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04 22:11:17| 人氣4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工心臟可延長心衰竭患者的生命等候心臟移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一名年約三十歲的男子,因心衰竭住院就醫,經診斷為「巨細胞心肌炎」,經藥物治療並等候一年,終於等到心臟移植,目前狀況良好,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阮俊能指出,嚴重心衰竭患者單純接受藥物治療,其一年存活率小於五十%,心臟移植重現患者生機,但在器捐不足情況下,透過「人工心臟」可延長患者生命,有機會等待心臟移植。
  阮俊能醫師說,「心臟衰竭」是一種臨床徵狀的表現,心臟由於某種致病機轉或併發症導致本身充血功能(舒張性功能)失調或收縮功能故障,無法提供足夠的血量供應身體各部分,如腎臟、大腦等組織器官,以符合正常代謝的需要,進而導致這些器官功能發生問題。常見的特徵會表現在骨骼肌(容易肌肉疲勞)、肺部(運動甚至休息時呼吸困難)或腎臟(體內鹽分及水分堆積)。
  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持續位居前五名之內,每年每十萬人中有約五十人死於該疾病,引起心臟衰竭的原因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病變或心肌發炎、心臟瓣膜病變、先天性心臟病、過去有心肌梗塞之病史、嚴重貧血、甲狀腺機能過度亢進、腳氣病、嚴重肺部疾病等。
 心衰竭初期,由於各種代償機制維持身體其他器官的生理功能,而使患者在罹患早期沒有徵兆,經過日積月累,這些代償機制逐漸對心臟,尤其在心室部位造成二度傷害,心室生理與型態受到改變,直到心臟本身功能嚴重喪失,且其他代償機制無法彌補,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心臟衰竭通常是一種慢性的變化但也可能急性的發作。
 治療重度心臟疾病除藥物外,還包含機械性心循環支持系統,如主動脈內幫浦、葉克膜、心室輔助器或全人工心臟;前二者屬於短期支持系統,可提供一個月內的心臟或心肺功能救助,至於心室輔助器或全人工心臟則提供短期或長期的支持,裝置後之一年存活率為由二00七年資料所顯示的五十六%,逐漸提升到二0一二年報告將近八十%左右。
  目前健保醫療費只有補助短期心室輔助器,而並不補助長期心室輔助器或人工心臟,使用的患者必須自付至少三百萬至六百萬元新台幣的費用購買設備,這筆經費還不包括手術風險與其它醫療相關費用.所以除主動脈內幫浦與葉克膜等短期支持系統,醫界仍需發展心臟移植技術。
  阮俊能醫師說,目前國內有患者使用人工心臟僅約個位數,成大醫院三年前有一位六十七歲患者(全國第三例),因缺血性心臟病造成心衰竭,因超過六十五歲無法心臟移植,家人自費裝人工心臟,至今三年,當事人狀況良好,可趴趴走。目前全世界人工心臟患者約一萬例,使用一年約一千多例,使用最長者是八年多。  
 阮俊能醫師指出,心臟移植就是用一顆功能良好的心臟取代原先功能不良的心臟,由於個體免疫系統的差異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必須在術後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以免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辨視出新的心臟為外來物體而予以攻擊,影響該心臟功能,而導致患者術後再度心臟衰竭,台灣心臟移植術後第一年存活率約為八十%,三年存活率約為六十八%。   成大醫院自九十四年至今年一0二年底以來,總共有三十六位患者接受心臟移植手術,而目前第一年存活率為八十八%,第三年為八十四%,與國際相較並不遜色。

台長: coolanews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