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14 10:08:46| 人氣1,988|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寫詩之為一種渡化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欽老和尚:「他們以講經說法渡眾,我以念佛來渡眾。」

渡化,讓一切的生命圓滿
他以熱血她以柔情牠以生存它以存在祂以無言無示
無言無說超越非想非非想非非非想非非非非想
來渡化一切,讓一切圓滿

讓一切圓滿,來渡化一切
以菩提心故志成佛道歷三大阿僧祈劫
功德圓行大願無盡大悲無遮大智無礙大雄無敵
讓一切圓滿,以詩來一切

以詩來圓滿,萬法唯心,如露如電
應如是觀如是頌如是了知如是想如是
如來說眾生八萬四千煩惱
佛法即有八萬四千法門,詩
一法通萬法,一切即一一一切

詩,欲令眾生飲甘露
清空煩惱三毒,徹證了悟
欲令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圓成佛果

然後,從認知下手
改變思維的電路
於一法界十法界百千萬億那由他法界
唯心唯物唯識畢竟空寂
思路,畢竟空寂

詩,畢竟空寂

詩人,以詩來渡化,
畢竟

台長: 泊樓
人氣(1,988) | 回應(1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新詩 |
此分類下一篇:【七月十八凌晨有感】傘
此分類上一篇:【乙酉年端午感言】我詩我心

呵呵...領教..詩的渡化
在某方面來說的確是可以感化心靈沈浸心靈
如悲如傷如怨如歌
寫的出也是一種解脫.閱讀也是一種解脫
佛在人心,道在人心,詩在人心...
一切化為虛無,從虛無中領悟,便得到一切

哎呀...sorry...好像變成無言亂語似的.
2007-06-21 09:10:26
「寫詩之為一種XX」最先是與我年紀相近的詩人李長青一系列的作品。我覺得有意思,因此自己也這樣寫過。

所謂的哲學、宗教、藝術、智慧,這幾個詞,在我看來,本質上是共通的。渡化一詞,自然也有來自宗教之外的詮釋。
2007-06-24 20:45:19
須彌峰
你這首詩寫得太神妙了,不愧是我的同學
,真是厲害。(好像雨前輩也非常佩服)
2007-08-17 05:06:13
版主回應
哪裡哪裡。我想,拿佛理或任何宗教哲理寫詩,都是有高風險的。因為佛理或有些哲理太深。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解讀。也因為並非每個人都能理解或接受佛理,因此認同與否會成為是否能接受本詩的關鍵。

你有空的話,也歡迎來貼一些你自己的詩吧!
2007-08-17 14:38:29
以詩渡化人生
讓生命的一切圓滿

然而個人以為,詩,也許能美化,昇華心靈;
那圓滿人生的乃是生命中永遠的缺憾
因為缺憾,成就了詩,因為未圓,所以成就圓滿
詩,填補這個缺口,所以了無掛礙;
詩的渡化,是否真的同於宗教?

以上個人淺見,就教於台長~~~
2008-05-05 19:44:34
版主回應
謝謝蝶的留言。

壇經有云:自心眾生無邊誓願渡。所謂渡化,未必是針對有形有相的外在眾生,而更應該是針對內心世界無量無邊的廣大無明。

渡化雖是佛教用語,有宗教意涵,但不必侷限於宗教意涵。這個詞與救贖一詞,有相似性和共通處,也有差異性。

汝云「那圓滿人生的乃是生命中永遠的缺憾;因為缺憾,成就了詩,因為未圓,所以成就圓滿。」

這話觀點可能脫胎於「文學的目的是書寫人生的憂傷」、「悲慘的童年是作家最大的養分」...這類不少文人提過的觀點。

這觀點認為文學有救贖的功能。因為缺憾,所以藉由書寫來救贖,書寫過程成就了生命觀點上的圓滿。

從這種觀點看文學的救贖,所指的是一種心靈的提升,而未必是現實外在世界的提升。詩人有可能很窮很潦倒,卻依舊無悔投入心力於詩的創作,因為在他在詩中獲得的滿足與樂趣,遠超過在現實外在世界的任何功成名就所帶來的滿足感。從心靈獲得超越世俗性的滿足這層意義上講,這是一種救贖。

此外,有些文人現實生活飽受痛苦折磨,但將這種痛苦抒發成文字,作品傳於世,感人無數。雖然在現世小我生命不盡如意,但卻成就無數讀者來閱讀之感動,謂之「大我」的實現。這也可算是一種救贖。因為將痛苦缺憾給昇華了。

前述這兩種文學產生的救贖,是否必然不等於宗教上的救贖?或者其實也是一種宗教上的救贖?我認為兩方面都說得通。

回到「文學上的渡化」一語,如果要說和「文學上的救贖」有何差異,主要應該是在於“自我與他者”方面。

救贖一般強調的是“自我”的救贖。渡化則是強調對“他者”的渡化。

但在佛法哲理當中的深層部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因此“自我與他者”在佛法深處,是沒有差別的。渡化外在的眾生,就等於渡化自我心靈。從這層意義上講,完全包含了「文學上的救贖」,並使這種救贖達到最徹底、究竟的境界。

從「已經圓滿渡化」的“果位”之角度來看,並無“缺憾”可言。

無有缺憾。

所以就不會再說出諸如「因為缺憾所以圓滿」這類的觀點。

因為既然無有缺憾,就不必再將缺憾給予“立名”,以免頭上安頭而多此一舉,反成了有漏、有缺,反成了不圓滿。
2008-05-06 19:14:31
謝謝泊樓詳盡的解說,文學確實有提昇心靈的功用;
但我個人以為,與其說它對自我有所救贖,不若從它的永恆價值來探討,因為文學也屬於藝術,如何於現實的粗糙裡,呈現出生命的美感,這蘊釀的過程,脫胎換骨,讓缺憾不再是缺憾:
如孔雀東南飛,釵頭鳳....等,詩圓滿了他們的愛情,還是他們遺憾的愛情,成就了詩,這之間似乎是一種痛苦的飛昇;則這詩是不是渡化了,天底下類似
情況的婚姻呢~~~~
我比較在意的是<渡他>,詩若與宗教相比,宗教的力量,無疑的要大很多;如李叔同,他的藝術,文學素養和才華,都沒有使他得到滿足,最後還是出家修行,
成就他為一代宗師。

我相信詩是一種渡化,但渡化者的人生經驗,智慧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境界,有其永恆的真善美的價值,
或許是生命靈魂感動,和宗教感化人的力量,激發高尚情操,應該異曲同工吧~~
2008-05-08 20:22:14
版主回應
宗教和文學其實不是截然二分的。最偉大的文學作品,經常或多或少帶有深刻的宗教意涵。有些文學家更乾脆直接在作品中表達其自身對於宗教精神的體會。這樣的作品,已經有點像宗教經典那般,有啟迪心靈、淨化生命的作用。

所謂「永恆」,必然是要超越有限的生命,甚至超越時間的概念,超越物理世界觀點的極限。...從這層意義講,可說是種超自然力量了。

如何才能做到這些?

「心能轉物」,心靈的力量無限強大,足以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而成就生命意義的永恆價值。

宗教、哲學各自是達成此「生命意義的永恆價值」的路徑之一,文學也是。

然而不同路徑的迅捷、崎嶇與否,各有差別。雖然目的地是相同的,但快慢就並不相同。究竟而言,殊途同歸。

不論什麼路徑,最終都是對於「心」的智慧提升之道。此處假名為心,或可曰「道」。總之,不限於宗教或文學與否。

李叔同出家之後,生命境界提升了,其文藝才華並未消失。只是他將才華轉了一種形式,成為佛法傳道者,繼續貢獻世界。

究竟他留給世間的,是藝文創作較有價值?還是佛法較有價值?

凡人總喜歡作非A即B的二分法,各自以意識形態來理解,各取所需。然而從無限生命、永恆生命的角度來看,兩者都同樣有價值,世法與出世法,無二而平等。
2008-05-10 22:03:58
御風
文學上所謂的「永恆」性,是指文學的作品及意念能超越時空限制,而達到恆定性。而不是什麼超自然的力量。舉例而言,同樣是「望月」的觸發,唐朝的李白寫「靜夜思」來「渡化」或「救贖」自己的思鄉之情。今人視其作品,縱使在不同的時空下,詩本身可以串連起作者與讀者相同的情緒,即是永恆---至少在人類有生之年。
如此一來,李白的詩不僅「渡己」,也已「渡人」。
2008-05-17 21:22:03
版主回應
一個人如果死了之後,還能說話,使眾多活人聽見,這樣算不算一種「超自然現象」?

人類的自然眼力,只能目視頂多幾公里的距離。然而隨著科技進步,今日我們可以透過電視、網路看到幾萬公里外發生的事件,這算不算一種「超自然能力」?

狗的鼻子嗅覺非常靈敏,遠超過人類想像,所以對人類來說,狗的嗅覺就如同是一種超能力。

相對於其他生物,地球上僅有人類具有書寫文字的能力;也只有人類能夠進行深入的抽象思考、象徵、詮釋的能力。對於其他生物來說,這也好像是一種「超能力」那般。

同理,大詩人由於擁有一種“能力”,能「感千萬人所共感、所未感;見千萬人所共見、所未見」所以能書寫出令千萬人感受深刻的作品,這樣的能力,也不是尋常人所能做到的,這也算是一種“超能力”了。因為超越了尋常認知的物理條件限制之故。

再說,世間種種奇人異士甚多,若真能出現有透視眼之人、心電感應之人,也是很正常的。

詩人與藝術創作者,經常由於心靈細膩敏感之故,有時往往能察覺尋常人所未能察覺的細微徵兆,看在不懂的人眼中,好像超能力那般神奇。其實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這個世界還有太多已知科學無法解釋的領域,這些領域內也可能藏有許多超越已知科學所能理解的智慧,而某些奇人異士恰好擁有這樣的智慧,應該也是很正常的。

假如這些擁有特殊智慧的人,也能將這樣的智慧分享出來給眾人,讓普羅大眾和自己同樣擁有智慧,那這是一種偉大的佈施,也可說是一種渡化了。因為提升了眾生的智慧之故。

話說回李白,假如有許多讀者因為李白的詩而受到啟發、感悟,則李白,也算是運用智慧,來對這些讀者進行了渡化了。
2008-05-18 20:33:40
御風
真正使眾多活人聽見的是--文字與文化的流傳--這本來就是人類進步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我可從未在課堂上見過李白在為我講課寫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既然都是智慧的分享與佈施,何必再惹「超自然」的塵埃?
2008-05-19 20:28:05
版主回應
--文字與文化的流傳--這本來就是人類進步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這話我很贊同。但我認為不需要刻意避開「超自然」的概念。有也好,沒有也不差,這概念的存在,應該是很自然,像呼吸喝水一樣自然才對。

所有的「超自然」其實都可以是「自然」。

人類文明發展至十九世紀之後,才因為科學主義的昌盛,而特別講究「感官真實」與否,也才開始經常對所謂的超自然現象給予謹慎存疑的態度。

但過猶不及,現在21世紀,越來越多科學家反而更加敬畏自己尚未探知的超自然領域。因為科學越是發展,人類已知越多,卻越會發現未知的領域永遠更多。

在十九世紀之前,全球人類幾乎都對超自然現象給予尊重的。因此現代21世紀的知識份子,開始懂得尊重超自然現象,其實是一種回歸古代良好態度的趨勢。有效矯正二十世紀人類過於狂妄的唯物科學至上論之態度。

「神話乃終極之真實。」這是神話學大師坎伯的名言。這也可以詮釋引申為:超自然是另一種真實!

既然不惹塵埃,又何必將「超自然」三個字貼上標籤,變成放在心上的塵埃,非欲掃除而後快?
2008-05-21 19:29:53
過客
我覺得御風要表達的可能是那種--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又是山---的心境層次的峰迴路轉
管它是用什麼自然來創作,只要是好作品,都值得我們去欣賞呀!
我已經被口水淹沒啦!
2008-05-21 20:19:18
版主回應
文學交流,討論創作時,觀點不同、意見有別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其實不只文學交流如此,各個領域的討論,也經常是如此。

真理越辯越明,未必只是口水。

佛法並不追求所有觀念意見的單一化、標準答案化,而會尊重多元觀點,開放探討而無罣礙。

所謂「不惹塵埃」,是指心胸要能自在無礙。這絕非逃避不同意見的討論,也絕非在真理未明時就以「爭論」來看待所有的不同意見之交流。

心能自在無礙者,不因不同意見的探討而產生貪嗔痴,而且意見交流時,並無「非贏不可」的心態,而是以平常心、慈悲心看待。

所以,這類的討論,不宜僅以「口水」二字一筆抹煞。

「見山還是山」,是指“心無礙,無偏見”,而非指“避談不同意見”也。

不同意見又如何?就大方提出探討即可,有什麼好避談的?
2008-05-23 20:05:30
映彤
<心無礙,無偏見>,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真理愈辯愈明,就看格局胸襟夠不夠?
2008-05-24 02:50:10
版主回應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這話講的比較偏向於“競爭”。

中文成語“君子之爭”,講的也是競爭,而不是鬥爭、抗爭、爭論或爭辯。

為了探討真理而辯論,心態上應該是比較接近於“理性”,因此“爭”的感覺,就很淡了。
2008-05-26 18:40:19
過客
其實「口水」也是另一種聲音。

口水者,人之唾液也。其功用在於濕潤食物,使其便於吞嚥,為消化食物的先鋒。

任何的學問,總是要先經過消化---由此可見,真理之辯;君子之爭始於「口水」,好像也說得通吔!

為博眾人一笑,總是語出驚人,台長請別見怪。
2008-06-16 12:58:11
版主回應
口水,消化也。過客有意思的見解^^。

話說回來:

口水一詞,通常比較不屬於君子之爭。比較像是小孩子拌嘴吵架。略帶貶意。所以我才會說探討辯論真理的言論,不宜用「口水」二字一語帶過。

但這裡的留言板本就是公開園地,任何言論自然本台都予以尊重。不會見怪的。

很歡迎繼續發表各種言論於此。
2008-06-19 20:41: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