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散場之後,我的腦袋還有一種某根神經跳錯了線尚未回來的感覺。QQ在一邊問我:「喜歡嗎?」努力想要把思緒接回來尋找正確的字眼,但一時半刻只是覺得好像有什麼地方怪怪的,但是到底是哪裡呢?
如果原著是將聚光燈火力十足地跟著英國特派員這個角色轉到底;那麼改編後的電影便是均勻地試圖分散光源給所有人吧,包括第一人稱的英國特派員(Thomas)、沈靜的美國人(派爾)、卑微的越南情婦(鳳),甚至還有潛伏在其中的政治局勢。
去年世足賽,我從佳彬的書架上借走這本書。小說很冷,對於人性黑暗面的剖析,赤裸裸到讓人完全喪失重新展卷的勇氣。好一個大熱天裡,竟讓我可以從頭冷到腳的頻打顫!Thomas害怕失去鳳,極度的恐懼到心靈最底層的情緒都掀了出來,以致產生一些看似不盡人情的行為,連謀殺案也有了合理化的解釋。殘忍,但叫人同情。這本是作者Graham Greene的拿手好戲,他在另一本《愛情的盡頭》裡,對於愛恨情仇的情節張羅更是基於嫉妒與佔有,每每會使出卑劣的手段面對愛人。
不過在銀幕上可就不全然是這麼回事了。我們從分散聚焦的情節中,看到了殖民戰爭之外不同勢力的運作力量,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行事邏輯。沈靜的美國人派爾也許充滿理想主義的色彩,卻絕非無知與天真。
尤其值此開戰之後的敏感時刻,大銀幕上出現的爆破場面與血肉橫飛、屍橫遍野的鏡頭,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影片終了,派爾對Thomas辯解街頭鬧市的那一場爆炸案:「現在犧牲一些老百姓是必要的,這樣國會才會贊同我們的做法,讓第三勢力統治越南,必須塑造新執政者的英雄形象,這是為了長遠的利益,以後我也會去救人……」。是嗎?我想我會選擇Thomas的做法,死有餘辜。
故事中的謀殺,於是有了不同的版本以供解讀。
PS.電影四月十一日才上映,現在找不到合適的劇照,只好用中譯本的封面充數。
官方網站
http://thequietamerican.mat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