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英照(司法院院長兼大法官)
前言
經常有年輕人問我,如何做好生涯規劃?我的回答很簡單:生涯很難規劃。我的人生其實是一連串偶然際遇的累積。小學畢業之後,居然還能念中學、大學、出國留學,都是偶然的際遇。念大學的時候,最想將來能當大學教授。後來果真做了教授,卻半路上跑出來當公務員,一直都沒有回去;這也是偶然的際遇。
我小學畢業後並沒想要升學。那年夏天(1958),級 任 老師吳燦輝先生突然來做家庭訪問。他對我父母說:「你這孩子非常聰明又會念書,沒有讓他升學,實在非常可惜。」
那時我二哥已經進了宜蘭中學,每到開學註冊,父母親總要為二哥的學費到處張羅,十分辛苦,因此,我也沒有升學的打算。但基於尊師重道,父母親答 應了吳 老師。
到了中學,我很崇拜 王雲五 先生(1888~1979)。
他11歲才進私塾,沒有正規的學歷,但是他的學問是大家所敬佩的,不但寫很多書,還編了四角號碼字典。27歲那年, 胡適之 先生聘他做商務印書館編譯室主任。後來進一步主持商務印書館,對出版業有很大的貢獻。 王 先生也擔任過財政部長、經濟部長、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要職。我當時天真地想,沒有好的學歷,將來也可能是「賴雲五」。於是中學念完,沒有參加大專聯考就去當兵了。
不做雲五夢,一路念到博士
在成功嶺當教育班長,也是人生一個轉折。當時,那群剛考取大學的班兵們,常看到我假日都在看書,於是鼓勵我退伍之後繼續深造,並且慷慨地把書借給我。我的「雲五夢」就此結束。當時心想,退伍後如果還要向父母親拿學費,就太沒出息了,於是決心考夜間部,可以半工半讀。我很幸運考取第一志願—中興大學法律系夜間部。五年期間,白天打工,晚上上課,除第一學期是第三名外,其餘九個學期都是第一名。成績還不錯,於是就想繼續考研究所;一整個夏天都泡在圖書館裡。
有一天,實在讀得很悶了,想到草坪坐一坐,鬆一口氣。有個同學從圖書館那頭走過來,迎面問我報名了沒?原來那天是台大研究所報名的最後期限,我居然忘了。當時已是下午4點鐘,報名到5點鐘截止。我趕緊坐計程車回宿舍拿證件,再趕到台大校園。到達時已接近5點。桌上沒有報名表,還好地上有一張,上面還有半個球鞋印。我撿起來,把鞋印弄掉,填好完成報名。就這樣我進了台大法律研究所。三年期間,還是半工半讀,先後在台北市國稅局和財政部賦稅署工作。
研究所第二年,我參加公費留學考試,很幸運地以第一名成績考取「國際貿易法」學門。申請學校時,原想申請州立大學。但是有幾個同學卻一直鼓勵我,認為我大學、研究所都名列前茅,公費留考第一名,托福600多分,不去申請哈佛實在太可惜;於是在申請截止日最後一天,把申請表寄出去了。
無心插柳,卻當上關政司長
回國後,回母校中興大學任教。1984年夏天,財政部關政司長發生意外過世了,當時的部長 陸潤康 先生就找我來接這個職位。為什麼找我?我不清楚;回想起來,可能跟一件事有關。
我讀研究所的時候,一邊在台北市國稅局上班, 那時陸 先生是國稅局局長。 陸 先生早年在美國拿到法律學位,寫過一本《美國聯邦憲法論》;1974年修訂再版時,知道我在台大法律研究所念書,也寄一本給我。我受寵若驚,花了兩天時間從頭到尾讀過一遍,還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做一張勘誤表,把書上的錯字校正過來。第二,到美國新聞處(現改為美國文化中心),及台大、東吳等圖書館,找美國憲法的相關書籍來看,發現 陸 先生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可惜有些聯邦最高法院新的判例沒有蒐集在裡面。於是,我就把那些資料影印下來,並且加上一些說明,某項判決與第幾章第幾節有關。寫完之後寄給陸局長。當時他並沒有回信。後來我考取公費,出國前向他辭行時,他才提起此事。我想這件事可能跟他邀我到財政部工作有關。
答應到關政司任職,我只承諾做兩年,因為我的興趣是教書,希望兩年借調期滿就回學校。豈知世事難料,陸部長只做了一年多就離開財政部。新來的部長不肯兌現這支票,要我留下來。這一留,十幾年就過去了。
述說這段經歷,並不表示年輕人不要立志,相反地,我勸大家一定要想一想未來的事,定一個目標,全力以赴。
生涯選擇,人生的不同境界
從過去的經驗顯示,法律系(所)的學生,大概有三條出路。第一:從事教學、研究,走學術的路。選擇這條路,念完大學,繼續讀研究所。第二:當法官、律師或到政府工作。選擇這條路,要準備國家考試。第三:到企業界或其他民間組織工作。
這三條路各有長短,因各人志趣而異。在現實的世界裡,許多人優先選擇前面兩條路。從事實發展的顯示,雖然這三條路,看起來截然可分,但實際上也往往殊途同歸。學術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以後,可能轉到政府服務,也可能被企業界延攬。同樣的,擔任法官、律師,也可能在大學兼課,一段時間之後,再到民間服務。在民間做了幾年,也有可能轉任公職。
儘管如此,我瞭解許多人對未來出路,還是有些遲疑,甚至傍徨。王國維(1877~1927)的《人間詞話》,有一段文字經常被引用:「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當然清楚,晏殊、柳永、辛棄疾(或歐陽修)的三首詞都是寫愛情的,深刻地道出熱戀情人兩地相思的痛苦以及見面時的喜悅。但他超越作者原意,巧妙組合成闡解人生成就事業的三個階段:從立志時的徬徨、孤獨與幾許惆悵,到志向既定之後,勇往無悔,全心投入地奮鬥,到最後成功時的驚喜甜美。
為立志徬徨?中外古今皆同
如果你也為立志而徬徨,不必太驚訝,這原是古往今來人類共同的經驗。年輕的時候,我跟著流行讀存在主義。當時對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1957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薛西弗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印象特別深刻。
薛西弗斯因觸犯天條,被天神處罰將巨石推上山頂。他一步一步奮力把石頭推上去,到接近山頂的時候,力氣用盡,一鬆手,石頭又滾回山腳。薛西弗斯必須周而復始地推滾巨石上山。天神相信,沒有一種處罰,比做一件徒勞無望的苦工更磨人了。這是十足荒謬的事。作者問到:「工人畢生做相同的工作,其荒謬性與薛西弗斯又相差幾何?」但卡繆認為,人不能因生命的荒謬而自戕,人應努力賦生命以意義。「奮鬥上山,本身已足以使人心充實。我們應當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
卡繆這一句「人應努力賦生命以意義」的宣示,當年的我,把它解讀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積極奮發。在豔陽高照的成功嶺上,我開始發奮讀書。
胡適(1891~1962)的《四十自述》,有一段述說他出國留學的緣由:18、19歲的時候,學校鬧學潮解散了,家裡母親病倒,兄弟爭產,他不好回家,只好寄住在上海。遇著一班浪漫的朋友,每天一起打牌、看戲、吃花酒。有一天晚上,大雨傾盆,胡適喝得大醉,在馬路上手拿一隻皮鞋,敲著路邊的牆壁。巡捕把燈照射過來,胡適破口大罵,還用皮鞋打巡捕。結果胡適被帶回巡捕房,在地板上睡了一夜。次日一早醒來,完全不知道昨天晚上發生什麼事。等弄清楚之後,胡適羞愧無地,懊惱萬分。那一年(1910年)正好有庚子賠款的留美公費留考,胡適痛下決心,5月離上海往北京閉門苦讀,準備考試。兩個月後,胡適如願錄取(在70名中,他排名第55名),同年9月,順利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
去除不必要,目標會更清楚
當然,我們不必等到在警察局睡過一夜才痛下決心。
把書念好,把法律的道理讀通,這是法律人的基本訓練,也是法律人的共同目標。
如果願意下這個決心,可能有幾個好處。
第一,會真正用功念書, 全心和 老師學習。
第二,把書念好,有了真才實學,畢業後不管到那裡,都會受用。
第三,有考試錄取證書,想繼續深造或者就業都有用處。
準備考試,最重要的是要有計畫地讀書,而且要有毅力堅持讀下去。我準備校外考試的時候,做了一張功課表,以律師考試為例,假定進入律師考場以前,必須讀完1萬5000頁的書,而且至少精讀一遍,複習兩遍。算一算,我一天至少要讀完50頁,才能在進考場之前把書念完。我會堅持每天讀50頁。一本350頁的書,一星期一定讀完。
功課表的好處,不但容易完成計畫,而且還可以紓解壓力。如果每天起床,就想到1萬5000頁的書要讀三遍,大概頭都抬不起來。但是有了功課表,你想到今天的任務就是50頁,其餘的部分,至少跟今天的我無關。50頁總是可以念完的。你的心情便自然輕鬆起來。
回想起來,當時心中好像有一把火,燒得很旺,不但讓我看到目標,而且興致勃勃地往前走。
林語堂有句話,值得大家參考:「懂得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更懂得不去做不需要做的事情,這便是人生的智慧。」我們從小的訓練,偏重在如何把事情做好,卻往往忽略如何擺脫繁瑣無益的雜事。林語堂告訴我們,去除那些瑣事,生活的空間會更寬廣。
From:http://www.wretch.cc/blog/desolate0/1170237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