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念真 | 社會觀察 – 2012年5月14日 上午11:42
瀲紅的木棉花季末了,傲立樹形兀自挺直,也許你不知道,木棉花又稱「英雄樹」。木棉開花前,葉子全部落盡,枝頭讓予繁花,一次盛開;木棉花謝時,毫不戀棧地整朵凋落,從不單戀任何一瓣。吳念真說:「燦爛後瀟灑下台,敢愛敢恨,很有男子氣概。」
但對林明堃來說,藍天下盛開的橘紅似火,是他愛上木棉的理由,極度簡單又浪漫─典型的詩人性格。1976年那年,25歲的林明堃在鹽水田寮圳溝旁親手埋下木棉種籽,他自豪地說:「台灣木棉道很多,但沒有一條這麼有『生命』。」
作家詩人 幽默對話
吳念真訪談來自鹽水的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執行長林明堃,先說:「從『鹽水』到『淡水』,抱歉讓你跑這麼遠。」台北錄音室其實不在淡水,林明堃接話淺談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歷史,鹽水月津港過去是運輸蔗糖必經之路,海水滾滾而來,彷若金水銀水源源不絕,他突然回敬吳念真一記幽默:「其實以後也可能再有(豐沛海水),如果溫室效應再惡化……」
作家對上詩人,沒有文人墨客的離騷,以流利又優雅的台語談笑風生,台南鹽水小鎮的豐富文史和台灣詩句的悠揚韻味,由聽覺化為視覺,勾勒出清末日據時的鹽水風華,與舊時莊稼的樸實殷勤。
林明堃幼時勤於幫父親務農,荒廢了學業,英數年年補考,索性就讀農校,卻總在不能下田的雨天,讀了不少書籍、寫了一些詩文;畢業任職糖廠時參加普考,文史分數太低而落榜,促使他升學成大唸歷史,進而受鹽水鎮公所請託,成立文史工作室。
老街咖啡廳 聽南管、看藝旦
台灣近代史歷經荷蘭統治、鄭成功、清朝及日治至今,林明堃相信台灣累積了獨特的文化資產。他大量搶救月津港興盛時的酒家、藝旦等老照片集結成冊;月津港旁、源自清朝的橋南老街,因為不屬巴洛克風格,未列入政府造街計劃,橋南社區主動請求文史協會進駐守護。
林明堃決定在橋南老街租店開咖啡廳,拆掉遮擋舊建物的美利板後,驚喜發現清朝老建築保留完整,窗戶是一塊塊木板。他要求店員上班時一片片拆下、下班時一片片裝上,經營2年裡連續730天不中斷;聽南管音樂、看藝旦相片,邊啜飲咖啡,很快吸引不少電視台取景。
吳念真說:「台灣有些地方,因電影聞名,瞬間湧現人山人海,商業價值大過文化意義。」林明堃要的不是這種一窩蜂,他企圖「文化造鎮」,例如日本《伊豆的舞孃》、《奧之細道》等作品,誘人來品味小鄉鎮獨特的文化氛圍。
30年前種木棉 綻放台灣詩篇
30年前林明堃種下的木棉,已然參天,1999年林明堃爭取縣府40萬社區營造經費,在木棉道旁砌起紅磚雲牆,挑選富有台灣情感的詩篇,取得詩人同意後烙印於白色陶版,鑲在雲牆上,名之「台灣詩路」。
許多地方都嘗試規劃文學步道,但吳念真認為:以『詩』呈現很是學問。散文太長,格言太刻板,「唯有詩,有韻腳,好唸好記,就像日本喜歡在大石頭、大面牆刻上短短的俳句,意境至美。」1994年抱走南瀛文學獎詩選類首獎的林明堃,編選台灣詩路作品時,不挑半首自己的作品,吳念真不禁對他比「讚」,直說他了不起,不趁機張揚自己的作品。
每年木棉花季,邀請台灣詩人來此吟詩頌詩,藍天為穹、木棉夾道、紅磚舖路,起伏的雲牆如同時光河流,悠遊其中的詩意,篇篇都是台灣魂,台灣詩路逐漸為遊客所知。歡快的錄音節奏,在林明堃讀了第三首詩後,忽而沉滯。
詩詠台灣魂 熟男也哽咽
過去女子讀書不易,女知青藍淑貞為母親掃墓時,憶起每逢註冊時母親的為難與眼淚,作了《培墓》一詩。林明堃唸著:
清明時落雨期 大雨拼咧兩三暝 簾簷水插插滴 親像阿母的目屎掛目墘
清明時落雨期 霎霎仔雨落袂離 山路邊草離離 親像阮的思念沿路生
野風赫爾大 吹痛阮的心肝 阿母汝慢慢仔食 毋免趕 有阮佮汝作伴
林明堃語末隱約帶著哽音,吳念真靜靜聽完,開口卻不能言,只連續喊了三聲「稍等、稍等、稍等……」同樣年約60的兩人,對母親的懷念如此深切。台灣詩路選文裡,滿是直白深刻的情感,寫人、寫土、寫情、寫景,無一不讓人動容。
鹽水蜂炮熱鬧三天,木棉花信盛開三月,林明堃用了30年,種出一條傳唱台灣300年文史的雲牆詩路。30年前埋下木棉花籽的那天,林明堃肯定沒有想到,有天英雄樹下,將永世吟唱著百首台灣詩句。
■吳念真詠頌自己寫的「詩」,林明堃談日據時賣女為藝旦、賣地上酒家求拍照的故事,請收聽「Lagio」網路廣播網站每周一《新故鄉動員令》
■內容提供/大魯文創 編採撰稿/張菡尹
吳念真
台灣知名的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文章固定隔周一刊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