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十二歲的男孩子寬寬,去看望退休後獨自生活在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姨媽。透過寬寬的眼睛,姨媽表現出吝嗇、落伍、喧鬧和荒謬。姨媽的鄰居水太太也很奇特。但是之後一連串的經歷使他們彼此理解。【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一片展現的是在上海現代都市生活環境中,都市人群在現實的桎梏下勇於追求夢想的悲喜劇。影片透過7個女人的群戲,輔以周潤發的傳神演繹,將不同年齡段都市女性的生活與夢想一一展示在觀衆面前。
斯琴高娃飾演的葉如棠清高孤傲一生,退休後在周圍洶湧澎湃的現實主義、消費主義氛圍中,發現自己成了一個處境尷尬的"過氣"文化人。這個有點自私、吝嗇、荒謬卻不乏善良與真誠的女人,在新的生活浪潮中面臨著"二次創業"、"梅開二度"和"黃昏戀"等一連串的心靈和生活的新選擇,不自知地陷入到多重的悲喜之中…,影片貫穿幽默的情節令人發笑卻又發人深省。
一個早晨姨媽在公園遇到了潘知常,這個神秘的男人令姨媽傾倒,開始了與他的戀愛。但是潘知常最終還是消失了,姨媽的終生積蓄也不見了。後來,姨媽遇見金永花,這個鄉下女人為了病重的女兒來到這個大城市工作,姨媽為了幫助她,請她做自己的管家,卻發現金永花居然靠詐騙來掙錢,憤而將她的行囊丟到門外。
這麼多的事件再加上姨媽自己發生意外住進醫院後,姨媽醒悟,決定離開上海,回到在二十年前離開的家,回到那偏遠落後的東北省分,回到她已經疏遠的丈夫和女兒身邊…
一年之後,寬寬來到姨媽的新家來看望她,姨媽的變化很大,也許已經聽天由命…,對她而言,上海只是一個曾經的海市蜃樓,一個夢境…
人生…,最悲哀的生活不過如此,最美好的生活也不過如此,【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展現的是怎樣的一幅人生悲喜畫?!
官網:
http://www.postmodernlifeofmyaunt.com/
為符合電影後現代的風格,連海報都是特別邀請油畫大師量身定制的。爲了更體現"後現代"的主題,在創作中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和藝術風格:利用鮮豔的色彩和生動的筆觸傳神地勾畫出周潤發、斯琴高娃以及趙薇在劇中的另類造型,把三位元主演在劇中扮演人物之性格特徵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影迷面前。海報背景爲流光異彩的上海,斯琴高娃扮演的"姨媽"身著略顯風騷的豔麗粉色洋裝,手撐小陽傘,儼然一副高級白領模樣;周潤發飾演的"老潘"身著傳統鏽著精致花邊的京劇戲服,內裏卻穿著花俏襯衫配明黃色的誇張領結,咧著大嘴露出滿口的雪白牙齒,眼睛眯成兩條縫,這樣中西結合的後現代裝扮,把劇中老潘風流倜儻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相對地…趙薇的形象與本人相差無幾,但身著小花襖瞪著大眼睛,插腰準備"發飆"的樣子,也卯足了"潑女"的架勢,展現了最具個性的片中人物風采。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電影結構,大致分成三部分,也很分明的用三種色調分段:第一段是講述剛到上海投奔姨媽的少年寬寬和姨媽兩代人的激烈碰撞,色調爲白色,純真、陽光;第二段講述被許鞍華賦予很多”後現代”色彩的姨媽,和來自廣州的情場老手老潘之間剪不斷、理不清的"姐弟戀",色調爲紅色,充滿誘惑、瘋狂的味道;第三段是被騙的兩袖清風的姨媽終於向時代投降,回到了老家東北,和叛逆女兒與粗俗前夫了卻餘生,整個色調爲灰藍色,落寞的感覺油然而生。片中的人物都是姨媽碰到一系列的人,陸續地來陸續地走,更擴大了層面,講述整個社會的現象。
藍、白、紅的用色,不免讓我想到Kieslowski的三部曲,自由、平等和博愛能不能輾轉解釋許鞍華的感覺?!我不知道…。白的平等是兩代人的制衡;紅的愛是姐弟曖昧的情愫;而藍的自由要說是認命後的回歸,表面上是有點諷刺,因為回鄉後的姨媽,外表看起來更像是被囚禁的生命,不得動彈,但…若是老來無憂,也不須汲汲於生活,放下…也是一種自由的可能!
從來社會就是充滿階級的社會…,在姨媽所居住的大樓,窗外的風景是一幢幢新建的大樓與洋房,而大樓中一樣存在著差異:她的鄰居水太太以富貴女性自稱,講究不同的色系服飾要更換不同顏色的假髮,連養的貓都穿著綴滿珠珠的裝飾。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把人的等級分得極為明確,只要是出過國留學唸書的都會受到更好的禮遇,當姨媽的女兒去醫院探病時,護士一開始誤以為她是從洛杉磯回來的,言語上極為禮貌,而當她說出自己來自何方後,護士立即換上了另一副嘴臉,此外不管是水太太或是姨媽也都吹噓自己的兒女或是”假”表弟是從國外回來的。
另外一場戲,姨媽雇用的管家金永花以假車禍向人詐騙掙錢,車上兩人,男的西裝筆挺,女的則帶著大小姐的氣息,隨手丟了兩百塊打發了她走,我們的歷史與社會永遠都是階級的社會,這是無可避免的。許鞍華帶著寫實的筆觸細細勾勒著上海或著說是中國,低下階層人民的生活,也詮釋出女性在這環境之下生活的堅強。
相形之下,男性便顯得不如,潘知常外表上飽讀詩書,口頭大談楚辭、離騷,唱著平劇《鎖麟囊》,但真面目卻是個騙子,騙走了姨媽養老的積蓄。而姨媽的丈夫只出現在片中後段,有一幕他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刷牙,突然一陣大笑吐得一地的牙膏泡沫,姨媽也只是默默地再回頭把地板拖乾淨。不過許鞍華也不是一味地給予批評,潘知常雖然騙走了她的積蓄(儘管片中他並未承認),但事後他守候在她的床前一個晚上試著安慰她,似乎訴說著雖然身為一個騙子,但他也是被這體制中的規範所束縛著,由不得他可以決定誰可以騙?誰不可以騙?大家都討口飯吃,只是手法不同,這樣的無奈去跟誰說呢?
不論社會發展的多麼迅速,高樓大廈林立、科技不斷的革新,但總有在角落邊緣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臉上帶疤和癡呆症外婆住一起的年輕女孩飛飛,最後不得不將她送進療養院;女兒長期住院,靠陪客賺取生活費卻拿不到工資的母親,只得親手拿下維持女兒生命的氧氣罩,卻因此入獄…。面對大時代下的人們卻又何去何從?
片中出現兩場超現實的表現手法,當一輪大月亮升起,姨媽躺在醫院中,雖然看到了月亮卻只能躺在病床上,儘管月亮滿盈但從窗戶看出去仍是只有一角;同樣的月亮出現在外甥寬寬的窗戶,看到了這不可思議的月亮,寬寬可以走下床走到窗外去欣賞,連女兒也一同走出去看,隱約述說著年輕一代的未來充滿著希望,而姨媽…?
許鞍華對角色細膩的刻劃,完整詮釋出低下階層人們的生活,雖然姨媽在片中的命運多舛、過於宿命,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給人的不是悲傷,而是感慨!
「雖然你生活在現代的城市中,但你發現已跟不上這個時代了,所以要很努力地趕上時代的潮流」。"後現代"這個詞語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特別的含義,其中一點是"真理的死亡",人人有權發聲,卻未必都有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詮釋,大家自由解讀。就像Clint Eastwood的【硫磺島的英雄們】和【來自硫磺島的信】,日本人有日本人角度,美國人有美國人角度,大家用自己的立場去看,不也是後現代的延伸?!
而在許鞍華眼中,"大城市其實都很後現代。在同一個大城市中有幾代人同時存在,服飾、習慣和思想都很不同,這個現象很普遍。"所以來來去去的,不只走空間,也走時間,為了適應巨大轉變,不同時空、制度、文化必須並存。姨媽生活的這個後現代城市中,她奮力地想要做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人,但是後來發現總追不上,這個現象會給很多人産生共鳴,尤其是在內地,以前"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已經不存在了。如果人在最鼎盛的時候,抱著這種概念就會很成功,而到了現階段就會感到很失落。
潘知常之泡妞成功基本要素:「基本素質」+「情場經驗值」
「基本素質」,主要體現在外表,氣質兩方面。外表方面,據尋常經驗而言,如果長的不算太差就裝”帥”;如果先天不足,不能裝”帥”就扮”酷”。周潤發飾演的潘知常在這方面拿捏得恰到好處,雖年過半百仍時時注意自己的外在修飾,中山裝、花色襯衫、鮮豔領帶的搭配把儒雅的氣息恰如其分地襯托出來。氣質方面,有多種方案可供選擇,比如把自己包裝成“才子”,熟讀一些古今中外的詩歌、小說、戲劇、音樂、格言、警句…等等,時不時甩一兩句出來,以達到”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功效;或者裝深沈,做出飽經風霜、曾經滄海很受傷的樣子,騙取女性的同情。【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裡的潘知常正是在大肆展示自我才華與魅力的同時,巧妙利用了女性潛意識中保護弱者的母性本能。”平生只流兩行淚,半壁江山半美人”幾句杜甫的詩就把年過半百,閱曆匪淺的姨媽迷的神魂顛倒,加上文人墨客不可缺少的童年悲慘經歷,輔以聲淚俱下的現場氣氛烘托,輕鬆地開始了與姨媽的”黃昏戀”。
所謂「情場經驗值」,就是在充分瞭解自我特點的基礎上要有”識人之明”,充分洞悉對方的背景及思維方式,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姨媽這樣年齡的女性,按照常理來講,已經有了很深的社會閱曆,不會那麽輕易被泡到,但姨媽在飽受創傷之後,面對著獨自生活的巨大壓力和空虛的同時,一心盼著能有個遮風避雨的家,長期的孤獨寂寞使她們到了《詩經》所說的”傾筐暨之”的程度,只要來一點火花,肯定就是一場烈火。所以,姨媽一旦墜入愛河,往往更加”奮不顧身”,”財色兩空”的結果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遇到潘知常這樣演技派的泡妞高手,配合使用”我想有個家”、”你燒的菜的味道和我媽燒的一樣”的看家本領,自然輕輕鬆鬆抱得美人歸。
導演介紹:
難得一個女導演,卻沒有女人的溫柔勁兒,雖然被人誤解爲”女權導演”,她還是依然故我地一部一部推出彰顯自我的”女性電影”,平和的樣貌卻脫口而出滿腹的鏗鏘字句。在衆多男性導演撐起的香港影壇,卻從始至終都給她留下一塊地,沒人敢也沒人能去涉足這塊只屬於她的土地。她的名字——許鞍華,雖然已經年過60,卻滿腦子”後現代主義”,難怪要打造一部充滿自傳色彩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許鞍華,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三出生,東北遼寧鞍山人。在香港長大,入香港大學進修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七二年獲文學碩士。隨後赴英深造,在倫敦電影學校攻讀電影課程。七五年回港,擔任胡金銓的助手。不久進入無線電視台任編導。七九年作品有「瘋劫」,之後又拍了「撞到正」(1980)、「胡越的故事」(1981)。八二年「投奔怒海」獲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導演、編劇等五個獎,並獲邀參加坎城影展,引起國際注目。八四年的「傾城之戀」及籌備兩年在中國拍製的「書劍恩仇錄」(上、下集,1987)都改編自名家小說,是電影文化的嘗試,其後的「今夜星光燦爛」(1988)、「客途秋恨」(1990)則帶有自傳成份。九十年代作品有「極道追蹤」、「上海假期」(1991)、「歸去來兮」(1992.電視)、「少年與難雄」(1993)、「女人四十」(1995)、「阿金」(1996)、「去日苦多」(1997.記錄片)、「半生緣」(1997)及「千言萬語」(1999)。
p.s. 真的好愛許鞍華…,永遠開著腳站,不管著褲或著裙,不論拍戲現場或金像獎頒獎禮!永遠…可以將女性的角色刻劃的如此清明,不管是小姑娘,或是大姨媽…
許鞍華的【姨媽】: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拍的是所有中國觀眾熟悉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主角都是先後進城的鄉下人,那種打死非得進大城市不可的小民心態,以及貧窮人民在大城市中的浮動慌張存在,看見整個上海底層社會的大氛圍,「這部片是要講一種人生的狀態,那種說不清的,不知誰是誰非的錯亂,所有人都擠壓在一塊,我是要講那些看起來完全平凡的人,背後的故事,讓人慢慢看出,為什麼她╱他們會變成這樣子。但我們也不想把片弄得悲了,所以,畫面上我們想拍出一種平面化、沒有陰影、簡單的喜劇城市,顏色又希望能豐富一點,但又不要太誇張,畢竟我是寫實傳統出生的。」
所有劇中角色都很有現代中國的故事在裡面,譬如臉上帶疤和癡呆症外婆住在上海陋巷的女孩,「從前上海很多人都外放到新疆的,那幾個角色其實很有意義存在,年輕人也有她們痛苦的傷痕,癡呆症的老女人可能更指向姨媽這個人的未來。我發現姨媽這個人在五光十色的上海,她去的地方卻是相當”統一”的,不管是游泳池、圖書館、菜場都是一片灰!這個上海老太太其實一點也不上海!」導演一下就講出了上海這個城市裡面,每個人都是或是感覺是外來客的狀況。
中國給許鞍華最大的感受,是像從前的香港一樣,每個人都要買房、出國留學、買大車,電影圈一片想趕著出國拿獎,要去坎城、威尼斯,要去把全世界抓回來,感到很驕傲,要被聽見,「就好像30年前的事要來重走一遍,對我而言當然有點厭倦了」,和片中的姨媽一樣,快六十歲,獨居,卡在這中國裡面。片中姨媽是看著自己被整個世界拋下,而許鞍華則是老早就坐好在導演椅上,在這片中國電影世界的未來等著,不過她說,「我還是可以完全理解姨媽的,我可以完全直覺地知道她每個會有的反應。」這句話大概不僅來自導演最擅長的小人物理解,也有自恃自己也是另個天地不怕的姨媽豪氣吧!
姨媽的人生起落,既是認命,也是知命。認命的那邊,在她知悉情場老千潘知常的騙局開始,辛辛苦苦的積蓄,一夜間化為烏有,對一個已進入暮年的老婦來說,還能抱甚麼希望?所有信念,都隨著烏黑的髮絲漸漸花白而消失;面對著急速變化的城市,已經找不到理由和能力自處,所以才會想起遠在他方的閨女,渴望”一家團聚”。
知命的那邊其實比認命更早出現,只是我們都被許鞍華的認命哲學完全左右了視線,看不清姨媽的內心世界。都活到這把年紀,姨媽亦知道,自己已無復當年勇,在地板下收收埋埋的姑婆本,便已經是知命,餘生便靠這些錢過活了;與潘知常的相遇,酒杯之間,不就談過世上所有事物,本來就不屬於任何人嗎?可惜老來逢春的姨媽,終究無法擺脫老潘的騙財意外,亦因為這樣,出院之後才肯跟女兒回到東北鞍山,跟老粗丈夫和暴燥的女兒,居於斗室之內。
電影的最後,姨媽沒有為將到澳洲讀書的寬寬送別,反而坐在露天市場顧攤子,澟洌寒風下吃著淡而無味的大包。對姨媽來說,也只能夠抱著這些了,因為知命,也得認命。他朝老去,這個樂觀態度下的隱藏著的宿命,或許很大機會在你我身上重演…。(p.s.喔對…還有"姨丈"…,別以為男人老了就個個是潘知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