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19 16:29:39| 人氣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看李黎的,好像看自己前一陣子的日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一種因緣聚會的巧合,為什麼這麼說?

我等一下會解釋,我先說她在書中提到馬克吐溫說過的話:

「最有趣的事,莫過於查看一處書裡提到的地方。」

李黎是認同的,但是對我而言,她這本書對我而言,

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讓我對照那些我去過的地方,

和她的觀察與感觸有何差異與相似之處?

這就是我為什麼覺得巧合,因為他書中提到的地方,

碰巧正是我前一陣子(2004年)剛好走過的地方,

而其他的一些地方我也剛好拜訪過,或許很久以前,

當然,她的文字與敏銳度比我高許多,但是,

並不表示那些地方就一定如她所言所感受,

而且這絕對不是一本旅遊書,而是一本散文,

正因為是散文,所以有更多的個人情感與想法,

她寫京都和我年少的印象如初一轍,

她寫義大利藍洞、卡布里島、威尼斯,

我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我愛死義大利了,所以,

感覺彷彿重新走了一遭,

她寫江南水鄉,周莊、同里、烏鎮,我也剛去過,

卻是和她截然不同的感受,她是過份美化了,

可是我覺得一個作家本來就可以用她自己的筆,

傳達或真或假、或貼切或修飾後的感覺與想法,

況且,她表現得還不錯哩!所以我無從挑剔,

她在自序中寫到「拒絕遺忘,所以書寫;

書寫之於我,正似勒石銘記。」,我也這麼認為,

此外,我更覺得「期待提醒,所以閱讀;

閱讀之於我,正似暮鼓晨鐘。」當然,她書中還存在

一些我心神嚮往的聖地,巴黎、布拉格、里斯本,

所以怎麼不是提醒呢?除了回味,還讓我積極展望未來呢!

她除了向讀者展示她的文學性之外,還用功地加油添醋,

把藝術、把歷史、把一些科技評述都交融進文章中,

尚且不論到底是否合宜?或讀者是否欣賞喜歡?

至少,我們能看見一種多元的奮力不懈,在書寫中展露,

而收穫就該靠讀者自己從閱讀中吸收,

或許是認同、或許是讚揚、也可能是顛覆、或反駁,

不管如何,引發思考總是美事一樁,不是嗎?

台長: Desmon
人氣(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