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是豆科的作物種子浸水後萌發的產品,用來做蔬菜供人食用。最常見的為綠豆,稱為豆芽或綠豆芽。也有黃豆芽、豌豆芽、蠶豆芽、苜蓿芽等。
豆芽生產不需要土地、農具,只需要充足的水就可以在室內萌發,是生產最簡單的一種蔬菜。 生物學上豆芽實際是豆子萌發的胚軸,與豆苗有本質不同。
起源於中國。古代中醫書籍《靈樞經》和《神農本草經》記載將大豆發芽後晒乾作藥用,稱作「黃卷」。另外道教用發芽大豆做養生食品。南宋開始以鮮豆芽食用。最早記載見於本朝林洪的《山家清供》:
- 溫陵(今福建省泉州)人家,中元前數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糖皮置盆中,鋪沙植豆,用板壓。長則覆以桶,曉則曬之,欲其齊而不為風日損也。中元則陳於祖宗之前,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
明朝開始用綠豆芽入菜,稱為「豆芽菜」。
一份綠豆或黃豆可生成超過10份重量的豆芽,增加的重量大部分是水。萌生過程中消耗了很多豆子里的主要營養成分(澱粉、蛋白質、脂肪),因此豆芽含熱量少,但維生素C和食物纖維等微量營養成分則大有增加。在現代被認為是一種健康食品,有助於減肥。
中國菜中推薦掐去上部的豆和下部的根後食用,因此也稱掐菜。烹調方法有生食、炒、入湯、燉等。例如江蘇省鎮江的傳統菜「銀苗雞絲」(綠豆芽炒切細的雞肉)、陝西的菜「熘銀條」(大火快炒綠豆芽,配蔥和炸辣椒,保持豆芽脆嫩)。清朝作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則提倡豆芽要烹調至熟爛。
在東亞、東南亞廣泛被食用。例如在朝鮮半島,綠豆芽被用來和其他的蔬菜一起烹調、腌制、製作泡或用熱水焯過之後涼拌食用。在越南豆芽多為生食,
在西餐裏面,各類豆芽可以加到沙拉裏面生食。
黃豆芽 見光會綠化是因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但口感並未有影響,黃豆芽絕不能生食,建議烹煮熟後再食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