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20 11:26:59| 人氣1,7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醫藥的歸經。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年蓬

歸經,就是藥物對於人體某些臟腑、經絡有著特殊的作用。例如,龍膽草能歸膽經,說明它有治療膽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歸脾、胃二經,說明它有治療脾胃病症的功效。蒲公英入足厥陰肝、足陽明胃二經。即小劑量5錢以下,只能在肝胃經的清熱解毒作用明顯,但如果一次下3~4兩,則全身的經絡,到處都可以找到.惟此法可用於敗血症....。
 藥物歸經這一理論,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的。由於經絡能夠溝通人體的內外表裡,所以一旦人體發生病變,體表的病症可以通過經絡而影響內在的臟腑,臟腑的病變也可通過經絡而反映到體表。各個臟腑經絡發生病變產生的症狀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症;肝有病變時,常出現脅痛、抽搐等症;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神志昏迷等....。在臨床上,用貝母、杏仁能止咳,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用青皮、香附能治脅痛,說明它們能歸入肝經;用麝香、菖蒲能甦醒神志,說明它們能歸入心經....。由此可見,藥物的歸經也是人們長期,從臨床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疾病的性質有寒、熱、虛、實等不同,用藥也必須有溫(治寒症)、清(治熱症)、補(治虛症)、瀉(治實症)等區分。但是發病臟腑、經絡又是不一致的。如熱性病症,又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等,在用藥治療時,雖然都需要根據“治熱症以寒藥”的原則選用性質寒涼的藥物,然而還應該考慮臟腑、經絡的差異。例如:魚腥草可清肺熱、竹葉可清胃熱、蓮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於它們歸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同樣原因,對寒症也要進一步,分肺寒,脾寒,腎寒....,虛症要分肺虛、脾虛、腎虛....。實症要分,燥屎裡結(大腸實)、痰飲停聚(肺實)....。在治療上,溫肺的藥物,未必能暖脾;清心的藥物,末必能清肺;補肝的藥物,未必能補腎、瀉大腸的藥,未必能瀉肺……,所有這些情況,都說明藥物歸經的重要意義。
 但是,在應用藥物的時候,如果只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四氣、五味、補、瀉等藥性,同樣也是不夠全面的。因為某一臟腑經絡發生病變,可能有的屬寒、有的屬熱,也有可能有的屬實、有的屬虛,那就不能因為重視歸經,而將能歸該經的藥物,不加區分地應用。相反,同歸一經的藥物,種類很多。有清、溫、補、瀉的不同,如肺病咳嗽,雖然黃芩、乾薑、百合、葶藶子都能歸肺經,在應用時卻不一樣,黃芩主要清肺熱、乾薑主要能溫肺、百合主要補肺虛、葶藶子主要瀉肺實....,在其他臟腑、經絡方面,同樣也是如此。歸經是中草藥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草藥的另一方面的性能,其他還有升、降、浮、沉、補瀉等性能,應該全面掌握它們的性能,才能在臨床治療中,更好好地運用各種中草藥。
※關於藥物的歸經,古代文獻上又曾將它和“五味”聯繫起來,認為: 味酸---能入肝。 味苦---能入心。味辛---能入肺。 味甘---能入脾。 味鹹---能入腎。中藥藥性理論是在長時間的實踐中,透過"性" "味"所作用的部位(五味配五行),作用的趨向(升降浮沉),與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表現陰陽偏盛或偏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所概括和總結的論點。所以四氣五味理論是中藥藥性理論的核心所在。故「頭痛不離芎」。川芎:辛溫升浮.助清陽開諸鬱.又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引血下行.故頭痛必用之。牛膝「性善下行」。牛膝,苦酸而性平. 1.酸苦湧泄為陰 2.味厚氣薄者沉而降. 3.酸鹹無升之意.
※中藥性能使用之矛盾,這種歸納,雖然對一部分藥物是符合的,但絕大部分與客觀、實際情況並不一,不能作為定律性來認識。如「苦寒敗胃」與「苦能健脾」苦--能瀉(火)、能燥(濕)、能堅(腎)。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苦寒瀉火,太過則傷其胃陽,故有納呆嘔吐,腹脘冷痛,喜溫喜按等證。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喜燥惡濕,苦能燥濕。所謂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此健脾運之義。又如,消化道出血,多以三七與白芨能同用。三七,活血化瘀. 止血定痛。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金、張元素《珍珠囊》.【引經報使】:
 手少陰.心    :黃連、細辛。
 手太陽.小腸:藳本、黃柏。
 足少陰.腎    :獨活、知母、肉桂、細辛。
 足太陽.膀胱:羌活。
 手太陰.肺    :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手陽明.大腸 :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    :升麻、蒼朮、葛根、白芍。
 足陽明.胃    :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牡丹皮。
 足少陽.膽    :柴胡、青皮。
 足厥陰.肝    :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手少陽.三焦  :連翹、柴胡。
 上      焦   :黃芩、桔梗、柴胡。
 中      焦   :黃連、黨蔘。
 下      焦   :黃柏、地榆、地骨皮、前胡。
醫宗金鑑.正骨心法:頭目:川芎。胸腹.直腹筋:芍藥。左脅肋:青皮。右脅肋:柴胡。手臂:桂枝。後頭.背脊:白芷.藳本。腰部:杜仲。膝下.腎:黃柏。筋路:木瓜。下身.足膝:牛膝。
※中草藥的性能 -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四種趨向。它們的意義如下:
1.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勢下陷的藥物,都有升的作用。
2.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勢上逆的藥物,都有降的作用。
3.浮:就是輕浮、上行發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藥物,都有浮的作用。
4.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裡的藥物,都有沉的作用。
 歸納來說,凡升浮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陽、發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藥物,藥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藥物,都能下行、向裡;如清熱、瀉下、利水、收斂、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藥物,藥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種不同藥性,同時在臨床上,又作為用藥的原則,這是它的重要意義。因為人體發生病變的部位有上、下、表、裡的不同。病勢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別,在治療上就需要針對病情,選用藥物。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氣上逆的嘔吐,當用生薑、半夏降逆止嘔,不可用瓜蒂等湧吐藥。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瀉脫肛,當用黃耆、黨參、升麻、柴胡等益氣升提,不可用大黃等通便藥。病位在表者,宜發表而不宜收斂,因表症須發汗解表,當用紫蘇、生薑等升浮藥,而不能用浮小麥、糯稻根等收斂止汗藥。病位在裡者,宜清熱、瀉下或溫裡、利水等沉降藥,不宜用解表藥等。如肝陽上逆的頭痛,誤用升散藥,反而造成肝陽更為亢盛的情況;脾陽下陷的泄瀉,誤用泄降藥,反而造成中氣更為下陷、以致久瀉不止的症狀。註:凡苦寒藥物,皆降下無升。
升降浮沉,也是對藥性認識的一種歸納方法,並且在應用上和藥物的歸經有密切聯繫。例如,肺病咳嗽,當用肺經藥物。但又須區分病勢的惰況,考慮升浮沉降的藥物;如果由於外邪束肺、肺氣失宣引起的咳嗽,當用升浮藥發散外邪、宣暢肺氣,如麻黃、桔梗等;如肺虛久咳就應該用斂肺止咳的五味子、訶子,藥性沉降的藥物來治療。又如,氣分上逆的病症,應當用沉降藥來治療,但又須區別屬於何經的病症,如胃氣上逆、嘔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經降逆藥;肺氣上逆、咳嗽氣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經降逆藥。
升降浮沉的藥性,一般來說和藥物的性味、質地有一定關係。在藥性方面來說,凡味屬辛甘、性屬溫熱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味屬苦、酸、鹹,性屬寒涼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因此有“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散、熱無沉降”的說法。在藥物質地方面來說,凡花、葉以及質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種子、果實、礦石以及質重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但是,上述情況又並不是絕對的,還必須從各種藥物的功效、特點來考慮。例如,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在性味和質地方面,藥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如蘇子辛溫、沉香辛微溫,從性味來說應是升浮,但因為質重,所以作用為沉降;胡荽子藥用種子應是沉降,但因為藥性辛溫,所以作用為升浮等等。此外,通過藥物的炮製, 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轉化,如酒炒則升、薑製則散、醋炒則斂、鹽製則下行....。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顛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學習中草藥學的目的,在於掌握這門學科的知識,以便在臨床治病時很好地應用,讓中草藥充分發揮它們應有的功效,及時解決病患的疾苦、幫助他們早日,恢復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生產勞動。應用中草藥,除了必須掌握每一藥物的性能以外,對於它的配伍、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也必須有所了解。否則,不注意藥物配伍之後的作用變化,不掌握藥物的處方用量,或者服用方法不夠妥善,雖然藥能中病,但也可能因此而影響藥效,不能達到治療的預期目的。所以,按照藥物的性能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重視中草藥的具體應用,是非常必要的。  回首頁   中醫藥聯盟.中醫教學

台長: 中醫藥聯盟.黃顯昌
人氣(1,74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學中醫 |
此分類下一篇:中醫藥的配伍與藥性七情。
此分類上一篇:中草藥的採集與貯藏。採收季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