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09 03:27:00| 人氣21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剛經說什麼-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鹿港老街  石碑

《 金剛經說什麼-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2011.07.07

 

金剛經說什麼-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現在連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於是中間的一個

結論。這個題目當時取的是福智無比,

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

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這兩樣本錢,

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

也稱為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現在這一品,再三重復的提出來這個觀念。

這同一問題,為什麽又重新出現在這裏呢?

因為上一品講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就是說,要想悟道,不是隨便打個坐,

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

功的;必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行。

 

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

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達開悟,

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後,還以法身實相般若本體來解說,

「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

。」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

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道。

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並沒有特殊之處,

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的事。

 

 

現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結論:

修資糧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訴須菩提說,我們這個世界上,這個娑婆世界

的南贍部洲,中間有一個須彌山,勉強用喜馬拉雅

山比作須彌山;究竟喜馬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

老實講到現在還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能夠貿然斷

定。把佛經上說的須彌山解釋為喜馬拉雅山,

是近幾十年研究佛學的假設肯定,

這個假設的肯定很有問題,不能隨便相信。

 

打一個比喻來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山,

稱它為須彌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都有一個中心

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

,這個「等」不要認為是把七寶布施了,

把須彌山也布施了;須彌山布施給人沒有用,

房子裏裝不下來,這個「等」是作比喻,

等於須彌山那麽大的財富,七寶,珍珠,鉆石,

集起來布施,這是一個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麽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

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經講過,這裏又重復強調法施的

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

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

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

拿須彌山那麽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

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

這個問題就不要說了。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

以此般若波羅密經,

「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因為般若波羅密的經典很多,大般若波羅密經,

就是大般若經,另外還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

這種波羅密,那種波羅密,走的路線不同,

都是講智慧成就。現在本經上講「此」,

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一本經。

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不論是全部的意義,

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布施,

可就大太多了。

 

受持讀誦

這裏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

「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

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數,還要領受在心,

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們諸位學佛研究金剛經,如果懂了這個空,

平常碰到事情的時候,有沒有領受於心

你說現在你還蠻舒服的,有點領受,那是沒有碰到

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光,罵你一句話,

或者把你的錢倒了,或者現在就要到醫院開刀了,

下一個鐘頭活不活還不知道,這個時候看你空不空

!如果說空得了,那是真金剛了,

你真能夠受用了。

 

受還不行,必須能持,以此來修持

持者,等於拿一個拐棍,拿個手杖,永遠靠著它走

路,牢牢抓住,這個境界才不會動搖。

就算現在去開刀,說不定麻醉回不來了,但此心這

個定境仍保持著,這就是受持。

讀是看書,或輕聲贊過去,誦是要念出來,

高聲朗誦。現在年輕人只是看書,看書卻不容易背

得來。我們舊式的教育,是要背書的,背是沒有用

腦筋的,唱戲一樣,等於進到阿賴耶讖,

不要用腦筋,隨時背來了。

所以金剛經讀了還要朗誦,有所體會,

就是受持讀誦,四個含義。

 

真教化的功德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

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

脫煩惱;教人家並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

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

如果做到這樣,那麽這個人所修的福德,

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那麽多的財富來布施,

更大。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

比不上這個法布施,佛學就叫做法布施。

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

教化就是法布施,解決人家心裏的痛苦,

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

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財富來作布

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

百千萬億分也不到。總而言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

,怎麽說呢?如果我們那麽一講,聽起來不能比就

是不能比,很土,很粗,就不像經典了;

經典翻譯得非常美,「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用算數都算不清。換句話說,拿現在誇張一點的話

來講,電腦也算不清,數字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真到達不可算的數字是什麽?是譬喻那個東西很大

。就像我們經常說天一樣的大,這是譬喻,

你說那個天有多大啊?佛經上經常作譬喻,

恒河沙那麽多,恒河沙有多少啊?

誰都不知道。這既說它的多,也說它的大,

是譬喻的數目字。換句話說,當世界上最大的數目

字沒有辦法以數字代表的時候,

只好拿譬喻來作代表。

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

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

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

所以簡稱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於

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

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說明智慧的成就,

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們給它的偈語如下:

 

 

第二十四品偈頌

 

富嫌千口猶伶仃  貧恨身存似□刑


何事莊生齊物了  一聲青磬萬緣醒

「富嫌千口猶伶仃」,

禪宗祖師有句話:「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說一個很有錢的家庭,有一百個兒子,每個兒子都

有十來個孫子、傭人,所以全家有一千個丁口。

因為財富太大,又養那麽多人,感覺人還是不夠用

。一個人窮到極點,如果連一碗陽春面都吃不起的

時候,真恨這個身體活著都是多余!

這兩個是很強烈的對比。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就拿這兩句話作比方,富嫌千口猶伶仃,

也是這個意思,富貴人家千口的家庭

,自己還認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

 

「貧恨身存似□刑」,窮的時候,覺得這個身體活

著是受刑,很痛苦。在這個貧富之間,我們可以看

到,福報大了就是富貴功名、錢多地位高;

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鐘都

很困難,沒有經過這個環境的不知道這個味道。

也許有人會說,情願少睡五分鐘過過那個味道的癮

。但是如果嘗夠了這種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頭去

試了,每天不是為自己活著的,不願意笑的時候也

要笑,那個味道真難受啊!可是世界上的人,

認為這個是福報,這是世間的福報,

真是多福多壽多難受!

 

相反的,窮的人在山裏住著,有一位禪師一個人

在茅蓬裏,有人問他覺得怎麽樣?

他說:「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

還有站腳的地方。「今年貧,連錐也無」,

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你看窮成什麽樣子!

這是形容窮嗎?不是的,他是形容自己真正到達了

空。換句話說,去年空還有個空的境界,

今年空,連空境界都沒有了。

 

空沒有了,你說是什麽東西?真是徹底的空了,

就是形容這個。所以我們說,真覺得自己形體存在

是受刑、受罪,還是有個東西在那裏。但是貧跟富

是代表有福報的人及沒有福報的人,兩種人生活的

現象是相對的兩頭。好看與不好看,漂亮與不漂亮

,胖與瘦,長與短,都是相對的兩頭。世間法都是

相對的,有好看就有不好看,有窮的時候就有富的

時候。窮人的富是什麽呢?本來一塊錢都沒有,

突然有了五十塊,那比有錢人突然中了馬票幾十萬

的港幣還舒服!所以窮富是對比。有福報,沒有福

報,都是對比,這是生滅的兩個現象,不究竟。

 

「何事莊生齊物了」,莊子的齊物論,拿本體來看

,一切都是平等,有錢有財富,最後也要死。

窮的人最後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樣,誰都是一

樣。一切萬有皆是齊物,大家坐在這裏,白的、

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個人不平等,

但有一件事情很平等,今天夜裏四點鐘到六點鍾,

大家都沈睡了,沈睡中,那個糊裏糊塗的境界很平

等。有智慧也是那麽糊裏糊塗,沒有智慧也是那麽

糊裏糊塗。有錢的也是那麽糊裏糊塗睡著,

沒有錢的也是那麽糊裏糊塗睡著,這個是平等的。

拿這個作比方來說,在本體上一切都是平等,

這就是齊物。

 

萬物是不齊的,不平等,有高低,五個指頭都不齊

的,但是它變成一只手的時候,通通是齊的,

它就是一只手。手跟腳也不平等,等到沒有手腳時

,也沒有我了,也就齊了,就平等了,

這是莊子的齊物論。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

福報也就無所謂大與不大。

 

「一聲青磬萬緣醒」,真正的福報是什麽福報呢?

清福,人間的清福。當我們真正煩惱痛苦到極點,

當我們一切的痛苦煩惱無辦法解決的時候,

跑到深山古廟,偶然聽到一聲「叮」,青磬一響,

被它敲醒了,萬念皆空。那個時候啊,什麽都沒有

,那真是大夢初醒,這個是大福報。

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所有的福報,都不如了解金

剛經般若的解脫真義。般若解脫真義,

就是我們給它的一句結論,一聲青磬萬緣醒,

這個時候是真福報。

 

中國的文學為什麽把木魚叫紅魚呢?

因為廟子上的木魚多半漆成紅顏色,磬放久了,

顏色都變成青銅色,所以叫做青磬,紅魚青磬,

紅跟青是文學上的形容詞。

 

南懷瑾主講

台長: 陳達子收藏閣
人氣(21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宗教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金剛經說什麼-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此分類上一篇:金剛經說什麼-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悄悄話)
2011-07-09 11:47:0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