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電影,即使是一個人欣賞,
不過如果是同志片,我總喜歡呼朋引伴,
我喜歡那種一群人有共鳴的感覺,
雖然實際進到戲院,你還是會發現同伴不少,
但是有熟悉的人一起在共同的點,有默契地笑,
或是哀傷時一起分享感動,這種感覺是很棒的,
這部片我找了七個朋友陪我看,一行八人,
把小小的戲院正中央一整排幾乎佔滿,
失望的是,那場的售票率大概不到兩成吧?
其他座位是零星的散客,畢竟同志片還是小眾的…
男主角,一點都不吸引人,雖然有不錯的身材,
但是皮膚不好,一堆雀斑….(我是不是看得太仔細了?)
尤其是他的眉眼,修得好像中國古代美女,
柳葉眉加丹鳳眼,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致,
或許我太過以貌取人了,不過請原諒我的膚淺吧!
還好故事鋪陳我有點興趣,雖然我還是不滿意,
關於很多深刻議題的描繪,導演還是處理得不夠細緻,
加上說實在的,演員的演技真的都有待加強,
所以整齣戲我的評價是很普通的,但即便如此,
我還是有一些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況且,
以支持同志電影的角度,我還是鼓勵大家去看看哦!
雖然這部片子還是無法免俗地處理幾個,
同志影片中常見的議題,而事實上,編劇並無法處理得,
令人覺得很新鮮,包括come out、同志與家人關係、
同志自我認同與社群關聯等,不過,很令我驚訝的是,
這部片並沒有在情愛的議題上打轉,反倒是帶入,
一個比較新穎的話題,同志領養權與同志家庭,
不過真的很可惜,這個特殊的議題本片並無法深入,
甚至無法抓住核心精神,我想編導的功課都做得不夠…
這部片最先引發我想到的是,家人與社會,
到底對什麼東西最不能接納?
是拍A片?還是身為同志?還是身為同志又拍A片?
如果不是同志,拍A片就比較能被接受嗎?
還是不管你拍不拍A片,只要你是同志就是噁心?
我想,這個社會並不給這麼多相較的對照選擇性,
他們只要你接受唯一且固定的標準,而定標準的人,
你永遠不知道是誰?而且你還不准質疑或反駁!
很可怕又可悲吧?回到根源,還是那種人們對於<異己>,
的接納心態有待加強囉….
這部片有個有趣的地方在於,男主角成功地讓他哥哥接受他,
而且除了接受之外,他甚至還成功地開發他哥哥的情慾,
甚至整個對生活、對生命的態度,我想這是很重要的,
我不是說拍A片多好,(其實也沒啥不好呀!),
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男主角一樣成為紅牌一哥,
而是男主角對生活的認知很準確,他是仔細而用心思考過的,
他問自己三個問題:什麼是自己最喜愛的?
什麼是自己最擅長的?什麼是能讓自己賺到錢的?
你如果仔細想想,你或許會發現這跟最近當紅的管理經典,
<執行力>這本書所強調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
當然,他在其他部分的想法,例如愛情關係,就太過悲觀,
這一點或許正足以說明,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吧?
這部片運用類似紀錄片的手法,還加入一些合宜的片段配樂,
整體上不算是失敗的作品,只不過,個人認為當中尺度過分保守,
我當然是指性愛部分啦,對觀眾來說,有點隔靴捎癢的不快,
我甚至懷疑台灣上演的版本有修剪的嫌疑?
(雖然報紙上強調一刀未剪,完整呈現?不然,就是拍得保守!)
或許你會說,想看不會去租A片啊!你知道,那不一樣囉!
此外,我覺得戲中有一個女性角色的安排,是刻意且生硬的,
我忘記她的名字,是男主角的密友,也是他哥哥曾經迷戀的對象,
那個角色純粹是想帶出一點精神戀愛與文藝氣質在戲中,
重點是,角色塑造與戲劇張力都不夠,使得觀賞上顯得累贅,
反倒是其他女性角色在畫龍點睛的功能上,還比較得體,
包括哥哥的未婚妻、前妻、想領養的小孩他外婆…
都顯得比較有特色,而且不突兀….
雖然男主角最後是死因不明地結尾,而且才30歲,
這多少讓人覺得訝異,吃驚的主因是,我開始憂心自己,
年紀都超過他了,生命卻不及他一半的精采豐富,真遺憾!
可是,我依舊覺得片子的完整性算是夠了,畢竟,
既然是一個人生平的故事,就算只有十年,也就是表現那十年啊,
所以,這個部分我覺得倒是無須批評的,
反正除此之外,片子還有很多缺點足以令人置喙,不是嗎?
這部片子在宣傳上(好像也沒啥宣傳哦!!??),
似乎把重點擺在A片與同志情慾的吸引點,
(而事實上又擺置得根本不夠深入,想騙人嗎?
其實像我這麼支持首輪電影的人,可能不多見吧?)
我想是不太多人會因此而受吸引的,這一點,
是國內的片商老是犯的毛病,好像以為男同志就只會著重這個,
他們忽略了,風評是很重要的影響工具,況且,
同志圈並不大呀!如果老是用這種偏誤狹隘的觀點,
去思考同志需求,這類的非主流電影是永遠不會賣座的啦!
希望他們能重新調整一下行銷的方向與角度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