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中參考書惹出一堆口水,兩天的新聞後,船過水無痕.見證一件事:沒有政治意涵的議題.就不會受到關注.所以台灣的教育問題,現階段能談大概不外乎台灣與中國的比重,文言文該佔多少比例.這種意識型態的議題 ,名嘴多了一個話題,媒體又可大肆炒作,可是台灣的教育問題呢,十幾年的教改,那麼多人不滿意,現在換人做了,明天會更好嗎?我說不會.
歷年來,對於教育這個領域的檢討,有兩個人從來不被檢討,偏偏這兩個人對學生的影響力(其實應該說支配力)最大,可是這兩個人最不配合國家教育政策推行和教育學術理論的落實,所以再好的政策或理想,到最後都是空談,即便是已形成共識,付諸實行,這兩個人不被改革,台灣的教育,要談改革,無異是緣木求魚.這兩個人一個是家長,一個是老師.
先說家長,孩子課業不好,他把責任推給學校沒教好,到了學校他是教育專家,如果有民代撐腰,氣焰更是囂張,至於那些老師所學要來作育英才的理論,在他眼中都是狗屁.孩子行為偏差,推給社會把孩子帶壞,沒想到自己本身就是那個不好的社會的一份子,製造不好的社會環境,他就是元凶.每天嚷著要減輕學生課業壓力的是他,強迫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的也是他.可是他從來就不會去思考,該怎麼做一個稱職的家長.
老師可以談的就多了,早年最引起爭議的一個議題就是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的爭議,(其實不應用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的名詞,換個比較中性的名詞,比較不會那麼敏感,民眾或許較能接受).最後能力分班被打成十惡不赦,常態分班儼然是主流價值,對於這一點,個人深感不然.其實之所以形成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之爭,是因為學校不是針對個人興趣專長人生目標所作的區隔,而是只針對學業成績的所作區分,引伸為學生好壞的標籤,更不能原諒的是老師和學校對不同學生的教育付出產生差異,引發家長及社會的不滿.其實人與人本來就有其差異性,所以才說:一樣米飼百樣人.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資質,不一樣的專長,不一樣的興趣,個人對人生不一樣的規劃,家長不一樣的期待,社會多樣的需求,這麼多的差異性,怎麼可能藉常態分班的教學來完成教育應達成的目標.大家不能否認能力分班才能符合國家社會及個人的需求.
一個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概念,台灣的老師只是一項工作,謀生的工具,根本不具備老師作育英才的思維和使命.如果個人的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你不可能不知.不管是能力分班或常態分班,換一種說法,不就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學生不好,需要人教,家長或不專業,或力有未逮,所以花錢送學校;老師教不好,該怎麼辦?
文章定位:
人氣(13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社會萬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