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華人移民至美國之前,在中、港、臺各自擁有一片天,來到新大陸尋夢後,憑藉著個人精湛手藝東山再起。一些曾任食品製造或務農的人士,在華人聚集的南加地區找到舞台,靠手工麵點或親手栽植蔬果,販賣給思念家鄉的移民一解鄉愁,部分店家名氣大開之際,也有不少美國人聞風而至,品嚐來自太平洋彼岸的風味。
在羅蘭岡社區內有個家庭菜園,由一對來自台灣屏東的老夫婦所經營,他們在該區域販賣各類蔬果十幾年,許多住在附近的社區居民,都已經變成固定回訪的老客戶,除了親手栽植新鮮蔬菜,也聘僱拉丁裔農夫幫忙,每年氣候較溫和的二、三、四月春耕,以及九、十月時採收皆忙得不可開交,以原汁原味的台灣農場風情著稱。
這對賢伉儷來美十多年靠自己一手開創事業,以台灣南部人的熱情與率真廣結善緣。在問到在這裡種植農作物販賣,是否受到地方政府或執法單位關切時,老闆強調這塊是屬於租賃的農地,原本用途就是農牧業,所以不涉及違法,但是在進一步瞭解後,他們並沒有營業執照。
這種家庭自營的小生意在華人圈比比皆是,一位現居於阿罕布拉市的陳氏夫婦,靠自己手工製作台灣肉圓、香腸與雞捲等風味小吃販售營利,但是其營業如打游擊戰一般,多半透過顧客口耳相傳,私人電話接收訂單開闢財源,偶爾也會批發給南加地區的中餐廳。雖說並沒正式的營業執照,但是華人移民仍絡繹不絕捧場,透過「團購」方式集體下單。
經常光顧陳氏夫婦生意的張太太說道,來自台灣彰化的她,對於肉圓情有獨鍾,每隔一陣子都很想尋覓這難得的家鄉口味,陳氏夫婦製作的肉圓餡料實在,吃一顆便有飽足感,且這幾年吃下來也沒發生問題,因此壓根沒追究對方持有營業執照與否。在詢問到未來是否還會繼續光顧,張太太抱持肯定態度,她說終究是來自故鄉的同胞,小本營利、互相幫助為人之常情。
曾經營過麵包店、販售肉包給超市的歐李先生談道,製造販售食品的廚房、廚具、使用場所、包裝等,都需要經過加州衛生管理局的審核通過,且得申請食品衛生管理考試,並參與FDA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課程才行。歐李先生談道,一般餐飲業或食品加工的執照取得相當困難,烹煮製造食品的廚房檢查細項繁複,還有多達三次的檢驗,若不符合規定得按要求改善。
歐李先生舉肉包為例,肉餡分有熟肉、生肉,檢驗的溫度有不同標準,若按食品檢驗規範,白斬雞這種料理並不符合法規。儘管法令條文規範,多數華人仍本著鄉親土親的想法,照料這些小本經營的私人店家,只是因缺乏合格的衛生條件,買家自己得承擔風險,這也是華人社區裡的一塊灰色地帶。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