現或把舞跳好就好了!
DJ我自己的腦中,一場專業好的的舞蹈演出順序配置等等都需要以更專業的方式進行,即便前後作品風格迴異也才能讓觀眾更能感受舞台上蘊藏的承續能量。感覺今年春鬥的整體作業有些鬆散。
我喜歡演出中安排布拉與鄭宗龍兩位編舞家在換場時向觀眾小小解說一下作品,這個idea不錯,兩位很風趣、說話有條理、聲量剛好、聲音也很好聽,希望有機會聽到他們在自己的作品唱歌 ~呵呵。
布拉:「萬一不行 就請閉上眼 只能閉上眼但不能睡著 …」
宗龍:「如果作品有讓你感受到焦噪,對不起那是我要的感覺;但如果沒有,我也很對不起,我會繼續加油!」
很平易近人又謙虛的身影…….突然覺得布拉長得很卡通~ 鄭宗龍很都會男 ~呵呵 ~ 。
**
有受到政府經費補助的團體都有一個責任--按照提交計劃每年作至少幾場的公開演出,當然如果每年都能拿到經費就必需每年公開演出,演出內容當然不能每年都一樣,其實這久了,對於該團來說不僅會面臨許多問題、瓶頸也是一大壓力。
創作的這玩意兒是很難講的、創作過程的時間又不一定,培養人也需要時間,所以就會變成可能來不及創作也得硬要編出一個作品或是改編舊作品來演出的困境‧‧‧唉 ~這真不是大家樂見的‧‧
請不要誤解,我不認為改編或重演舊作品有什麼不好,但若大家都是在逼不得已而得以這樣的方式來應付的話,那藝術創作不就沒什價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