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02 20:22:02| 人氣7,8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特別篇:特效的演進歷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先來觀賞一下這近100年特效電影的演進 ~ 很有意思 ~ 呵哈 ^0^

 

        

 

 

最近幾部熱門電影幾乎可以說,來自特效場面的吸引力特別大於劇情本身。實際上特效並不是只有爆破流血、地面裂開、洪水淹沒、大樓倒塌..等這些畫面畫面而已。

 

特效在製作上有許多的分類,視覺、聲音、文字、化妝(特殊化妝術)、道具、燈光‧‧等等,有了這些細微的分類、特別攝影技術、電腦軟體等之組合才能構成導演心目中、觀眾想看到的視覺場面。除此之外導演在美學色彩感度上的品味也相當重要,說到此其實能看到美好的畫面,幕後的美術專業人員也是功不可沒的。

 

據記載,第一部有特效的電影是在1895 (中國的明末清初時期嗎? ),由英國導演Alfred Clark的《瑪麗皇后的處決》中的女主角被軟首的鏡頭,這鏡頭是以「替換拍攝法」完成的,約十幾秒左右。現在的電影可是以「分」的倍數在計算真是太神奇了,人類的智慧可見是如此偉大阿!

 

自己會愛上「特效」這玩意兒應該是始於1990年,Tim Burton(提姆波頓)所導的《剪刀手愛德華》,整體的化妝術、還有那一雙作得很細膩出自斯坦·溫斯頓設計及製作的剪刀手,真的都很迷人。當然劇中的一些幽默的對白也讓愛德華的造型更深入人心 ^0^

 

電影的幕後人員名單中少不了的就是「SFX」及「VFX」團隊,接下來要記錄一下相關名詞及特效電影歷史大事,是一篇超級長的文章‧‧‧

 

 

 

(以下摘自彙整自相關網站百科網頁)

* SFX –Special Effect (特效)---主要是指電影拍攝的特殊技術

 

* VFX—Visual Special Effects(視覺特效)技術--以傳統SFX技術與數碼化特殊效果結合而成,將CGIComputer Generation Image)三次元與DIPDigital Image Processor)二次元實際影像混合使用,創造出比更加逼真傳神的特效場面。

 

有了VFX就可以避免一些危險場面會導致演員的受傷節省一些製作費更可以製作出人力無法拍攝的特別場面及美感

 

自然特效--煙霧、雲霧、雨雪、水火等自然現象的模擬

破壞特效--爆炸、倒塌、撞擊、損毀

 

群體特效--模擬千軍萬馬、英雄、300勇士裡經典的箭雨、落葉等

光效--常在電視劇和遊戲中表現魔法和光暈等

 

*CG ----Computer Graphics。 國際上習慣利用電腦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通稱為CG。包括技術也包括藝術,幾乎囊括了當今電腦時代中所有的視覺藝術創作活動,如3C動畫、影視特效、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多媒體技術、印刷設計、建築設計、工業造型設計等。

 

在日本,CG通常指的是數碼化的作品,內容是純藝術創作到廣告設計,可以是二維三維、靜止或動畫。 廣義的還包括DIPCAD,現在CG的概念正在擴大,由CG和虛擬真實技術製作的媒體文化,都可以歸於CG範疇

 

◆ 視覺特效的階段

 

第一階段:1902-1935

第二階段:1953-1969

第三階段:1977-1989

第四階段:1990-2006

 

 

 

◆電影百年特效大史記

 

1895

歷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將移動影像技術和放映機帶入,在法國巴黎為觀眾放映了第一部電影。

 

1895

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后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軟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

 

1898

喬治·米勒被認為是"第一個銀幕藝術家",他引用了各種各樣的攝影,包括消失的時間,停頓的攝影技術,以及巧錄的燈光佈置。

 

1902

米勒拍攝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之前的不過是些只有幾分鐘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長14分鐘。

 

1903

《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實踐的畫面複合技術,令飛馳的火車與狂飆的奔馬兩個畫面相得益彰。

 

1906

愛德溫·波特製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頓技術的動作電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鐘時間刻畫的泰迪熊能為了當時玩具店中最受歡迎的玩具。

 

1907

諾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務》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這是以畫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場景配合實景或搭制佈景來合成一個畫面的攝影方法。

 

1908

移動式掩碼技術被引用,這使得一個正在運動的畫面可以與另一個圖像相結合,用來補強合成影像的疏漏,以製造出更震撼的畫面。

 

1925

動畫片導演威利斯·歐布賴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創造出了49個動畫恐龍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現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種新技術使演員們可以在一個微縮景觀中完成拍攝。

 

1933

《金剛》上映,當中的動畫技術場面花費了55個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項奧斯卡特效獎被授予了《雨季來臨》,由於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 擊敗了當年的強敵《綠野仙踪》。

 

1942

伊斯門柯達公司由於軍隊作戰用光學反射鏡的需要,與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觸。 製片人杜恩為其創造了"杜恩視覺光學鏡",戰後便一直被電影公司用於特效拍攝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數碼光學鏡出現才被取代。

 

1956

據估計,塞西爾·德米勒導演的重拍片《十戒》當中的紅海場面的拍攝花費了製作公司兩百萬美元,這也成了當時史上最為昂貴的特效。

 

1961

伊凡·薩瑟蘭發明了"幾何畫板",第一個電腦製圖程序。 當時年僅17歲的喬治·盧卡斯就看好了這項新技術的潛力,他的聖誕禮物清單上就包括了這個電腦程序。

 

1968

《太空漫遊》的出現為當時的特效樹立了新的參考標準,早期的動畫控制也是在這部電影中形成的。

 

 

1973

《未來世界》是第一部使用電腦製圖的影片,儘管當時的技術僅限於2D

 

1977

約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戰》中使用了電子動畫控制,這讓我們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宇宙戰爭場面。 他还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术。他還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術。

 

1981

《窺視者》的上映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亂真的影子數碼特效,還有第一個數碼成像人

 

1982

「影子」數碼技術在《星際迷航記之復仇女神》和《電子世界爭霸戰》中開始被大量使用。

 

1985

電腦編程人像第一次出現在《年輕的夏洛克·福爾摩斯》中。 雖然這個鏡頭只有短短的30秒時間,卻花費了製作公司6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

 

1988

《風雲際會》第一次實現了電腦影像變異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

 

1991

《終結者》不僅標誌著數碼成形技術的里程碑,它還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數碼技術完成的電影中的一個。

 

1993

CG技術創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羅紀公園》中的那些恐龍。

 

1995

《玩具總動員》是第一部動畫人物全部由CG技術完成的動畫影片。

 

1999

《星球大戰》中的加加是第一個能夠與其它真人演員對戲的CG人物。

 

2003

《指環王3》的順利竣工,昭示著電影特效已經到達了全新的高度。

 

2005

兩位電影大師相繼以兩部翻拍作品《世界大戰》和《金剛》再次讓人們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深深懷念了一把往日的經典。

 

2006 《海神號》

 

2009 《變形金剛:墮落者的復仇》中的變形金剛最大限度貼近現實。

 

 

(待續...............)

 

 

 

台長: DJ
人氣(7,8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音樂‧MV |
此分類下一篇:特別篇:Stan Winston,VisualEffects Supervisor
此分類上一篇:S‧U‧P‧E‧R‧F‧L‧Y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