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29 23:24:26| 人氣22,74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象派混入爵士元素,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版本比較




 

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1937)並不是純正的法國人,他出生於鄰近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的小鎮西布勒,父親是個工程師,母親非常可能是個有著獨特與語言文化的巴斯克人,這樣血液的DNA造成他包容異文化的天性。

 

謙虛的拉威爾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革命家或是當代作曲家,他認為自己只是「進化」音樂,從前輩大師身上吸取養分,他從未停止對莫札特的研究,他與德布西同屬印象派,他參考俄羅斯與西班牙的國民樂派,他表示自己沒有一首樂曲不受到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的影響。

 

兩首鋼琴協奏曲

他的對位法教授安得烈·佘達惹,對他做為作曲家的技巧上有很大幫助。而做為管絃編曲者,他學習了各種樂器的音色,為了要使作曲時能夠使用不同的效果。史特拉汶斯基評價他是「精巧的瑞士鐘錶匠」。這位被認為以管弦樂描繪細微情緒的配器大師,他1922年的管弦樂版《展覽會之畫》、1927年的《波麗露》倍受歡迎。尤其後者,讓他贏得國際知名度同時展開了一生唯一的一次美國之旅,進而見識到了爵士樂的世界。

 

而他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就像印象派交媾爵士元素後生下的混血兒。拉威爾活在一個美國爵士當道的年代,以他包容異文化的開放之心,不可能忽視這潮流,他曾寫過一首名為Blues藍調)的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他也曾在蓋西文想拜入他門下時,對著蓋西文說,「你為什麼要當個二流的拉威爾,卻不當個一流的蓋西文?」

 

他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在許多方面表現都有蓋西文的爵士影響,《左手鋼琴協奏曲》是為在戰爭中失去右臂的奧地利鋼琴家鮑爾‧維特根史坦創作,長達二十分鐘的單樂章作品。

 

而這首《G大調鋼琴協奏曲》是拉威爾花了兩年時間完成的作品,他自己表示,「此曲開頭主題的靈感,是我從牛津搭火車到倫敦的路上想到的,雖然這最初的樂念之後無疾而終,但它啟動了此曲的創作動能,我熱烈地把想法記在草稿上。」這也是他遵循莫札特或聖桑的精神寫成的協奏曲,他認為一首協奏曲可以僅是明快輝煌的,沒有必要刻意去表現深沉或戲劇性等極端效果。而拉威爾本人對此曲創作的想法,也就成為挑選傑出唱片版本的最高指導原則。

 

◎阿格麗希/鋼琴,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DG 447 438-21967

其實此曲最該聽的,應該就是阿格麗希的版本,或許有些人印象中阿格麗希錄過的鋼琴協奏曲不多,但其實是因為她比較鍾情少數的鋼琴協奏曲,其中就包括這首。她在1967年與阿巴多與柏林錄過,1988年同樣是DG發行,阿格麗希再度與阿巴多合作,這次樂團變成倫敦交響。八十年代甚至跟Aldo Ceccato及德國Rundfunkorchester Hannover des NDR樂團合作錄影。

 

因為這首作品兼具浪漫與創新,古典風與爵士風融合在一起,甚至還有西班牙元素,對鋼琴家來說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還包括多重節奏風的駕馭,以及音色光譜的呈現,演奏者必須兼顧驚奇奔放與靜謐深沉,是詮釋上相當複雜且不易表現作品,也因此甚受風速女王阿格麗希青睞。

她與阿巴多最早搭配柏林愛樂的版本最知名,除了封面黑白照她清麗絕美的臉龐是最大賣點外,這個同時收錄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版本可是一個得獎無數的版本,日本唱片藝術五百第一名、1968年德國唱片大獎、1968年國際唱片大獎、1969年馬德里唱片大獎。如果說此曲只收一個版本,無疑就是這個版本了。

 

 

◎阿格麗希/鋼琴,Jacek Kaspszyk指揮Orchestra della Svizzera ItalianaEMI 6 4470122011 Lugano Live

盧加諾在義大利、瑞士交界,目前已經是一年一度全球最受注目的音樂盛事之一,其中的靈魂人物就是阿格麗希。很多音樂家在七十歲後隱退,但阿格麗希卻因為盧加諾而越發活躍,在這套2011年盧加諾現場錄音中,CD3收錄了這首她十分拿手的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這首別的鋼琴家不愛的協奏曲,她卻是最佳代言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各自留下不同風情的紀錄。

 

此版她與樂團搭配得很好,彷彿一位七十多歲的女駕駛開著敞篷法拉利在盧加諾的山路狂飆,因為熟門熟路,每個髮夾彎、每個景點、每棵路樹她都十分熟悉,所以是非常好的導聆者。第一樂章的樂團與主奏的節奏感搭得天衣無縫,但第二樂章鋼琴主奏的歌唱性十分好,但樂團的氛圍卻創造不出來,顯示此曲還是必須一流樂團協奏,否則音樂層次將淪為太過單一、太過抒情平靜,情感過於膚淺的版本。第三樂章出現快還要更快的夏日飛刀手,阿格麗希的精力、能力、技力在這個樂章表露無疑,很高興她在二十一世紀仍是如此凌厲。

 

 

◎富蘭索瓦/鋼琴,克路易坦指揮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la Societe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EMI 5 56239 21959

法國鋼琴巨匠富蘭索瓦(Samson Francois1924-1970)才46歲壯年就過世,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鋼琴天才,受到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康尼的賞識,6歲就帶著他巡迴歐洲,後來進入巴黎音樂院師事此曲的提獻者瑪格麗特.隆,1940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1943年獲得首屆瑪格麗特.隆.提博大賽首獎,二次戰後取代柯爾托成為法國首席鋼琴家。

他充滿詩情的詮釋與音樂散發的高雅氣質,讓他成為德布西、拉威爾、蕭邦的專家,他兼具熱情而濃烈卻又自由即興的獨特演奏,至今仍獨步樂壇。他獨特的音樂性,不知道是否因為酒精給他的靈感,但酒精很可能也對他的演出造成嚴重的傷害,有一說他因為酒精中毒而死。

此版是個現場錄音,效果音質略顯單薄刺耳,而且第一樂章結束觀眾就忍不住地鼓掌叫好。富蘭索瓦也堅持走著拉威爾在此曲張顯的莫札特、聖桑直接明快的宗旨,尤其在快速直接的樂段時。第二樂章的浪漫拖曳感,富蘭索瓦相當透過自己獨到的音樂性,讓這個樂章聽來充滿詩意,儘管整個管弦錄音的效果並不光鮮,但卻絲毫不減損這個版本的魅力。第三樂章也在他宛若酒神舞蹈節奏的快速驅使下,展現十分的積極性與灼熱感,這的確是一個有著濃郁爵士搖擺樂風,又兼具著法國劍客優雅感的精彩版本。

 

 

Aldo Ciccolini/鋼琴,馬第農指揮巴黎管弦樂團(EMI TOCE-33931974

鋼琴家Aldo Ciccolini出生在義大利那不勒斯,9歲就在特別許可下進了那不勒斯音樂院就讀,師承布梭尼。16歲在聖卡羅劇院登台,1949年贏得巴黎瑪格麗特隆大賽,1969年歸化為法籍,並於1970-1988年在法國音樂院任教,教出Akiko EbiGéry MoutierJean-Yves ThibaudetArtur Pizarro等高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誤以為他是法國人。

 

事實上,他的法國音樂詮釋的確著墨較深,是法國學派不可缺的一塊基石。他對聖桑、拉威爾、德布西、薩提等人的作品鑽研甚深,另外他的西班牙音樂詮釋也相當精彩,阿爾班尼士、葛拉納多斯、法雅等等,他的李斯特也不該錯過。女高音舒瓦茲可芙曾讚他,「我很難遇到比他更棒更令我開心的夥伴。」

 

1999年曾在法國Champs-Élysées劇院慶祝自己旅法生涯五十年,他在EMI的錄音上百,包括莫札特、貝多芬奏鳴曲全集,德布西鋼琴獨奏作品全輯等。2002年他的楊納傑克獨奏鋼琴作品集以及舒曼,獲得法國金音叉獎。

 

跟上個富蘭索瓦與克路易坦的版本相比,此版雖然同樣是法國指揮,但馬第農在管弦樂的處理上,呈現出相當明快而且充滿立體層次的感覺,雖然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法式朦朧感,但卻更接近拉威爾本人所想的莫札特的輕快明亮感,因此這不是對錯的問題,純粹是品味與路線的問題,兩版都選就能享受兩種相當迥異的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Aldo Ciccolini的彈奏也帶點拉丁濃烈的感覺,有著相當自由的恣板謳歌,尤其是第一樂章的詮釋,散發跟富蘭索瓦的自然陰鬱之感相當不同。不過,第二樂章Aldo Ciccolini反而呈現慘白之感,淡泊拖曳的氣味正好與第一樂章的熱烈形成強烈對比。第三樂章小鼓輪鼓強烈快速的切入、木管不修飾快速撕裂的吹奏,讓這個版本的終樂章飆出不羈之感,這也是個錄音效果相當傳神的版本。

 

 

Jean-Philippe Collard/鋼琴,馬捷爾指揮法國國家管弦樂團(EMI CDC 7 47386 21979

1948年出生在法國MarneJean-Philippe Collard是個知名的法國鋼琴家也是得獎天王,他擅長佛瑞與聖桑作品。出生於音樂家庭,他五歲開始演奏鋼琴,1960年被送去旅行柏林並參加國際青年鋼琴家大賽,十六歲贏得巴黎音樂院首獎,他同時也是佛瑞獎的贏家,也贏過瑪格麗特隆提博大賽,以及Albert Roussel獎、Cziffra國際大賽

 

1973年他在Champs-Élysées劇院進行巴黎首演,當時的費加洛報評,「他擁有成為傑出音樂家的所有條件,他的技術、他的敏感度,他就像展技派中最美的花朵。」他被認為是法國學派的最重要代表,1973年他搭配小澤征爾與舊金山交響樂團進行了美國首演。

 

Jean-Philippe Collard擁有超過三十張重要錄音,包括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與Michel Beroff四首聯彈的布拉姆《匈牙利狂想曲》,另外搭配小提琴家Augustin Dumay以及Muir弦樂四重奏的蕭頌《大協奏曲,作品21》獲得金音叉大獎,另外與普列文以及皇家愛樂管弦灌錄聖桑《五首鋼琴協奏曲》,另外還包括蕭邦《敘事曲》、《第三號奏鳴曲》,以及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等等。

 

而他與馬捷爾以及法國國家管弦樂團合作的這版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更被留聲機雜誌選為當年的最佳協奏曲錄音。這是個音樂洋溢青春快感的版本,尤其在第一樂章就可以感受到樂團與鋼琴家雙方的默契,在快速繁亂的切分音節奏中,兩者亦步亦趨地散發著熱力,聽來相當過癮。慢板樂章更是深情,聽者可以明顯感受到鋼琴獨奏低吟與木管獨奏之間的浪漫對話,聽出莫札特豎笛協奏曲慢板樂章的況味。如果您在市面上還找得到此版,儘管入手不用擔心。

 

 

◎齊瑪曼/鋼琴,布列茲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DG 449 213-21994

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被稱為「波蘭鋼琴詩人」,1956 12生於波蘭,1975年才十九歲的他就贏得蕭邦鋼琴大賽首獎,成為該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這個紀錄一直到2005年才被17歲的李雲迪打破。

 

他的觸鍵細膩又華麗,音樂流洩且充滿靈氣,有人說宛若蕭邦再世,其實除了蕭邦之外,他的德奧浪漫作品、李斯特也都十分精彩。他的這款錄音堪稱世紀末最值得收藏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布列茲與克里夫蘭管弦的默契十足,他的指揮冷峻理智搭配上齊瑪曼琴音的浪漫多變,形成極佳的平衡,而且錄音效果相當好,是張極佳的發燒片。如果在阿格麗希與阿巴多的舊版之外,只能再選一版拉威爾,此版無疑雀屏中選。

 

反思兩位法國印象派大師,同中有異,相同師承、相同時代,但德布西矇矓、拉威爾光芒清晰,德布西以《牧神午后前奏曲》揭開二十世紀當代音樂序幕;拉威爾則以《G大調鋼琴協奏曲》,揭櫫爵士精神能在與古典對等的土壤,長大並獨立。作曲家拉威爾本人也表示,「爵士最具創意的地方是它豐富與反拍韻律,它也是當代作曲家主要且豐富的靈感來源,而且我很訝異居然不多美國作曲家受到它的影響。」為他自己這首作品,寫下了「法式印象混調爵士元素」最佳註腳。

 

 

BOX,本文未提及的名盤

瑪格麗特隆Long /鋼琴,拉威爾指揮倫敦交響(mp3

Long /鋼琴,Orchestre Symphonique/Pedro de Freitas Branco (1932)

Long /鋼琴,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Georges Tzipine (1952)

卡薩德許Jean Casadesus/鋼琴, (EMI 1956)

米開朗傑里Michelangeli /鋼琴,Ettore Gracis指揮愛樂管弦(EMI 1958)

阿格麗希/鋼琴,阿巴多指揮倫敦交響(DG 1988發行)

帕斯卡羅傑Roge/鋼琴,指揮(Decca 1983)

Zoltan Kocsis/鋼琴,伊凡費雪指揮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Philips)

Pierre-Laurent Aimard/鋼琴,布列茲指揮克里夫蘭管弦(DG)

拉蘿佳/鋼琴,史拉特金指揮聖路易交響樂 (BMG 1993)

提鮑德/鋼琴,杜特華指揮蒙特婁交響樂團(Decca)

台長: 歐頭
人氣(22,743)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作曲家A-Z |

喵星人
哈囉~~~
李雲迪得到蕭邦鋼琴大賽的首獎是2000年的事哦,而他當時也已經18歲了(他是10出生的)
2015-11-16 16:34:31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7:39: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