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09 03:00:00| 人氣3,143|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使命感如何落實於寫作與創作中?】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使命感如何落實於寫作與創作之中?】

文學、藝術、哲思,對許多文人而言,並非單純是個人情感意志的抒發,而有著更強烈的使命感。當中,有些人思考過,想要運用文學、藝術、哲思,解決國家社會面臨的種種困境,此種心理,一般稱為「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意識」。

另有一些人,則透過文學、藝術、哲思,尋求亙古以來,古聖先賢共皆思索探討過的宇宙人生問題解答。此種寫作或創作,通常稱為「生命意義的追尋」,透過此種追尋過程,作者與讀者或觀者,在其間領會到生命智慧之美。


本文就是在討論,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懷著對國家社會乃至宇宙人生的責任意識,而寫作、創作作品,策略為何?大致說來,有兩種:



一、善問


將所觀察到的國家社會乃至宇宙人生等問題,用很深刻有力的方式表達出來,觸動觀者或讀者內心,使之體會、感動、從而願意開始反思。

比如關心貧富差距問題,而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或《孤雛淚》這類小說,深刻描繪貧窮問題背後的社會結構。使原本對社會問題冷漠的讀者,看了作品之後,能對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底層人口生活辛苦的狀態,產生同情,從而對社會現狀產生質疑。

此種質疑是健康的,是因為內心當中的善性被作品所觸動,而產生想要尋求解答的動力;從此種動力出發,從此而睜開了心靈之眼,願意直接清楚逼視社會不公不義的現狀,或宇宙人生的大哉問,而願意去尋找解答或解決方法。

簡而言之,採行「善問」策略的作者,就是在「替讀者用清楚的語言問問題」,藉由這種清楚的語言,將讀者內心中「似隱隱有感卻難以深思」的那種疑惑,給引出來,成為「疑情」。

禪家有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說。放在這裡講,讀者被引出來的疑情,如果越強烈,就表示被作品觸動的程度越深,體會或感動越深。也因此,想要尋求解答與解決方法的動機也就越強烈。




二、善答

此策略就是提供正確的解答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已經充分產生「疑情」的讀者或觀者。(如果讀者與觀者的疑情只產生一點,尚未充分產生,則表示作者有必要進行更進一步的「善問」,更深入探究問題,好讓此疑情更能全面產生)。

有些讀者或觀者,在接觸作者作品之前,已經充分體會過、感受過問題的嚴重性、複雜性、影響性,因此積極尋求解答或解決方法;此時作者毋須再引出「疑情」,而協助其找到解答或解決方法即可。


協助找到解答或解決方法的方式,又分為「直接給答案」,與「引導他自己找到答案」,這兩種。

通常而言,引導讀者或觀者自己找到解答,效果較佳。畢竟人都是對於自己花心思、投入努力而得到的解答,內化程度最深,印象最深刻,經驗也最完整。

但有些時候,讀者或觀者無能力自己找到解答,也或許因某些既存的思想、觀念、習性..等而障礙了尋找真正解答的能力,若任由其自行尋找解答,可能會始終不得要領,甚至有誤入歧途或走火入魔的危險的情況下,此時,「直接給答案」就比任由其自己找答案來得安全可靠。

不過,讀者對作者所給答案的領悟程度、信任程度、舉一反三的程度,會因人而異;最有慧根的讀者,從作者作品中發現的內涵深度,甚至可能超越作者本人。


最愚鈍或抱著抵抗心態而不肯接納的讀者,可能完全不理會作者的觀點,依舊如故;也可能不信作者,徒然狐疑一通。之所以稱為「狐疑」,是因為此種疑,並無建設性。

「狐疑」就是並非針對「真正值得關心的問題」而產生疑惑。這只是出於一種不容易信任智慧者的猜疑習性作祟,並非能產生動力以尋求解決國家社會或宇宙人生大問題的那種「疑情」。

「狐疑」嚴重一點的話,也可能發生「猜忌、誹謗」,這纇讀者自己在內心中,對作者產生了比原先更嚴重的隔閡。此種人等於是自己將心靈之眼給閉上了;他原本有機會睜開的。但既然自斷慧命,作者也難救。


至於那些從作者作品中發現的內涵深度能超越作者本人的讀者,有些可以將作者的作品加以繼承,積極詮釋,發揚光大;也有些人可以從此自成一家之言,另立新觀點,與作者原觀點並行不悖,或相輔相成;甚至有些人,可以反過來教導作者、批判作者、引導作者體悟更偉大的真理。


2013-07-05

台長: 泊樓

(悄悄話)
2013-07-13 02:22:03
(悄悄話)
2013-07-14 23:04:54
(悄悄話)
2013-07-14 23:07:5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