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民全講》(Mumble Jumble)
首演:2003年11月28日
國家戲劇院
編導:賴聲川
全省巡迴中壢:2004年1月3、4日
中壢藝術館
也許物極必反,漸漸地,酷月發現身邊的人因政治可分成兩派,立場鮮明、絕不混淆….什麼?藍或綠?你真是泛政治得不淺呢!我說的分野是:談論政治的人,和不談論政治的人。談政治的人,往往不論講笑話閒話文化廢話都必會連結到政壇話題,指桑罵槐,內有所本;對談話節目幾乎是每天收看,也不嫌千篇一律,像球迷支持球隊一樣死忠。那不談論政治的人,則不論好話壞化文化笑話都跳過政治,彷彿台灣沒有政治這回事,連想到都覺得不純潔、不超然,標籤避之唯恐不及,乾脆來個一塵不染。
就在這分流越來越極端之下,有朋友一聽到劇名就自動閃避,不管正的反的黑的白的什麼顏色的諷刺,反正他們是聞「政」不近。這種感情我能夠瞭解,但就這樣錯過一齣好戲,不免令人喟嘆—因為這其實是一齣獻給愛旁觀默想、不愛談政治的人看的戲呢,對熱情滾燙、習慣了重鹹口味的政治觀眾來說,此宴恐怕輕淡高逸,讓人氣無從出、慨無從同呢!
政治偏重一時,藝術講究永恆。一部藝術作品越想要接近永恆的人性,就越離那一時的意氣越遠;偏偏,當題材來自千炒百繪被操作過度的短命現實,就如同把一堆瑣屑惡臭的材料,燴炒成可深度體會的精品一樣,似容易很實難也。這齣戲保有表坊向來與社會對話、親切娛樂觀眾的特質,同時又做出了國家文藝奬得主的質感。
藝術家也是人,天天和社會大眾看著同樣的現實戲碼,這部不幸與插科打諢電視綜藝秀名差之毫釐、失之千釐的舞台劇,其實可看作一場藝術家與社會的誠懇對話。
受這齣戲影響,不談政治的酷月也開始反省,是否有刻意迴避談政治之嫌?迴避的理由又是什麼?很清楚的理由之一:咱不是那塊料,講不出特有深度的話,見不著特有見地的「梗」(趙萬來1月21日中時<族群和平之不可能>可為一例),我心裡只有非常非常平凡的意見,只是這麼平凡的意見,也不是公共論述的主流。
我只知道:三月二十日,咱們要選購一樁大買賣,決定台灣未來命運升值還是貶值。選購之前,兩邊商家都極力叫賣;奇怪的是,他們可不叫賣自己的好,卻賣力宣傳對方的差。彷彿他們都自知並非好貨,也知道過去醜態畢現再多蜜斯佛陀SKⅡ也妝不回來了,可是他們自我安慰說:對方比我還醜、還爛,你不選我,難道選他?並以同樣說辭催眠著買家。
「你才差勁!」「你更差勁!」「你最最差勁!」「你最最最最差勁!」
這不是孩童的叫陣方式嗎?不,這是我們當今政壇人物的情緒邏輯。自上次選舉以來,台灣的政治人物累積了什麼?是對外交涉的經驗、對內協調的建立?還是意氣、推諉、怨憤、委屈感?做過什麼重要思考,決定什麼方向?還是所有的政策搖擺不定,充斥著人存政在、人去政息的氣氛?國家治權宛如童騃的玩物:你打我一把,我回你一拳,你忿忿不平,我嗤之以鼻,你不肯吃虧,我不要認帳,你說起立,我就坐下……,國際社會猶瞬息萬變,台灣一蕞爾小島猶自內耗著。
選舉總算到了,但不知道這算什麼樣選購,沒有希望,沒有愛,沒有好的比較,只有政客新仇舊恨的總決算。政治人物自私無聊的恨意,擴張成為全民的分裂。
「我們可不可以選給大西瓜?」許多朋友邊嘆氣邊陶侃。
「誰是大西瓜?」我以為我沒聽懂。
「自己在選票旁邊畫個大西瓜,然後蓋章,那不等於選給大西瓜了?」
「不投票不就得了。」
「那不一樣!豈不聞自我棄權等於授權予人,僅使不滿更加不堪?」
「那西瓜候選人…..。」
「這是積極的示意,以上皆非,我們要別的組合。」
如果以「西瓜候選人」為公投題目,說不定爭議會變少--這是很多人的真心話:他們不是基於誰好而選誰,而是忖度著誰比較「不壞」。台灣號稱華人民主聖地,而人民竟沒有「好」沒有「希望」可選擇,只能勉強區分最厭惡和次厭惡者。
將來歷史會怎麼寫我們的時代?老是口說「愛台灣」的一干人,進行一場明明是基於恨的戰役。
---------------------------------------
正經劇評請參見好友網站: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yushanlu/3/1234717624/200312160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