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9-16 09:17:58| 人氣21,4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月光」(上)

 
「巴哈的十二平均律被稱為鍵盤音樂的舊約聖經,而新約聖經則是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任何談到有關巴哈與貝多芬這兩套作品的報導,幾乎都會提到這句話,以彰顯它們在鍵盤音樂上的重要性。

如果說,十二平均律的藝術價值,在於巴哈在各大、小調上所運用的創作手法,那麼貝多芬從第一首作品2到最後一首作品111,一共32首的鋼琴奏鳴曲其的藝術價值,則在於涵蓋樂聖整個創作歷程,同時呈現鋼琴音樂的發展軌跡。

說到奏鳴曲,早在古典時期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它是古典音樂史上相當重要的一種樂曲形式。不過,對多數樂迷來說,卻經常對於奏鳴曲(Sonata)與奏鳴曲式(Sonata Form)這兩個名詞感到困擾。我想有必要在介紹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之前,簡單地釐清它們之間的關係。

通常「奏鳴曲」指的是由數個(三或四個)樂章構成的器樂曲,寫作的對象可以是無伴奏的單一樂器,或是一主奏、一伴奏,當然也可以是大型的管弦樂團。「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通常採用「奏鳴曲式」寫成,而「奏鳴曲式」乃由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三大部份組成,是一種注重結構發展的樂曲形式,更是曲式中的主流,它幾乎主導古典、浪漫時期的樂曲。說此說來,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都算是「奏鳴曲」。

在貝多芬的32奏鋼琴奏鳴曲中,如果只選一首知名度最高為代表,應該非第14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7-2莫屬。這首屬於貝多芬中期時期的傑作,不僅浪漫動聽而且還有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月光」!對喜歡過中秋節的愛月民族來說,聆賞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時更增添幾分親切感。但是,您知道嗎?貝多芬當年寫這首作品時,樂念竟然與月光毫無關係。

創作背景

1800年,在布倫斯維克家貝多芬認識了一位十五歲的少女茱麗葉塔(Giulietta guicciardi),她起初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之後貝多芬完全被少女的氣質所吸引,當時已經三十歲的他甚至興起與茱麗葉塔結婚的念頭。但是,終究因兩人身份不同而沒有結果。這首知名的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便是提獻給她的訴情之作!

哇!這是多麼浪漫的「師生戀」啊!可是,歷史的真相卻煞風景地戳破人們所「想像」的浪漫情節。雖然十四號鋼琴奏鳴曲的確是獻給茱麗葉塔,而她的特質也的確深深地吸引了貝多芬,兩人有段若有似無的戀情,但這之間依然有段「迫於現實」的小插曲。

原本,貝多芬寫了一首充滿愛意的曲子作品51-2的輪旋曲,準備送給心上人茱麗葉塔。但是,因為貴客到訪而在政治因素與現實的考量下,將這首輪旋曲轉送給了李希諾夫斯基(Lichnowsky)伯爵的女兒。事後才將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敷衍湊數地送給了茱麗葉塔。

此曲於1801創作完成、1802年出版,當初只是一首在形式上略有突破的奏鳴曲,而且沒有「月光」的稱謂,因為作曲者並非對月亮心生所感而寫。但此曲卻因音樂極為動聽而大受歡迎,貝多芬還因此向弟子徹爾尼抱怨過無心插柳的無奈。直到三十年之後,一位音樂評論家H.F.L. Rellstab聽過此曲第一樂章後表示:「猶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閃耀湖面的搖蕩小船上一般。」從此,此曲的「月光」的別稱不脛而走,大家都認為此名極為貼切,更拉近了音樂與聽眾的距離。其實,這首作品音樂本身就已經具備超越局部揣測的特質,也就是說不需要穿鑿附會地說「月光」的故事,只要聽者用心欣賞就可以體會樂曲的獨特性與不凡。

創作技法

以升c小調寫成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與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7-1一同創作出版,這兩首作品與傳統的奏鳴曲在樂章的安排上略有不同,為了避免好事者的批評,貝多芬巧妙地加上「充滿幻想風的」的字眼於這兩首作品樂譜上,為自己沒有在第一樂章擺上奏鳴曲式尋求解套。

第一樂章為持續的慢板,二二拍,三段體。一般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都會以奏鳴曲式寫成,但「月光」卻違反這個不成文的慣例,將第一樂章以三段式寫成。雖然是二二拍子,但是左手均勻的三連音卻讓音樂聽來像三拍子,而且營造出迷人的幻想性。如此充滿浪漫氣氛的第一樂章,對舒伯特、蕭邦、舒曼、孟德爾頌等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啟發。第一樂章整體的表達屬於一種朦朧、低迷的調子,性格隱諱且不好處理。

第二樂章行板,三四拍子,三段體。與第一樂章同為三段體,而非奏鳴曲中常備的小步舞曲、或是詼諧曲。李斯特曾經形容這個樂章是「兩個深淵裡的一朵花」,這段話不禁令人想到貝多芬的第四號交響曲,舒曼也稱許它為「兩位北歐巨人間(第三、五號)的嬌柔美女」。第二樂章雖是三拍子,但貝多芬巧妙地運用音符強弱與長度的對比,讓旋律聽來具有行進的味道切合行板的表情速度。第二樂章最難以詮釋之處在,它必須承接第一樂章的隱諱與第三樂章的激進,因此其中間色調的拿捏相當重要,過於接近第一樂章的情緒不僅全曲顯得沈重,而且失去作品形式的平衡感。過於接近第三樂章的情緒,則讓音樂顯得輕佻而且沖淡了第三樂章的爆發力。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四四拍,奏鳴曲式。激進如貝多芬者大概也不敢不在這個樂章放奏鳴曲式吧!有人說此樂章為貝多芬鋼琴音樂中,表現張力最高的一段。的確,快速音階的彈奏考驗著每位鋼琴家的膽識與基本功夫,短促而快速的強音則考驗鋼琴家的觸鍵能量,以及對和聲飽滿與平衡的處理。

(版本比較待續)

歡迎訂閱「古典啟示錄」電子報
http://mychannel.epaper.com.tw/channels/c/l/classic/

台長: 歐頭
人氣(21,4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貝多芬Beethoven |
此分類下一篇:【名曲漫談】貝多芬:A 大調第七號交響曲(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