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一枝紅艷
當然所謂的「國愁家恨」老早回歸到書冊里的歷史煙霧里去了。回溯以至最遠,大概是「向東學習」,如今閑話聊起不過是時代列車上的口號,不比一些飄浮在記憶水面的聲樂殘影──「赤的疑惑」的山口百惠每次準時出現熒光幕,旁白總不忘交待她身患絕癥,內心卻堅強異常的與病魔搏斗;澤田研二的世紀末妖艷,在翻閱畫報時也覺得驚心動魄,張國榮一些造型到底描摹而已;近藤正彥原唱的歌曲,改編后由梅艷芳主唱的「裝飾的眼淚」反而愈加凄迷幽艷;較有講究的則喜歡五輪真工、喜多郎之類。我們也參加電影會,輪流膜拜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那確實是白光一道放射出來的光影,不是光碟,風沙斑駁的滄桑菲林里領略了東瀛世俗流動的情意,暗沉下來的時間靜聽着自己的血脈,是青春與熱情的震動──現在文藝青年缺少這樣真實的「素面相見」的幸福,他們躲在DVD機與電腦熒幕里,消費咀嚼復制過的經典。
我即使沒有參加盆舞節,但老是有人送我節慶里的扇子──那夏夜穿着浴衣起舞的畫面,手上的扇子不可少。兒童漫畫書和卡通動畫源源不絕,小叮當和櫻桃小丸子都笑吟吟的從扶桑國冉冉而來,映入千萬人眼簾,消解無數童年的寂寞。那年在市政局演出日本歌舞伎,是改編西洋神話的『美迪亞』,臺上旦角肝腸寸斷,幾近瘋狂,釵環橫晃,髻亂袖舞,手持折扇或遮面,或遙指天邊月,印象很深。后來也就試過壽司和天婦羅,那厚實茶杯里的淡淡綠意茶煙卻一直久久不散。
高中我一份讀書報告是關于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他的『南京的基督』即使搬上銀幕兩次,還是覺得原著自有它的動人之處──遲至最近才有緣讀到他的中國游記,其觀察入微叫人折服。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反復閱讀,覺得文理皆美,他的『人魚之嘆』綺麗糜爛且匪議所思,華艷得難以形容──最近看《卍》,敍述兩女迷戀似的跌入情欲深淵,純美如觀音的少女竟然散發極度危險的魔魅---等有心得再寫。
那口號越離越遠,要是認真學習到一鱗半爪,可能真的獲益非淺──至少商店收銀員的晚娘臉孔會比較收斂。隔山隔海的民族,依稀有些相似,卻分明有太多不同,似近還遠的距離,自有一種美感;朦朧中帶真實,有時觸動了心,倒是極為靠近,此中因緣,一時也說不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