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橋
在查爾斯四世統治時期所興建的歌德式建築,矗立在布拉格中心是這位 14 世紀統治者最出名的建築傳奇。
這座橋在西元 1350 年,由彼得.帕勒奉命興建以取代原先的“茱蒂特橋”。
彼得.帕勒同時也是其他如聖維特斯大教堂等偉大哥德式建物的建築師。
查爾斯橋和布拉格城堡已成為布拉格的城市象徵,從前有一座連接
伏爾塔瓦河兩岸的木橋,建於相當於今日查爾斯橋的位置,歷史可追溯自十世紀之久。
西元 65 年這座木橋可能被中歐第二古老的石橋“茱蒂特橋”所取代,但在“茱蒂特橋”被一場水災摧毀之後,
查爾斯四世命令他的建築師彼得.帕勒進行橋樑的興建工作,因此這座橋便以這位君主來命名,之後雖然也曾數度遭受水災的破壞,但從未傾倒(根據傳說,搭建這座橋的沙漿有摻入蛋,才會這麼堅固)
而當時在 7月 9日土星與太陽相合那一天,置放基石,當然也不純屬巧合。
那個時期,在做出重大決定時,都會諮詢天文學家的意見,而這天即被為是良辰吉日。
後人提出眾說紛紜的理論,以嘗試發掘這座橋的秘密,但是,不論什麼原因,這座有600年歷史的建築物都令人心生欽佩,尤其還能在20世紀的交通狀況下屹立不搖,現在,這座橋樑目前已被規劃為人行步道區,還它應得的安寧。
橋上主要的巴洛克式雕像,是17世紀末時雕製的仿造自羅馬的安吉利橋,相較於歌德式的橋樑主要建物,這些雕像令這座橋獨具特色,橋上最古老的雕像是聖尼柏繆克像,是由布羅科夫及路克穆勒所鑄製,雕像底座四週的浮雕呈現聖尼柏繆克一生的光景。聖尼柏繆克於西元1729年被封為聖人,
另一個浮雕的題材則為聖尼柏繆克死亡傳奇,溫瑟拉四世的王妃向聖尼柏繆克告解,而國王逼使聖尼柏繆克透露詳情,不過,聖尼柏繆克拒絕透露,而後在1393年,國王對其施以酷刑並從橋上拋入河中。
聖尼柏繆克之所以會被封為聖人,可能是在位者試圖製造一位新聖者,以抹去人們對胡斯的記憶,摸摸它據說會帶來好運。
橋兩旁站立了30座雕像,108位聖者默默無語的為過去歷史作見證。
黎明時的查爾斯橋像一個剛睡醒的小孩,緩緩的甦醒,那份慵懶。那份睡意闌珊。
黃昏時的查爾斯橋就像一美人臨畔,緩緩解下髮髻,就著金黃色的晚霞任由它舖謝滿地。
布拉格的美,查爾斯橋為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