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11-27 17:45:05| 人氣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頭部撞傷藏危機三大徵兆需警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樂南市報導〕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暨外傷科醫師李瑤琳指出,日常生活中,跌倒、撞到門或櫃子等頭部輕微撞擊事件層出不窮,很多人習慣休息、冰敷來緩解疼痛,但頭部外傷後的症狀可能並非即時出現,但隱匿的危險卻不可輕忽!即使當下沒有明顯外傷,但仍可能因頭部受到外力撞擊後,導致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

李瑤琳舉案例指出,七十五歲男子平日喜歡騎腳踏車健身,兩個月前不小心因車禍摔倒撞傷頭部。當時僅輕微頭痛,並不以為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患者逐漸出現反覆頭痛。起初僅輕微不適,後來逐漸變為持續性頭痛,甚至影響睡眠。原本可自行散步的他如今變得無法站穩,走路需要攙扶。家屬也發現他常忘記剛發生的事情,反應變遲鈍,甚至嗜睡。察覺異狀後,患者由家屬陪同至奇美醫院就診。

依腦部電腦斷層掃描結果,李瑤琳醫師確診患者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病因是兩個月前的頭部外傷引起,由於顱內出血累積導致顱內壓升高並壓迫腦部。針對康伯的情況,李醫師與家屬醫病共享決策下,採用顱骨鑽孔術作為治療方式。此手術僅需在顱骨上開一個小洞,引流積累的血腫,可減少對腦組織的干擾,且恢復所需時間短。康伯術後恢復良好,症狀逐漸改善,頭痛消失,步態恢復穩定,目前已能自行行走並且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根據衛生福利部一一二年死因統計結果顯示,事故傷害是國人死因第八位(死亡人數為七0六三人),其中跌倒(落)致死人數占二十三點六%(一六六五人)。同時,根據一0六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每六人,就有一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十二位長者,就有一人曾因跌倒而就醫。跌倒不僅是造成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的主因,發生率更隨年齡增加而提高。長者跌墜受傷地點有五十二%發生在室內、四十八%發生在室外,其中室內跌傷地點排行依序為客廳、臥室、浴室、廚房或餐廳、陽臺、樓梯等,因此家中有老人家的朋友們務必不可輕忽長者跌倒嚴重性。

李瑤琳醫師說,老年人腦萎縮容易在撞擊時扯斷腦靜脈造成慢性出血,當血塊慢慢堆積導致壓迫腦組織時,會造成腦壓太高壓迫腦神經,引起持續的頭痛、步態異常,甚至記憶力減退,這些看似「小問題」的症狀,卻可能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警訊!

李瑤琳醫師指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一種因輕微頭部外傷引發的延遲性疾病,常見於老年人、中年晚期、幼童、酗酒、癲癇、有使用抗凝血藥物、曾有頭部外傷病史者,潛在危險性不容小覷,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威脅生命。由於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症狀通常並不明顯,且容易被忽略,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觀察以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三大徵兆至關重要:一、反覆頭痛或持續性頭痛:

如果頭部外傷後兩週疼痛仍遲遲未改善還伴隨其他症狀,有可能是顱內血腫作祟,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可能明顯加劇,並伴隨噁心感以及嘔吐的症狀。

二、步態異常與行動不穩:血腫壓迫腦部運動功能區時,病人可能出現行走困難、步伐不穩,甚至無法保持平衡,這在老年人中特別顯著。之前已有步態不穩的現象則不包含在此內。三、記憶力減退與認知改變:老年人若在頭部受傷後,逐漸出現健忘、反應遲鈍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或是原本可對話但是在兩個月內逐漸無法言語表達者則需懷疑慢性出血。

李瑤琳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處理方式,顱骨鑽孔術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該手術可透過於在顱骨上開設小洞引流積累的血水,減少對腦組織的壓迫,並緩解病人的症狀,但並非適用於所有案例。若病人的血腫屬於頑固性反覆出血,或伴隨顱內壓明顯升高、血腫範圍廣泛,甚至有其他併發症時,可能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手段,例如開顱手術,以澈底清除血腫、止血並降低後續復發的風險。

李瑤琳醫師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多數與輕微頭部外傷有關,但因其延遲性症狀,病人及家屬容易忽略早期警訊。特別是老年病人,由於腦組織萎縮與血管脆弱,容易將輕微頭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視為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因此發生風險更高。

台長: coolanews
人氣(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藥衛生 |
此分類下一篇:小心!大腸癌可能就在你身邊
此分類上一篇:牙周病輔助治療的新選擇「抗菌光動力療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