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09 05:19:32| 人氣61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隨堂。札記】生態教育質性研究法-第一週之初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於質性研究,過往僅止於聽聞,尚未深究,因此,學期之初欲在此處提問尚待時日,但是對於課堂上的諸多思索可有若干回饋。

於課堂中沒有刻意營造的氣氛,卻自然的呈現一種開放式的狀態,想是與老師的特質有些許關係。針對老師提及歐美國家的教學在互動方面勝於台灣學子,這一點該是非常顯著,此或可謂之東、西方的性格原本便不同調,又或者過往歷史推演所導致的沈默,個人對此甚是好奇。

文學評論家廚川白村在分析北國與南國文風迥異之處曾論及環境特色之影響。一個終年陰暗寒冷的北地,冷峻中的野性文風充滿著理性之保守;而一年四季溫暖明朗的南國,熱情中的奔放字句藏逆著感性之理想。以此推之台灣現況,三百年來的政權大變,又日治時期的社會主義到國府治台初期的威權時代,以歷史觀之,又或許與歷史流變大有干係,戒嚴遺毒尚未驅除,壓抑日久的麻痺失卻流轉的靈動思想,又或者講堂下的學子本來並無任何想法。因之,重新建立的開放空間無法戰勝早先所立的印痕。對於老師先行釋出善意的思考,該是一項破除缺少互動的良方。

另外,關於同學課堂提及之事,我已是有些許忘記內容,關於「心」的問題,理性分析有時或可助之,然而效能不大之時,似乎亦僅能繫鈴之人自解。老師的分享中提到人的窄隘之處,往往人們質問之時,便會武裝自我,築起高牆,因此,世事之前可以經由不斷的省思與預期,內化之後,當別人質問之時,便較不會有反唇相饑,又或黯然神傷之舉。我思索之,覺其可能僅是一部份,日常生活之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就拿別人質疑某某所做所為之時,被質疑者亦是往往關起溝通大門,而此究竟是質疑者之主觀,又或被質疑者的狹隘。此於過往的教育中,師者對於學子以上對下的教學方式更是可觀,因此,近年來我在思索的是,除了理性思維的自我充電之外,感性的部份如何使之飽足,甚至於我傾向於感性(又或「心」)的部份解決,大部份的事情也就自能解決。而心理學的一些研究者在此處提供了我若干想法與實踐,此處或者有機會在做分享。

而關於課堂中的提問:質性研究之目標是什麼?我想或可謂之讓我們更了解世界上不同的觀點。而課堂衍生而於的議題:質性研究可否謂之成「工具」,我認為是可以的,工具是思想或經驗積累的產物,而人們利用工具解決問題,人們可以以鏟子挖出土中的蕃薯;人們亦可用語言傳達心中的思想,質性研究當成一種工具以解決欲達成的目的,猶未不可,當然,此可能較傾向為文學式的說法。至於在此領域中人的用語又為何,倒也是可追溯的。

隨意書寫,不足與未竟之處,煩請老師指教。

台長: 紫風車

In
 
完美。
2007-03-10 09:43:31
紫風車
TO:IN~~
呵呵~~~謝謝啦~~
2007-03-12 21:02: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