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睿媽與睿睿相處情況的人,大都覺得睿媽太寵小孩,對於睿睿一些“失序”的行為“放縱不管”,像是不肯好好躺著換尿布、不肯喝牛奶、出門非要人抱著不肯自己走、自己吃飯吃得滿地飯粒菜渣、跟小朋友搶玩具……,他們認為處理這種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揍嘛,打過幾次孩子就知道該怎麼做了,睿媽非常不能認同這樣的想法,總覺得該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才對。
睿媽以為,體罰是等而下之的暴力行為,孩子小就該好好教,大人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和決心來教育孩子,怎能因為孩子沒有還手的能力就用暴力方式「教育」他們呢?小baby在生活技能、思考邏輯、價值觀等方面是一片空白,需要仰賴大人的教育,就像我們突然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對於他們的語言、風俗、文化都需要時間了解一樣,誰能保證自己突然到了陌生的環境能毫不犯錯呢?
我們長期處在威權主義的教育方式之下,深信「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與睿媽年紀相當的這一輩,通常也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成長的,現在輪到我們為人父母,很多人卻仍然用這樣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睿媽很想問這些人:「難道你們都忘了小時候被體罰時的無助、恐懼和憤恨不平嗎?」
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應該受到合理的尊重,就算是父母也不能任意以愛為名,用教育作藉口,行暴力之實;睿媽承認打是最快的方法,但它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一方面教育孩子「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要孝順父母」,一方面卻又拿著鞭子威脅恐嚇「你不聽話我就揍你」,這樣的行為不會讓孩子認知混淆嗎?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財產或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脾氣、行為模式,或許這樣的模式不符合一般社會標準,父母可以好好教育,如果現在孩子小,因為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或行為標準就打他,將來他長大了,有能力還手或是逃避時,他會怎麼選擇?
一歲八個多月的孩子很多時候行為看起來「番番」,他跟小朋友搶玩具,睿媽會把他抱離現場曉以大義,當我們再回到現場,他展現出分享的表現時,睿媽會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讚美,他就更樂於朝睿媽期待的方向走。睿媽提供一個可以自在探索的環境給他,睿睿從來沒有因為吃餅乾掉屑屑、畫圖畫到衣服上、把水打翻、不肯躺著換尿布等小事情被打過;吃餅乾掉屑屑?等吃完一起請吸風龍(吸塵器)清潔就好啦,睿睿會很高興的幫忙吸地板,還會幫忙把吸風龍的尾巴(電線)藏好喔;跟睿睿講好畫畫只能畫在紙上,但是有時不小心會畫到紙外面的桌子上,或是不小心畫到衣服、手跟臉上,變成一隻小花貓,沒關係,只要買水性彩色筆就好啦,等畫完了,一起用濕紙巾把臉跟手擦乾淨,衣服換下來丟到洗衣籃裡,再跟睿媽一起用抹布幫桌子洗澡,不是玩得很快樂嗎?練習用杯子喝水水,不小心喝到鼻子裡去,一急把水打翻了,等不嗆了,先玩用手指沾水畫地板,看看會出現什麼?再用乾抹布玩抹布喝水水,嘩~水水不見了ㄟ;不肯躺躺換尿布?我們來演小baby,睿睿演剛出生的弟弟,媽媽演外婆,邊唱歌邊換喔,一下子就換好了,沒那麼難嘛。
睿睿這些行為其實不過是他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階段而已,睿媽已經找出許多方法可以鼓勵睿睿做好這些事情,平常用說故事、玩遊戲、用玩偶演戲等方法,故意穿插一些關於這方面問題的故事,讓他明白故事裡的人物怎麼處理這樣的事情,給他做行為的參考;而且睿媽與睿睿另有一個“講理時間”,睿媽有時因為生活、新聞、報紙、書籍或是回憶有感而發,就會把感想跟睿睿分享,他也聽得津津有味,相信將來當他的語言能力更成熟時,“講理時間”會變成我們母子的交心時刻。
這種教育方式,旁人看來像是睿媽“溺愛”孩子,但睿媽認為,如果孩子因為懼怕鞭子而壓制他的想法跟行為,甚至因而失去探索環境或肯定自我的能力,當這個威權的標誌消失或是孩子有能力反抗的時候,將會爆發更嚴重的衝突;如果我們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經由反覆思考把父母灌輸給他的價值觀內化成為他本身的自覺行為,不單他的成長過程免於恐懼,將來他離家求學做事,父母也不用擔心他會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發生失序的行為。所以睿媽寧可選擇現在看起來沒效率的方法,而不願用現在看起來有效卻只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在保母訓練班上課時,班上同學介紹了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愛的手冊」,一本才50元,內容是有系統的介紹小孩不用體罰也能教好的原因,如何不用體罰的方式教育小孩等方法,讓不體罰孩子的理想能更具體的實現,裡面所寫的內容睿媽是心有戚戚焉,看了之後更增信心,終於有人跟睿媽的想法一樣,還出書告訴大家耶,吾道不孤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