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9-02 20:49:36| 人氣8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顱內動脈瘤破裂死亡風險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顱內動脈瘤」是一種相當特別的腦血管病變,台灣俗稱腦溢血或是出血性腦中風,為「斷腦血管」或「斷腦筋」,顱內動脈瘤破裂也是屬於斷腦血管或是斷腦筋的一種出血性中風,但相較其他出血性腦中風,顱內動脈瘤可以說是斷「大條」的,嚴重度和致死率都相對其他腦中風來的高上許多。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莊皓宇醫師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到底有多嚴重,可以把這些病患分成三等分;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在送到醫院前就死亡,另外三分之一的病人會在送到醫院後在急救及治療流程中死亡,只有三分之一的病患能順利存活下來。但不幸的是這三分之一的病患中,有部分病患仍遺存明顯神經障害。
  根據衛生署一九九三年報告顱內動脈瘤破裂之平均以及好發年齡,在男性和女性大致都是在五十歲上下,而男女的性別比大概是為二比三。顱內動脈瘤破裂主要的臨床表現,最常見的是,突然發生嚴重的頭痛及頸部僵硬,這樣子的頭痛可說是痛不欲生,病人如果是清醒著的,會表達著他一生從未如此痛過!
  除此之外,顱內動脈瘤破裂嚴重的表現方式,當然包括意識喪失而昏迷甚至猝死。其他較輕微的臨床表徵,則常見噁心、嘔吐、局部神經學異常。有一少部分病人的表現相當特別,病人意識清楚,走來走去無異狀,但是卻發現有眼瞼下垂,瞳孔放大或複視的狀況,這種表現相當特別,通常是動脈瘤位置相當特殊,壓迫顱內腦神經造成神經症狀所造成。  顱內動脈瘤之好發位置,根據衛生署報告以腦動脈前循環的前大腦交通動脈最多,其次為後大腦交通動脈,後循環則相對是少數。
  臨床診斷則是腦部斷層為主,在出血後二十四小時內,高達九十二%可發現蜘蛛膜下腔出血。腦血管攝影仍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最標準檢查,腦部電腦斷層血管造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因儀器及技術的進步,加上較無侵入性,目前已逐漸成為診斷顱內動脈瘤的主要利器。一般病患如果發生疑似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症狀,腦部電腦斷層血管造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往往會是第一線診斷武器。
  病患如果發生疑似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症狀來到急診室,腦部電腦斷層血管造影是立即且必要的處置,可立即判斷病患有無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狀況。
  其治療方式目前主要有兩種:一、開顱手術及引流管治療:開顱的目的在於移除顱內血塊及利用血管夾夾除動脈瘤,引流管的放置是為了引流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後引起之水腦症;另一方面是為了監測顱內壓,一般開顱及引流手術的契機,目前都是及早治療為原則,一旦確診為顱內動脈瘤,則會立即安排緊急手術。二、放射線引導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手術:如果是未破裂的動脈瘤,或是後循環動脈瘤,則可以在血管攝影的幫忙之下,利用放射線引導至入導管,將栓子放置顱內動脈瘤處,達成栓塞效果。顱內動脈瘤破裂後引發的蜘蛛膜下腔出血後兩星期為治療關鍵。
  安南醫院林欣榮院長建議,四十歲以上的民眾,在全身健康檢查時,別忘了針對腦部,尤其是腦血管疾病做個篩檢,畢竟即便像是顱內動脈瘤如此害人血管殺手,也是預防勝於治療。

台長: coolanews
人氣(8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藥衛生 |
此分類下一篇: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秋季成人減重班開班
此分類上一篇:成醫提供低卡冰皮月餅作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