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WELT環鏡
Compagnie Maguy Marin瑪姬瑪‧漢舞團
國家戲劇院(亞洲首演)
2005,9/23-9/25
看瑪姬‧瑪漢的《環鏡》時我腦中一直盤旋著人類某種生存的姿態--背向生命而活。全長60分鐘的舞蹈,沒有什麼特別美麗深刻的「舞資」可言,但我腦中他媽的就盤旋滿這樣的生存姿態—天啊,我們是否一直在這麼活?
第一印象是俐落清冷的舞台,十或十一道鏡面長門矗立於全黑舞台上,一塵不染。舞者亮相,五男四女,和純素舞台恰成對比,衣裳顏色繽紛,款式多樣—竟然都不是舞衣,而是日常服裝,一剎那我滑過:「我不是來看舞嗎?」這樣的念頭。
如果什麼疑問出現頻率過繁,那疑問就不再是疑點了。一再被印證的疑問,根本不叫懷疑而叫事實。這支舞從頭到尾舞者進進出出那些門,動作就像日常生活一樣:回家、出門、逛街、擁吻、做愛、上廁所、看報紙、打掃、澆花、打電話…。原本彷彿大樓玄關電梯似的空間,頓時被賦予出不同意義:公共區域、商店櫥窗、連接玄關的門、房間的門、浴室的門、連接花園的門…。目不暇給,如果不是我先前數過根本不可能分清一共有多少舞者,他們還不斷換著衣服進場出場。但是說一團混亂又不是,很明顯的有重複,兩兩重複,三兩重複,重複中又有變化,重複變化,重複變化。反正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西半球到東半球,到處都看得到人們這樣在過活。進一個門,走出一個門。
我感覺難以抹滅的是他們背對著觀眾進門的姿態(其實是進門的錯覺,因為那類似門的裝置應該是前後錯製的鏡子),由於門的位置偏後舞台,所以這一場背向觀眾的表演其實也就是一場背向舞台的表演,或者根本就在拒絕「舞蹈」這件事,拒絕你準備看「表演」的心理。
強力的風始終從側面吹來,讓無論映在鏡子、門和地板上的舞者影子都飄搖不定,嚴格說來偌大的黑舞台上,唯一「上台」表演的是那人的影子。綽綽搖搖,水中月,鏡中花—全是空心的東西。
所以這支舞傳達出的是一種「空」,以「空」推論「有」。利用舞台上表演的「空」叫人反思:什麼是表演?什麼是藝術?利用那些背對著理應發光發亮璀璨美麗的舞台世界進入又出去的人叫人思考:什麼是人生?當我們日復一日瑣碎無聊匆慌地生活時,我們背向了什麼?
在這個資本富裕藝術卻貧脊的世界裡,我不只一次想過:藝術算什麼?藝術有其必要嗎?如果說人生的終極性追求在「揭開生命的奧秘」〈節目單所寫〉,那麼我們真槍實彈的生活裡,有多少時間在處理這種「終極性」的問題?付出生命的幾分之幾在真正重要的東西上?我不只一次被電話和談話拖住,整天想著貸款之類的問題,想著要不要跟那個人交往該穿什麼衣服說什麼話,該買哪一家的保險或車子比較好,這個工作還是那個工作有前途…這類事情盤據充盈我的生活我的性靈,即使我抽出時間去看「藝術」,藝術又能告訴我什麼?滌淨我什麼?
我看著那一片被背對、被放棄、被放逐的空舞台,浮想連翩好多好多我背對、放棄、荒蕪了的東西,難以壓抑地便悲傷起來。如果無論什麼「表演」都變得不得不裝腔作勢的時候,為什麼不能不「不表演」呢?這本來就是一個對絶對對深刻對靈魂對美荒蕪的年代啊。
舞台被放逐、棄置的極致表現:人們從門後傾倒垃圾和廢土到台上。弔詭的是舞台本應該是表達人類精神和體魄精華之所在,反變成一個被人類社會徹底棄絶的黑暗之地。門的那一端是日常生活—我們可以想像,門的這一端是不要、丟掉、不看見,讓坐黑暗中的觀眾間升起隱隱然忿恚的張力,這一點可以說是相當戲劇化的。
偶爾,三次左右吧,終於有個向門這頭--舞台和觀眾直視的傢伙,姿勢靜止,不帶意義和情緒,直愣愣地往被忽略已久的世界這端猛瞧。這時光全平直打,無所遮掩,直視者凝固十幾秒鐘,然後回去,彷彿什麼都沒看見,什麼心得都沒有。暗示這荒蕪是一種真正的荒蕪--即使把真相或意義或什麼端到眼前也看不見的心盲。
由於這個作品中,舞者幾乎完全放棄他們的技術動作,讓人想到,這些日常動作是否真叫一般人上去做?事實不能。正是一個個受過嚴格訓練的身體,才有這麼乾淨的行動質感,一秒都無誤的準確節奏,沒有雜質和累贅,精準地詮釋「日常生活」的味道。
結束時掌聲並不熱烈,我許多朋友也不喜歡這支舞蹈。我站起來,一時無法出聲。似乎不能說熱愛或激賞,因為當有人表演時,稱讚美或好是可能的;但如果她只是說了實話或說出真相呢?我只能說,太誠實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