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不同年齡時,再次重讀這本書,每回都有不同感受,
在此節錄書中幾段有用的話,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抓狂。
那個媽媽不抓狂?
image.jpg
資優的孩子不見考得好
考得好的孩子不見得情緒好
家有資優和考得好的子,不見得過得好
家有考不好和情緒不好的孩子,不見得過不好
若要親子關係好,媽媽就要管得少
若要孩子考得好,親子衝突少不了
情緒過分的發揮顯示家人間不獨立的關係
把自己壓力投射在孩子行為上的另一種典型,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有傑出的表現,以彌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敗
在一句「一切都為你好」的至理名言下,父母對孩子的惡行、責罵都找到合理的藉口。
從對孩子的吼叫中,何嘗不是對自我當下或過往所承受壓力的一種宣洩,當我們無法處理自己情緒時,孩子就是最好的靶子
不管懷抱何種教育理念,所有的母親都會以孩子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對孩子的要求背後,當然也夾帶著媽媽個人生命歷程中被對待的方式。
如果是在完美主義及有條件的受下長大的母親,她替孩子設定的標準會和自己設定的標準一樣嚴厲,如果沒有達到,她會「代替」孩子感到沮喪和生氣。
如果母親本身不是完美主義者,但她希望孩子達到完美,也就是期望孩子修正自己過去被責罰的缺點,進而「加倍討回」屬於自己的榮耀,那麼孩子的挫敗將會在意料之中。
家長或許自己不想追求完美,卻希望孩子能有追求成功的企圖心。這種自己出一張「嘴」,卻要孩子本身力行的方式,往往引發親子間的矛盾。
透過孩子活出另一個自己?如果沒有被提醒,每個父母內在都會渴望,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培養孩子」比「自己面對」容易多了。
當父母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時,表示已經投射過多內在期望在孩子身上,「恨鐵不成鋼」,往往反映出自己的野心,「透過孩子活出自己」,通常造成傷害。
我們必須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過去只要敢頂嘴,長輩的耳光就呼下來,現在我們如學不會「傾聽」與「回應」,像是「我了你的感受」或「哦,然後呢?」我們與孩子的對話頻率,十隻手指頭就可以計算完畢。
父母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怒,懂得「退離戰場」的合適時機,承認自己的情緒與期望落空有關,再一起共想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不要把孩子丟在一旁,要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一切責任,他們要是那麼棒的話,我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最後,一定要維持自己的影響力,舉凡作業規範、行為紀律,都必須有一致的標準,現代小孩最喜歡「抓」父母矛盾的小辮子,當我們下的指令反覆無常時,他們便會鑽漏洞且理直氣壯的質問你:「為什麼以前,現在就不行?…」前後不一致所的下場是讓自己難有公信力。
許多心理諮商師提及,他們在解決青春期男孩情緒問題時,了解到「用說的」是有效的藥方。即使說的不太流暢,但願意講就可以釋放情緒的壓力,且降低敵意的侵襲,如果在講的過程中找到憤怒的真正來源,那就是幫他開啟一扇窗,學習去改變暴力的行為模式。
在爭執中,有一個不錯的方法,那便是揭露自己經歷過的掙扎與想法。特別是發生在與他們同年齡的事件,會讓他們靜下來分享成長的矛盾,尤其當他們理解到大人也有恐懼的時刻。
每個年紀的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都面臨不同的挑戰,他們在同儕團體中需帶著防衛的面具,唯一能看到面具下真實面孔的是親愛的爸爸媽媽,他們在乎的絕不是相處的時間不夠,而是情感的淡漠。
如果在殘酷的競爭文化中,有個溫暖的長者形象常駐心中,這些孩不會將自己的情緒完全深鎖,而變成大人眼中叛逆且不知天高地厚的「怪胎」
當孩子青現出「我什麼都不在乎」時,其實是在反擊父母師長給予他們的批評與羞辱,孩子的內心昃如此難以窺見,當行為脫離常軌時,是沒有人會寄予同情的。
唯有大人的耐心與熱情才能領孩子走出孤寂堡壘。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等待」,需要立即滿足的孩子,通常也顯現較低的挫折容忍度。
在自己大腦已被氣憤盤踞時,僅有小小的腦部空間可以運作事情該如何處理,通常所做的決定都不是最好的,為避免事後後悔,可以說「大家都很生氣,再這樣下去一定沒有結論,現在不是繼續討論的時候,先冷靜一下,等一會兒再說!」留給自己時間,是在保持「戰力」趁這偃旗息鼓的時候,想好對策,吸一口氣之後所講出來的話,通常比較有邏輯脈絡,親子之間也較能就事論事,不用在情緒性的字眼上,弄得兩敗俱傷。
解讀一件事情的結果,會影響下一個行為的執行或情緒的發展,這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歸因理論」。在歸因理論中,除了讓孩子不要把成困與運氣、出題太難等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做連結外,也盡可能不要與「能力」做結合。
能力是一種穩定且不太可能改變的特質。我們必須承證有些人天生就是比較聰明,學習比較快,大部分的人則是需仰賴努力才能達到目標。如果孩子對事情的成敗都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太差,無可救藥,這樣是很容易導致「學習無助」的,當然,如果把成功都歸於自己的聰明,把失敗與愚笨畫上等號,孩子也不會付出心力,專心投入於該專注的目標。
讓孩子在學習歷程中充分讓她體驗有關達成目標的各種情緒層面,包括挫折、錯誤、失望、喜悅等,唯有經歷這些,孩子才能自己面對可能的挑戰,最重要的是懂得處理失敗後的情緒及儲備再出發的能量。
如果孩子因我們的引導,將成敗歸於努力,他們也必須了解成功需要有多方因素配合,即使付出努力也無法一蹴可幾,遇到挫敗的比率仍相當高。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成熟地走出負面情緒,是決定他們願不願意「撐」下去的關鍵。
要培養情緒成熟且能正確歸因的孩子,要在他們挫敗時,先穩自己的情緒,不要表達出不當的憤怒,用太多如「笨」、「白痴」等情緒性字眼。等他們把失敗、生氣的情緒轉正,冷靜後再來釐清原因。
當孩子將敗原因歸於能力或運氣等外在因素時,藉機教育,告訴他們掌控自己的努力程度,只要有付出就能有所表現,同時每個人都必學習,個人內在世界只屬於自己,所想的每件事、每個感受,以及行為,都在自己的掌控中。父母是為了孩子的努力而付出關愛,並非根據最後的結果,當孩子感受到這一層,勢必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起最大的責任。
以上文字係節錄「那個媽媽不抓狂」/作者:柯志恩/高寶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