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不是本能取自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初為人母篇
大部分育兒的相關書籍裡, 對於母親產後的心理狀態, 不是用含混的"需要適度調整"的字眼帶過, 就是把所有的情緒反應, 框在"產後憂鬱症"的欄位下, 很少人會對母親可能面臨的窘狀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我多麼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最壞的狀況是什麼, 但大部分的專家對於女人當上母親這個歷程不會有太多的質疑, 在他們的眼裡, "母性就是女性本能"--每個女人都需要子女,而且知道如何育他們, 這是天職,也是天份!
事實上, 在所有客觀條件都相等的情況下, 没有任何文獻可以證明, 女人天生比男人會照顧小孩.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社會化的歷程中由觀察學習, 或者是在嬰幼兒互動的親身經驗中學習如何照顧嬰幼兒.我們累積了能力, 不管男孩與女孩都能勝任, 完全没有性別差異, 只是社會不斷強化女孩在照顧上的角色, 而不允許男孩在這方面有所嘗試.其實母性是女性本能是一種性別角色的迷思. 現代有許多的父親他們在嬰兒出生後, 與孩子間所互動發展出和所建立依附的情感是絶不遜於母親的.
照顧孩子雖然對父母親而言是很重要的, 但對一個母親而言, 有自己的需求絶不自私, 很多地方證明,如要鼓勵孩子有自我, 那麼母親也先需要有自我,為孩子犧牲自己或為自己犧牲孩子, 都不能鼓勵孩子發展平衡的自我.
在為人母的階段,許多母親會在荷爾蒙一些不明究理的原因下, 傾向犧牲自己, 但會隨著成長與心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改變.有一些朋友在壓力下顯露對孩子的嫌惡, 而且孩子年齡越大,這種感覺越強烈, 但最後往往被另一波的罪惡感取代.母親無私的典範, 一點一滴化為對孩子的期望, 最後會化成壓力反彈出來.
決不要讓自己和孩子成為無私奉獻下的犧牲品, 我要表達自己的需求, 惟有母親過得好, 孩子才有健康適切的未來.
"過得好"的標準完全因個人對母職體驗的不同而有差異. 有些人狂熱的愛上母親這個角色, 生命從此改觀, 他們的好來自與孩子的互動, 變化菜色, 追蹤有關孩子的最新消息, 了解所有相關保健資訊.
有些人的好則來自於對工作的滿足, 對於母親這個職稱只求馬虎過關.
不管那一種體驗, 都是真實反應母親的感受. 社會上不應對母親的感受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不是所有的母親對嬰兒都懷有熱情. 世界上的母親有無數種, 大家都是透過學習來適應母親這個角色.
我們已聽太多對母親角色的要求了,現在我們要的是接受自己真實的感受.
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 不是每個嬰兒都能順利吸吮乳汁, 我就不會那麼沮喪. 如果有人告訴我, 她曾經也想把孩子甩到屋外去, 我便會覺得自己還不算差.
原來,每個人不是天生就能做好母親的角色, 這中間有太多的學習, 它涵蓋了美好的體驗和恐怖的挑戰, 就像一個起伏不定的旅程, 體力透支但心靈豐富.
現代的媽媽, 往往在事業和家庭中搖擺不定, 不管走入職場或回歸家庭, 生活不會因了哪一種選擇而變得更好, 只會不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