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
這句話講的真好--『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
最近,家裡又發生一些事,媽媽再度中風、印傭愈來愈老油條、祐祐宿便食慾不穩定、又加上感冒發燒....讓媽咪的心情起伏很大,有時會莫名的沮喪完全不想說話....幸好有小祐祐在旁陪著媽咪,但正值頑皮時期的祐祐,有時又令媽咪氣到快抓狂,很矛盾...天使與惡魔,轉變真是在一瞬間~
想不到,當初堅持要實行愛的教育的,現在卻每天追著孩子打手心打屁股,以前的同事都說我變了,看著小祐祐可愛的睡臉,常覺得自已怎麼會變成這種媽媽呀...看了于美人的這篇文章真是給了自已一個警惕,這幾天媽咪發現,當小祐祐氣急到某一程度的時侯,竟也會回手打媽咪...教育二歲的小孩真的好難也要好小心,好言相勸無效,打罵方式馬上又複一個”小媽媽”(祐也會學媽咪的樣子管教小豆豆或比他小的小孩),難~~~
今天的晚餐,我們又有了爭執,祐祐又耍賴要媽咪餵飯,雖然用餵的可以吃完一碗,但媽咪實在不想一再妥協,因為總有一天小孩要進入團體生活的,媽咪告訴祐祐,媽咪的肚子也好餓,祐祐自己有手有嘴巴,媽咪陪你一起吃飯好嗎? 祐祐邊吃邊玩,把飯搞得一地,一下要玩這個,一下又要求要吃麵包喝優酪乳,講也講不通,開始鬧脾氣,表面上平靜的媽咪其實心跳已漸漸加速,後來媽咪把祐的餐盤收走,告訴祐祐農夫種稻很辛苦,不想吃就到旁邊玩,媽咪自已移到別處繼續吃,但祐依舊黏著媽咪鬧鬧鬧...最後,那個溫柔的媽咪只好再度拉下臉當個壞媽咪,而祐祐含著淚乖乖吃完那碗飯...
進與退一線之差,媽咪還是打了祐祐,且破壞了今天的用餐氣氛...該讓步嗎?不!但是媽咪得再反省一下,是不是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取代”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