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讀書會,討論聖嚴法師所著的《禪與悟》的第一章〈禪悟與靜坐〉。
第一章的第一句話:「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以下是根據導讀王師兄對一位師姐提問的答覆所抄下來的筆記,特與大家分享:
《心經》上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重點在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且並不是說苦厄就變不見了,苦厄的狀況依然還在,只是心裡超越一切苦厄,內心不受苦厄的困擾。
心不受苦難以及世間的種種生滅無常等等束縛。
以佛法觀念來導正,在日常生活中把觀念變成自己的行為。
佛法要拿出來用,供在那裡燒香膜拜唱誦,不修行,則只有觀念,無法解決問題。老實修行,一步一腳印,才磨練得出來。
有情眾生,只要有七情六慾,就有煩惱。眾生有煩惱是正常的事。
煩惱生起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煩惱牽著走,一連串生出更多大大小小煩惱出來。
煩惱在開悟的人也會有,只是他們不執著於煩惱,而不起情緒化的波動。
以聖嚴法師所教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來對應無常與煩惱:
· 面對它:觀察到有煩惱是修行的第一步。
· 接受它:不要因有煩惱而引起更多的煩惱。
· 處理它:
o 了解被煩惱牽引走了,趕快用佛法把自己從煩惱的氛圍中拉回來(拉回佛法的修行法門來)。從這個過程中學會解脫,心不被煩惱牽著走了。
o 若感覺無用,不是佛法無用,而是自己沒有專心運用佛法。
o 老老實實用一兩次,見到功效、感覺到好處之後,自己就會相信了。
· 放下它:無常是每時每刻一直存在的,面對無常,接受無常,處理無常,然後就放下。
【補註】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進行深入的禪定開悟。
聖嚴法師在文中提到:「從許多禪學記載中,我們看到許多禪宗的祖師們也要打坐的。在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規》中也有「坐禪既久」的記載,只不過不重視打坐,而是把日常生活裡的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動作,都認為就是修行。」
「心經常是在一種非常穩定、平靜、了無情緒波動的狀態。這樣子的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開悟。」
「由於一般人無法把心靜下來,就是能夠安靜,也很難經常安定,所以仍須靜坐。也可以說禪悟並不一定要靜坐,但靜坐的定力有助禪悟,不過僅僅是靜坐,也無法獲得禪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