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在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推波助瀾下,藝文圈起了大大小小的革命。其中,屬於音樂圈的變化不可謂不大,簡單可歸納出幾個發展軸線。首先,過度前衛、實驗的作曲技法,像是十二音等,開始退燒。其次,緬懷過去的氛圍大大提升,出現像擁抱傳統和聲的新古典主義,或是引用巴哈、莫札特等前輩作曲家的音樂素材進行拼貼、變奏。再者大眾傳媒的進步,資訊地球明顯縮小,過去以歐洲古典音樂為核心的觀念開始解構,大量的流行音樂、爵士樂融入。同時,各國對於世界各地民俗音樂,開始懂得尊重、平等對待並引進。
本文將討論這個濫殤時期之後,,從作曲家與演奏藝人兩面來談,爵士樂與古典樂握手的幾個鮮明例子。
基本上爵士樂是獨立於歐洲,在新大陸自己發展出來的系統,在美國大為流行之後,才傳進歐陸。就本質上來說,古典樂與爵士樂有相當大的差異,節奏上古典典雅、爵士搖擺;和聲上古典細膩豐富,爵士藍調草根;創作上古典精雕細琢、爵士興之所至;演奏上古典按譜索驥、爵士即興自由。不過,這些音樂技術上的差距,在某些音樂家眼中卻是一種美學的新鮮感,能激發創作靈感的元素。
法國作曲家艾瑞克‧阿弗列德‧萊斯利‧薩替(Eric Alfred Leslie Satie)一向被認為是樂風難以歸類的怪人、獨行俠,他的作品被暱稱為「家具音樂」、「電梯音樂」,表示他的音樂奏來對聽眾毫無壓力。其實,薩提對後世音樂的發展看來細微卻具體且深遠,在和聲上他可以說是德布西(Claude Debussy)、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等印象主義的先驅,這兩人也公開承認薩提的影響。而他突破小節線的節拍限制,之後也由史特拉汶斯基發揚光大,甚至影響到後世法國當代作曲家梅湘。而薩提音樂中慣用的上百次的反復,更成為史提夫‧萊奇(Steve Reich)等人極微主義音樂(Minimalist music)的先聲。
這樣一位充滿創意的「古典」怪咖,他的音樂脫離古典樂嚴密的調性掌握,打破每小節制式節拍的束縛,樂風聽來非常自由,箇中爵士美學十足。也因此薩提的音樂對爵士演奏者來說,相當上手合用。
圖說●擅長演出爵士巴哈的賈克路西耶,也推出過一張爵士薩提專輯。(
Telarc CD-83431)
圖說●手風琴高手Teododoro Anzellotti也用世界音樂融合爵士的角度,全是薩提音樂。(W&W 910 031-2)
散拍音樂(Ragtime)是一種著重切分音的美式樂風,盛行於1897-1918年間,跟藍調(Blues)是早期爵士樂發展的兩股重要DNA,是爵士元素中重要的節奏與和聲模進基礎。當時著名的散拍樂手包括有果凍捲‧莫頓(Jelly Roll Morton)、史考特‧喬普林(Scott Joplin)等人。
事實上充滿特色的散拍音樂不僅是爵士的根源,也影響了歐洲的古典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薩提、拉威爾是其中三位懂得嘗鮮引進散拍的先驅者。他們不僅願意承認美國來的爵士樂有其內涵,更重視散拍的原創性,因此紛紛將這個素材寫進自己的創作中,像是史特拉汶斯基就寫了《為十一項樂器所寫的散拍音樂》。
另外,毫無疑問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是美國本土培養出來的大作曲家,但是他當年還是對歐陸古典抱著仰望憧憬,當1928年他在紐約遇到「偶像」拉威爾時,就希望能跟著他到巴黎去學習,當他的忠實信徒。所幸,拉威爾並不是個眼中只有歐洲傳統古典音樂的豬頭,他站在解構古典、吸取新樂風的十字路口上,不會不知道爵士樂與蓋希文的價值。拉威爾曾在他所寫的《認真看待爵士樂》的文章中提到,「我個人認為爵士樂相當有趣,它的節奏,它掌控旋律的方式,以及旋律本身。我聽了喬治.蓋希文的作品,發現確實是十分迷人。」
面對蓋希文想成為自己追隨者的請求,拉威爾放下驕傲與自私,只告訴蓋希文,「你已經是一個一流且獨特的蓋希文,不需要成為二流的拉威爾。」誠哉斯言,我們看到了古典與爵士握手交會的溫暖火花,而不是文人相輕的苛薄見解。所以,日後當我們在聽蓋希文他成熟地揉合古典與爵士語法,所呈現的經典曲目如:《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乞丐與蕩婦》時,似乎總是能夠感受到拉威爾隱藏在背後的善意。
當然,蓋希文之後美國本土能橫跨古典與爵士的作曲高手,當推伯恩斯坦。其實個人魅力從40年代一直風靡到80年代的他,不僅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教育家角色多元,橫跨的音樂類型也不僅止於古典、爵士,甚至跨足音樂劇、電影。想聽古典與爵士的緊密握手,絕對不可錯過伯恩斯坦將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套用在紐約西區移民族群上的《西城故事》,是典型融合西方交響管弦技巧與道地美式拉丁爵士風的不朽之作。
圖說●蓋希文所寫的《乞丐與蕩婦》可說是美國黑人歌劇的代表,爵士樂手最愛翻唱的經典名曲「Summer Time」就是出自此劇。(EMI 7243 5 56220 2 0)
二十世紀初爵士樂傳入歐陸後,積極對這新鮮樂種表態歡迎的「古典」作曲家還包括米堯(Darius Milhaud),米堯的《屋頂上的牛》1920年在倫敦演出時他正巧在那裡接觸到爵士樂而驚為天人,回到法國後他開始成了爵士樂、美國流行樂的愛好者,持續蒐集相關資料,並在1922年親自到了美國一趟,浸淫在紐約哈林區的爵士黑人現場即興中,取材這些爵士素材並巧妙地融入自己作品中,因此1923年完成的芭蕾舞劇《世界創造》與1924年的《藍色列車》都有明顯的爵士元素。
米堯對爵士樂的影響並非僅止於自己創作中的取材,到了二次戰後,知名的美國酷派爵士鋼琴家大衛‧布魯貝克(Dave Brubeck)可說是他的高徒,大衛‧布魯貝克本身就是一位古典學院訓練深厚的爵士樂手,他巧妙地為二十世紀的古典與爵士進行精緻且富有藝術性的情感交流。
圖說●米堯《屋頂上的牛》1920年的倫敦演出,是他接觸爵士樂的開端。(EMI TOCE 13489)
圖說●著迷於爵士元素的米堯鋼琴集。(Naxos 8.553443)
二十世紀初的前二十年是美國爵士樂的快速發展期,它從中下階層的謳歌進而向上發展,成為全民歡愉的主流音樂,這股氛圍不僅傳到歐陸,甚至連史達林掌權前的蘇聯都感染到,當時尚未共產極權的俄國對於各種藝術文化都相當自由的接受,爵士樂、音樂劇都在那裡流行起來,也讓學生時代的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開了眼界,不禁技癢玩起爵士,再加上他自己有為無聲電影即興鋼琴伴奏的經驗,更助長蕭士塔高維契對爵士樂的理解。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1934年蕭士塔高維契完成三個樂章的《第一號爵士組曲》參加一場爵士創作比賽,當然有人評論這首作品比較像輕音樂,聽來爵士味道十分清淡。這位俄國交響曲與電影配樂大師,顯然沒有因此對爵士樂冷感,四年之後,接受國立爵士管弦樂團(State Orchestra for Jazz)的委託,再接再厲完成他的《第二號爵士組曲》,也寫下了自己創作生涯與爵士樂最靠近的故事。
圖說●蕭斯塔高維契年輕時寫了兩首《爵士組曲》(EMI 50999 512278 2 1)
作曲家能以創作高度讓古典與爵士握手,演奏藝人也能從詮釋手法為古典與爵士跨界搭橋。談到爵士跨界進古典,「音樂之父」巴哈的作品絕對是不能忽視的一塊!巴哈原作在爵士上的創新,就不可忽視賈克路西耶(Jacques Loussier)的貢獻,這位出身巴黎音樂院、師承納特(Yves Nat)的鋼琴家,可說吃透巴哈精髓並在其中深植爵士基因,從1959年開始有著近半世紀的火候功力。
賈克路西耶自己曾說,「將巴哈的音樂改編成爵士是那樣自然的事,因為他音樂中的要素與爵士樂聲脈相通。」因此無論是《G弦之歌》、《d小調觸技與賦格》、《耶穌,人們仰望的喜悅》、《義大利協奏曲》、《十二平均律第一號C大調前奏曲》、《b小調嘉禾舞曲》、《D大調大鍵琴協奏曲》、《第五號D大調賦格》等作品,在他手上不僅保有巴哈原作的靈氣,更滿溢賈克路西耶個人風格的爵士味。這些年,賈克路西耶更走出巴哈,留下了德布西、維瓦第、拉威爾、薩提等古典作曲家的爵士面貌,但說實話,藝術性成就還是以爵士巴哈為高。
另外鍾情巴哈、出身古典的爵士鋼琴家還有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他是現代爵士四重奏﹙Modern Jazz Quartet﹚團長,不僅在1984年將大部頭的巴哈《十二平均律》爵士化,更跟太太Mirjana在1987年一搭一和,一彈鋼琴一彈大鍵琴合作《郭德堡變奏曲》,蔚為樂壇佳話。
圖說●賈克路西耶改編古典作品,還是以巴哈藝術成就最高。(Telarc CD-83474.JPG)
圖說●知名爵士樂團MJQ的團長約翰‧路易斯,推出過巴哈《十二平均律》專輯。(Philips PHCE-12004)
而「大家通常認定的」爵士小喇叭手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其實是茱莉亞音樂學院高材生,他的古典經典詮釋十分了得,他在日本推出的那張《Carnival》古典選集以及《25週年精選》都是明証,難怪他能在1983 年為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葛萊美獎最佳爵士演奏和最佳古典演奏獎,並且在1984 年再度「連莊」。
另外,像艾靈頓公爵則是第一位把爵士大樂團,搬進卡內基音樂廳比擬交響樂演出的先驅。柏林愛樂現任總監賽門拉圖,原本就鍾情蓋希文的古典爵士風,接掌柏林後更推出《Classic Ellington》向艾靈頓公爵致敬,堪稱「古典掛」裡頭最挺爵士的大哥。
「龐克提琴怪咖」奈吉爾‧甘迺迪(Nigel Kennedy)不只「玩弄」古典,這幾年也「染指」爵士,其實奈吉爾‧甘迺迪這一跨,並非化眾取寵而是充滿個人想法,當年他讀曼紐因音樂院時就最愛爵士樂,枕頭下盡是爵士錄音帶。由於太愛爵士樂,日後他到「古典大本營」紐約茱莉亞音樂院深造時,還被嚴重警告別太「離經叛道」呢!如今早已成名的他,開始大大方方地在爵士知名唱片Blue Note灌唱片。
如果上述藝人的「古典爵士混搭」你還是聽不過癮,歐頭再祭三帖Bonus送你。尤瑞‧肯恩(Uri Caine)的「電音狂亂馬勒」,百年家族血緣傳承的拉卡托許(Lakatos)的「吉普賽超流暢搖擺」,還有德國克拉茲兄弟(Klazz Brothers & Cuba Percussion)的「都會雅痞」,皆可謂「古典與爵士握手」後,百年來醞釀成熟的甜美果實……。未來,古典爵士互跨的浪潮,也將如潮汐般生生不息。
圖說●溫頓‧馬沙利斯《25週年精選》展現古典演奏功力。(Sony SK60804)
圖說●賽門拉圖率古典天團柏林愛樂,向爵士大樂團知名領班艾靈頓公爵致敬。(EMI 5 57014 2)
圖說●奈吉爾‧甘迺迪永遠有新的音樂想法(EMI 50999 2 13171 2 5)
圖說●尤瑞‧肯恩的《原光》專輯讓人聽到耳目一新的馬勒,今年拿來重新格外有百年祭的fu。(W&W 910 004-2)
圖說●當年DG幫「翹鬍子阿胖」拉卡托許推出第一張就轟動武林、驚動萬教。(DG 457 879-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