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25 22:39:39| 人氣6,4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安平古堡的前世今生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事情的緣起只是因為想到安平古堡拍照, 根據史料記載安平古堡是台灣第一個西方建築, 沒想到這一拍竟然讓自己陷入一連串的真相調查而無法自拔, 首先發現安平古堡並非17世紀荷蘭軍事設施常見的稜堡式建築, 而是一個階層式的平台建築. 然後再看到億載金城竟然才是大航海時代的西式碉堡, 但是卻是當時中國清朝沈葆楨來台時所建造的, 接著是赤崁樓怎麼看就覺得怎麼奇怪, 再到延平郡王祠時赫然發現, 清朝竟然為一位反清復明的志士蓋廟, 這一切的一切充滿了許多的疑點, 於是引發來自心中急欲揭開謎底的念頭, 希望能在這些支離破碎的線索中解開心中的疑惑, 然而卻在查證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許多先人(祖先)遺留下來的一些神秘密碼.
取材自觀光局延平郡王祠

照片取材自觀光局延平郡王祠 http://taiwan.net.tw/pda/m1.aspx?sNo=0001090&id=2118


首先來到安平古堡, 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類似袖珍型金字塔的紅磚建築, 金字塔頂端有一座日式屋簷磚瓦的西式洋樓, 裡面就是陳列古物的展覽室. 匆匆拍照完了之後, 內心有一絲絲的失望, 然而也增添了一股想還要原真相的衝動. 傳說中的熱蘭遮城是在西元1897年也就是在日據時代, 日本政府剷平了當時快要坍崩的古堡, 然後在四周以紅磚砌成類似金字塔的方型台階, 在最頂端的地方搭建日本的官舍, 又於1930年時因為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要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大典又將官舍及四周的民房拆除,在原本為官舍的地方搭建了像現在所看到的洋樓建築, 作為當時紀念大典的展覽館. 因此現在大家所看到安平古堡模樣其實與原本的熱蘭遮城相差十萬八千里. 那古堡又為什麼會倒塌呢? 倒塌前又是什麼樣子呢? 荷蘭人花了大約10年的時間所建造的堡壘, 以當時荷蘭的建築技術還算蠻先進, 應該不至於倒塌到一無是處才對.

取材自台南觀光局安平古堡

照片取材自台南觀光局安平古堡 http://tour.tainan.gov.tw/view.aspx?sn=305


根據當時美國駐廈門 的領事李仙得, 自1867年至1869年間在台灣所見所聞所紀錄下來的著作”福爾摩沙探險記”, 裡頭就有一段有關的記載— […..古荷蘭堡壘中的巨大磚石建築, 立刻引起我的興趣. 我很快就得知, 當地人相信堡壘中藏有寶物…. 首先我向中國清朝當局要求進入這座神秘的建築, 得到了許可後我便說服一位身強力壯的蘇格蘭青年詹姆士.哈迪, 這位任職於台南徳記洋行的商務代表於是加入我的尋寶計畫. 我們帶著丁字鎬, 一大早便抵達古堡, 立即開始動工, 我們原先估計午餐前應該能夠開挖成功進入古堡裡面, 然而我們太小看荷蘭的磚石建築了, 磚牆似乎堅硬如鑄鐵, 而且又比鑄鐵還更難搞, 我們費力挖掘了數小時之後, 卻只挖出布丁盆大小的洞. 次日我們繼續挖掘, 而這次多帶了幾名苦力, 裡頭還包含德籍的港口稽查員德克斯, 直到第三天下午, 苦力們還是無法挖掘出足以讓人鑽入的洞口, 因為磚牆竟然有8,9吋厚!……].

維基百科 李仙得

李仙得 取材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4%BB%99%E5%BE%97


可見古堡並非如我們想像的脆弱, 而且由李仙得的這段尋寶軼事證明事發當時到1874年城牆整個被拆除之前古堡因某種原因遭到清廷廢棄不用. 因為根據安平鄉土館的記載, [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臺灣歸清版籍。次年,清廷為鞏固臺灣兵備,置臺灣水師協於安平,轄中、左、右三營,分防各汛,而以安平為水師重鎮。] 行政院文建會史料也記載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入清版圖,清廷將政治中心移往赤崁,台灣城充為台灣水師協鎮署。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 姚瑩為抵抗英軍,籌設海防,修建原有的城牆、砲台,作為儲藏軍需、彈藥的倉庫。] 由此可見安平古堡在鴉片戰爭以前一直都有清朝的海軍駐紮, 所以在1840年到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的這段期間安平古堡都還一直受到重用, 因此證得西元1842年到1869年之間安平古堡應該發生了一些事情, 才會讓清廷毅然決然地放棄使用這個古堡. 之後古堡不僅遭到廢棄甚至竟然淪落到被拆除的命運,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沈葆楨 天下雜誌

沈葆楨 取材自網路


我們先從古堡被拆除的事件講起, 古堡被拆除的事件是發生在1874年, 起因為牡丹社事件, 詳情始末請參閱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A1%E4%B8%B9%E7%A4%BE%E4%BA%8B%E4%BB%B6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石門古戰場

石門古戰場 取材自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oid=16777766&queryType=qs&queryString=%E7%9F%B3%E9%96%80%E5%8F%A4%E6%88%B0%E5%A0%B4


1874 年5月8號日軍由射尞(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尞村)登陸, 經過第一役攻下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 並於同年6月1日進行第二波攻勢, 兵分三路進攻牡丹社, 高士佛社以及其他部落, 之後移師駐屯於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 在目前的停車場仍可見當時日軍立的安營紀念碑), 清朝發現日軍佔領的野心後, 隨即任命當時的福州船政大臣沈葆禎為欽差大臣, 全權處理台灣的海防事宜.沈葆禎因擔心日軍來犯危及府城的安全, 於是建造了更雄偉的億載金城, 並拆除了大部分安平古堡的城牆. 作為億載金城的建材, 英商科納(Arthur Corner)曾於1874-1875年間旅遊台灣, 在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 第185頁有這段記載: 科納在安平上岸, 他發現古荷蘭堡壘,[這些堡壘只不過是一堆廢墟, 構成陵堡與其他建築的巨大磚石堆, 疊置在堡壘地基四周, 基址上只有一棵大樹, 以及幾間中國式的房舍, 在單調的海岸線上, 形成船隻靠近時極有用的地標. 在法國工程師貝拖(Berthault)先生督造下, 中國人費勁地從混凝土巨塊上敲取磚塊作建材, 在約莫一哩外建築一座現代化防禦工事….]這段說明了當時清朝官民在安平古堡取磚的情景, 而那座現代化防禦工事指的就是億載金城, 而書中所指的Berthault就是當時任職於馬尾造船廠的法國籍工程師帛爾陀(中文名字)先生, 他就是參照當時巴黎市郊的外圍工事來設計億載金城的, 這也解釋了為何清朝所蓋的砲台會呈現出西式碉堡的造型.

以下有一張1870年巴黎市地圖(取材自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在巴黎的南郊有一座堡壘Le Fort de Vanves(紅色圈圈處),起建於1841年完成於1846年,其建構的工事造型酷似億載金城的設計,說不定就是億載金城當時設計時所參考的原型.

以下是這座Le Fort De Vanves堡壘的設計圖與億載金城的模型圖做比較:取材自

http://www.malakoff-patrimoine.fr/index-fr.php?page=patrimoine-detail2&id_rubrique=51

fort de Vanves         億載金城 取材自網路

Le Fort De Vanves手繪設計圖 (取材自網路)          億載金城外型圖(取材自網路)

Le Fort de Vanves 取材自網路

Le Fort De Vanves地理位置圖(取材自網路)


很顯然安平古堡是在西元 1874年時遭到拆牆的命運. 那麼問題又回到西元1842年到1869年之間安平古堡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呢? 有圖有真相, 首先我們來還原古堡原來的面目, 因為17世紀照相技術還沒發明, 因此只能從以前的素描及畫作來找出一點蛛絲馬跡. 根據記載荷蘭人花了大約10年的時間蓋這座熱蘭遮城(1624-1633), 依照年代來排列, 由以下幾幅17世紀的畫和19世紀的照片, 大概可以看出當時古堡的丰姿與變遷.

上圖是1626年的熱蘭遮城, 古堡草創之時依悉可以看到當時只是一個有四門砲台陵堡的四角堡壘, 取材自維基百科, 據聞此海圖為當時荷蘭的死對頭西班牙所繪製的.

上圖是1635年時期的熱蘭遮城, 取材自香港科技大學, 此版畫最早出現於賽傑瑞於1635年出刊的 <干治士福爾摩沙見聞> 根據行政院文建會史料記載, 天啟三年(1623年)荷蘭人在一鲲鯓(安平)以土、竹為材料草建城砦。翌年,參事宋克(Martinus Sonck)繼任,為紀念奧倫治公爵之豐功偉業而命之奧倫治城(Oranje),但因當時缺乏石材和石匠,而僅以木材及竹籬圍繞建堡,僅有東北角是以澎湖風櫃尾蛇頭山上的舊城堡之石塊所建成的。此版畫正可看出當時以木材以及竹籬圍繞建堡的情景. 


澎湖風櫃尾蛇頭山上荷蘭舊城堡的遺址.



1670年時熱蘭遮城完工後的手繪圖.


上圖是1670年時的情景, 這是完工後的熱蘭遮城全貌, 取材自香港科技大學. 由圖上清晰可見古堡當時的規模宏偉屬於三層式的西方稜堡式建築, 這幅畫可以說是熱蘭遮城最完整的樣貌. 遠流博識網內http://www.ylib.com/,曾經繪製一張比較詳細的建築圖若與上圖兩相對照,可以說是相映成趣.

據說全世界至少有6個地方的名稱是與熱蘭遮城(Zeelandia, Zeeland.這還不包括荷蘭本地哦,可參考維基百科Zeeland的外國名稱部分, http://en.wikipedia.org/wiki/Zeeland)相同或有關, 講到名稱就得討論熱蘭遮城名稱的由來, 有人說是為了紀念荷蘭Zeeland獨立建省而取的, 也有一說是最早來台灣的那艘船的名稱就叫熱蘭遮號(Zeeland), 為了紀念此事所以取名叫熱蘭遮城, 在這眾說紛紜的猜測中, 到底誰的論據比較符合實情呢? 好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界定真偽, 直到有一位荷蘭的朋友說大航海時代的海事人員大多來自阿姆斯特丹與熱蘭遮省, 他們到了新的殖民地爲了求取吉祥如意與順利發展都會以自己的家鄉名稱命名, 好像這個說法比較能讓人信服, 因為鄭成功就是以自己家鄉的名稱安平來命名王城的.可見在墾荒的殖民異地以自己家鄉的名稱取名是那個年代的習俗. 接下來這張珍貴的相片是在照相技術已經發明之後的熱蘭遮城實景.

上圖這張是1871年英國攝影師湯姆笙拍下當時熱蘭遮城的北門城牆, 取材於他在1873年出版的<南福爾摩沙旅行札記>, 根據他的描述, 當時的台灣府(台南安平港)已經失去港口的功能, 而隔著海水的對岸口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也因為嚴重淤淺使得船隻根本無法接近靠岸. 這張圖的拍攝發生於1874年安平古堡被拆解前, 可見西元1871年時城牆早已坍塌只剩古堡的城門屹立在那裡,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這座堡壘幾近傾倒呢?

上圖這張也是1871年英國攝影師湯姆笙鏡頭下的熱蘭遮城, 很明顯可以看到當時整個古堡已經倒塌荒廢了, 只剩下部分的斷垣殘璧了.這與1670年的圖繪熱蘭遮城相差甚多. 那有沒有可能是發生天然災害而造成當時的這付悽慘的模樣呢?  

事實上, 荷蘭統治時期(1624-1662)曾發生9次規模較大的地震, 資料如下(取材摘錄自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之研究資料及熱蘭遮城考古試掘計畫通訊月刊第5期月刊), 9次其中就有7次是發生在台南附近, 造成的災害根據記載主要的是城牆(熱蘭遮城城牆)龜裂,傾倒, 破裂,地裂, 房傾以及長達數日到數週的餘震. 

再翻閱當時東印度公司出版的福爾摩沙民眾日報, 於1654年底及1655年初發生在台南附近的地震之有關報導(中文翻譯如下),

根據日報的報導再加上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 並沒有顯示古堡因地震損毀而廢棄不用, 內容都記載地震造成城牆龜裂或傾倒, 但是比起福爾摩沙民眾日報提到的鄉下教堂震垮,淡水城堡受損, 笨港城堡嚴重損害, 其一角幾乎完全裂開的新聞, 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不足為奇了. 那麼在荷據時期以後到城牆拆除的這段時間內有沒有可能發生什麼自然災害呢? 根據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計畫IES-R-661中的研究報告, 網址如下
http://scman.cwb.gov.tw/eqv5/damage_list/1900befor.htm

(清康熙56年1月21日1717/03/03 台灣南部23.4 120.4 6.0 赤坎城傾壞). 紀錄中只有1717年的地震造成台南地區赤崁樓城牆傾壞並沒有安平古堡毀壞的任何跡象. 這樣看起來因為地震造成廢棄不用的因素應該可以排除在外. 熱蘭遮城廢棄不用發生的時間點已經縮小到西元1842年到1869年之間.

為了追查真相我再把之前到古堡所拍攝的相片, 一張一張的仔細瞧, 其中就發現有一張照片的景物應該才是當時荷蘭人所蓋的熱蘭遮城的部分遺跡, 這片斷垣殘壁是當時熱蘭遮城外城牆之南城壁的部分,

感謝遠流博識網http://www.ylib.com/,有這張安平古堡與熱蘭遮城的疊合圖, 可以很清楚了解這片牆原本是屬於熱蘭遮城的哪一部份.

這片牆很特別的地方在於部分表面有疑似火藥燃燒過焦黑的痕跡, 於是根據這僅有的線索再繼續去搜尋資料. 終於在國家文化資料庫中找到了事件的緣由了,
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15/cca220003-li-wpkbhisdict004118-1210-u.xml


那就是發生在西元1868年的樟腦事件(Camphor Conflict), 樟腦事件又稱安平事件。西元1858年清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與英國 美國法國 沙俄簽下天津不平等條約, 條約增開台灣安平、淡水為通商港口並規定海關聘用英人幫辦稅務,因此一時制度混亂、衝突事件紛起。西元1868年英國駐安平領事吉必勳(John Gibson),先是領事館購地與失物一案,與地方官員及百姓早有齟齬。後又逢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代表必麒麟(W. A. Pickering)因私運樟腦違反禁令在梧棲引起糾紛,給予吉必勳有生事的機會, 於是同年10月向駐香港英國海軍請求支援, 他遂與洋將茄噹(Gurdon)指揮香港英艦二艘前來安平挑釁, 臺灣鎮總兵劉明燈檄安平水師協副將江國珍嚴陣以待。不料英艦前往澎湖強擄澎協水師餉船,並在12日砲擊安平,武弁蕭瑞芳與英人內應,佯裝赴英艦媾和。是日 夜晚10 時,英水兵潛行登岸偷襲安平協署,江國珍受傷因自知中計受騙誤國遂而服毒殞命,該協三營火藥庫均被引爆摧毀。爾後郡紳黃應清與英人談判,達成退兵協議。事 後中、英兩國政府,各以處置失當與尋釁罪名懲處相關人員。唯蕭瑞芳卻一路擢陞為安平協水師副將。但此人實為英國間諜,先前鴉片戰爭廣州之役時即陰助英人, 其身分曝光後旋被正法。 根據以上這段對於1868年所發生的安平事件的說明,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安平古堡的城破牆塌, 最主要是因為英艦的砲擊與火藥庫被引爆所造成的.


如果看倌要問真兇到底是英國砲艇的砲擊還是火藥庫的爆炸呢? 台灣文獻叢刊台灣詩薈裡有比較詳細的敘述, 從字裡行間中不難發現謎底, 那就是英國砲艇的砲擊皆未命中, 當夜數十名英國海軍特戰人員, 摸黑引爆古堡內安平協水師三營軍裝局的火藥庫, 才是導致古堡城塌牆毀棄置不用的最大原因. 以下是台灣詩薈第22號有關記載的部分全文:
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5457228

[… 咸豐三年,臺灣戴萬生以有司斂賦過苛,民心不服,遂煽眾陷彰化縣城;浹旬之間,從者至十餘萬。變起倉皇, 全臺俱震,鄰省督、撫皆派兵協勦。有南洋調撥操江小戰艇數艘,以都司蕭瑞芳統之來臺。瑞芳,廣東人;膽略技能,推為武員中之錚佼。到臺後,隨處效力,積功 至參將;大憲以其熟諳海外軍情,俾留臺補用。臺灣沿海,安平協一缺為海軍之領袖,最衝要;唯水師副、參官,方可膺斯任。時握兵符者為副將江國珍,瑞芳較 之,功名僅差一階;而旁待多年,大有逼不容緩之勢。會英領事與臺人齟齬,欲假兵威相挾制,由香港調兵輪到口,紅旗飄颭,砲聲連環;彈子如斗大,從海上飛上 陸來,皆滾地成窩,幸未命中。鎮軍劉明燈聞警,率師出城,置陳東岸上,將俟敵登陸而擊之。瑞芳叩馬諫曰:『兵釁一開,勝負難必。觀英人砲艦之來止於兩艘, 非有意於戰,特藉此以相恫喝耳。下員請掉三寸舌說其退出,仍歸於好;是可不戰而屈人兵也。如其不然,稍緩日時,我亦得請命於政府』。鎮軍然之,遺詣敵師。 須臾,挾英使偕來,稱敵已許和;並致英使之意:「平日聞江協戎威名,願一晤」!江開筵宴之。英使退,瑞芳勸江將防兵歸營,謂『西人所重在信,不可過於驚 恐,致啟猜疑』!江信之。抵暮,又便服訪江,情話纏綿,漏三下猶未已。忽水面一道白光直沖霄漢,如長虹萬丈照耀海天;始驚起曰:『此號火也!或敵將退師, 我為君偵之』。辭出。不旋踵,英兵數十人駕三板猝然登岸,燬附近火藥局;逼衙署,指名索江。江越垣匿民家,深悔誤聽瑞方言,致敵來如入無人之境;天明,將 何顏以見上憲!遂吞金死。英人聞之,薄索賠金,詰朝鼓輪去。當道錄瑞芳功,令接江遺缺。…]


1880年亞節令號(Algrine)檔案照,取材自英國皇家海軍.



如今翻閱著安平古堡的照片, 回想起探索古堡前世今生的整個過程, 古堡的過往歷史好像拉洋片一樣, 一幕一幕地慢慢重現, 但是安平古堡幾百年的滄桑歲月, 卻在短暫有限的時間裡只能拼湊出片片段段, 頗讓人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 照例應該來首歌曲作ending, 就是這首最有那個追古溯今的fu.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本台台長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419)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旅遊史地 |
此分類下一篇:赤崁樓之我所見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