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紅怨、到黑水仙
黛博拉蔻儿(Deborah Keer)在印象中是《國王与我》(The
King and I)
的宮庭女教師------寬篷圓拱的大裙子,在華麗的布景里飄動旋轉、載歌載舞,代表著西方文明典雅的高尚仕女,骨子里帶著教化東方蠻荒之國的使命;難怪此片招惹泰國不滿。只不過---這不過是一部電影,簡而易之,便是娛樂,半個世紀過后,我們只記得一些華美堂皇的零碎場面,耳熟能詳的插曲、還有黛博拉,香港譯成狄波拉----當年确實是一代名伶。
她是典型的英國閨秀。那時好萊塢的遺風都以英國祖家為貴,不少文學名著搬上銀幕,翩翩從字紙里化作活色生香,都要依靠類似黛博拉的气韻風華。她的美貌傾向于清麗恬淡,融入任何角色都頗為相宜-----早年的一些宮庭戲劇的女角,皆幽雅高貴,以致以后的教師安娜想當然是駕輕就熟;根本連她的儀態禮儀仿佛可以嵌進光影里。成為最為悅目的風景。無須過火的演技、浮夸的表情,閑閑淡淡的眼角清掃,莊諧得宜的談吐,已然活靈活現了。誰會忘記《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里的羅曼史?黛博拉与加利格蘭在輪船相逢,鑄情恨晚,過后各自于自己的未婚對象分手,再相約帝國大廈,可是當中的波折意外,卻分明是造化弄人-----纏綿悱惻的催淚元素,徹底讓它晉升為不朽的情愛經典。他苦苦守候,卻不知道她其實已經來了,只是遭遇車禍身已殘廢;几經辛苦,他找到她,也只是淡淡數句,而未發現她始終一直坐在沙發上,沒有起來。
《茶与同情》(tea and
sympathy)里的雍容師母卻展現另一种面貌:她無限包容,撫慰那受人歧視的男學生----缺乏一般傳統男子故作雄赳赳的行為,簡直是犯上了彌天大罪。黛博拉奉上了充滿諒解与同情的茶。當時若是形同柔弱女子的斷袖癖,等于异類怪胎。此片落在現代恐怕不足道哉,只是從前改編上演禁忌重重,如同面臨大敵。對照現今的上映標准,仿佛時光倒退,那杯同情的茶只怕還在不見天日的壺里,倒不出來。相信也不必經過高官的慎查嚴審,必禁無疑。
黛博拉不過是陳年綺麗菲林里的存在之一,比起艷星妖姬更是屬于璇閨倩女之輩,完全是淑德桂芳的典范,;演出的名片又多不胜數,可她本身卻未封為銀海女神,也不曾張牙舞爪以艷色統治領土;是以人們容易遺忘,然后一部部老片子拾掇起來,都是她的身影所在,不能忘,也忘不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