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成人以後才知道,一個人心情低落不振超過一兩週就是《警告訊號》,再加上失去活力、有罪疚感、有自殺念頭等等現象,就等於是『憂鬱症』了,原來,自己曾經得過憂鬱症,但我走出了低谷,是什麼樣的狀況讓人可以走出情緒陰暗的低谷呢?
先來談談心理學家整理出來的「情緒調整策略」,所有一般人調整情緒的方法都歸類進去了,看看自己運用過哪些方法吧!
第一類【情緒焦點的調整方式】
★尋求支持︰找人談心、訴苦...
★放鬆分心︰看電視、打電動、聽音樂等,做喜歡的事轉移注意力。
★間接宣洩︰到無人處大喊、撕東西、躲在棉被裡哭泣,但不是與生氣的對象面對面。
★報復攻擊︰直接攻擊憎惡的對象,找他理論,或是要求對方道歉。
★正向思考︰想些「算了不跟他計較」、「他今天大概心情不好吧?」,讓心裡好過些。
★逃避遺忘︰睡覺,當作沒發生,讓時間沖淡一切。
第二類【問題焦點的調整方式】
★自行解決︰針對問題分析、反省,探究原因,解決情緒的來源。
★求助他人︰在好友、長輩的協助下,針對問題分析、反省,解決情緒來源。
你知道【樂觀】的人會選擇哪一種調整情緒的方式嗎?【悲觀】的人又如何呢?其實悲觀和樂觀的差別,在於樂觀的人會用許多不同的解決方式,不拘泥於其中任何一項,但悲觀的人通常一直重複的使用其中一點,因此往往走不出陰影。
我長期重複使用的方式都是【間接宣洩】,躲在棉被裡哭是我的專長,直到有一次又躲在棉被裡哭,突然有種自覺,好像這個動作重複太多次了,但無濟於事,於是我決心更積極主動的去面對問題,反省分析問題的癥結,甚至去找影響情緒關鍵人物談話(若情況允許),發現很多事情竟然就徹底解決了,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從此我開始運用比較多不同的情緒調整方式,憂鬱的時間也簡短很多,雨後很快就天晴!
當我們的年紀漸長,應該更多使用【問題焦點】的情緒調整方式,非常生氣或傷心時,短時間內可以做些宣洩,找人訴苦、沈溺音樂、去郊外散散心,但一段時間之後,就應該好好想想“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要追根究底呢?因為情緒就像是生病的時候,會有咳嗽、發燒、酸痛等外顯症狀,但是更重要的是探知身體裡的病源,不能只是吃吃退燒藥、喝喝熱水,要知道究竟是生了什麼病,才能真正得醫治!
例如情緒的來源是壓力,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要求太高,或是環境要求太嚴格,高中的時候我就讀第二志願,但之前在國中完全是“快樂學習型”的學生,考入第二志願之後競爭壓力大到不行,常有考最後一名的壓力,情緒也因此低迷不振,直到大學聯考結束,落點分析告訴我,我的成績贏過了全台灣百分之九十五的考生,天啊!?我愣了好久,原來自己不是最後一名?念第五志願的好友,高中三年都是名列前茅,非常有自信,我們聯考的成績卻是相同,仔細想想,若是當時有人告訴我︰「你其實算不錯!」,然後分析事實,那憂鬱必會減輕許多。
還有一個情緒來源的關鍵,是「我們習慣解釋問題的方式」,有人永遠都在扮演灰姑娘,遇到不愉快,老是把自己當作被欺負的弱者,其實自己傷害別人卻不自覺。有人因為是家中老大,弟弟妹妹都仰仗他,所以永遠都在指正別人,遇到問題都是別人不夠成熟,自己不會有錯...這些不好的、僵化的「解釋習慣」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克服的,這樣才能讓我們面對事實的真相,徹底解決情緒的困擾,不會一在陷於相同的埋怨和痛苦中。
也許很多人是無法靠自己就面對問題,最好是能找到會說誠實話的朋友、長輩或關心你的人,讓他們給你誠懇的意見,並且主動閱讀專家寫的相關書籍,不要過分聽信星座、算命或是簡陋的心理測驗,以免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讓你錯誤的歸咎責任,讓痛苦無法遠離。
情緒是可以駕馭的,走出低谷之後,豁然開朗的新情緒,會引領你更積極的面對人生,記得在挫折發生時,勇敢面對事實,承認錯誤固然痛苦,但為了解決問題之後的愉快和自在,絕對是值得大家努力的!
文章定位:
人氣(1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