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24 22:15:18| 人氣10,43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下)

 

版本比較

 

一整個管弦樂團,再加上龐然大物管風琴的「全程參與」(而非點綴性的出現),「管風琴」交響曲極大的動態對比,考驗著每位錄音師以及指揮的功力!在詮釋上,專注於優美旋律或耽溺情緒的處理方式,將導致音樂有空洞化傾向,相當容易讓聽者出現膩感。但過於結構化、厚重的處理,也與聖桑的曲旨風格有所違背。因此,這首「管風琴」交響曲的管弦技巧雖然不難,但卻異常強調所應呈現的氣質與氛圍。在錄音上,如何既能錄出管風琴完整寬闊的頻段表現,又能讓樂團細膩的聲音不被管風琴吃掉,讓兩者水乳交融是最高境界表現。

 

現在就先讓我先從大家熟知的「新版唱片聖經」開始,以美國TAS、英國企鵝三星帶花、日本「唱片藝術」三百名曲上,理解這些較受矚目的名盤魅力何在?

 

 

美國TAS

 

派瑞(Paul Paray)指揮底特律交響版是1957年的錄音,由Marcel Dupre擔任管風琴。派瑞一直被大家誤以為美國指揮,其實他是道地的法國指揮,曾得過聖桑一生的遺憾「羅馬大獎」,後來因躲避納粹才輾轉到美國。Marcel Dupre是法國老牌的管風琴家,師承Widor、教出高足阿蘭,曾以十場獨奏會演出全套巴哈管風琴作品。因此這個組合可以說是「典型法系風味」。過去LP版的錄音我不得而知,但CD版管風琴聲音低沈紮實,弦樂群亦然,派瑞的音樂表情清明、簡潔,第二樂章第一部份各聲部的對位處理精彩,整體能量全在最後高潮爆發,尤其是管風琴。整體來說依然有過去調子偏硬的味道,不過以中價位、TAS入選來說,本片依然相當值得。

 

法國指揮Louis Fremaux擔任過蒙地卡羅歌劇院、伯明罕市交、雪梨交響的音樂總監,在他主政伯明罕市交的九年裡,大大提昇了該團的素質,為捲毛拉圖日後打下良好基礎。此版管風琴家為Christopher Robinson,錄音效果亦獲TAS青睞,母帶版權原為EMI所有在LP時代便是發燒友張相收藏的名盤,CD時代EMI重發過後又由老K重發,數位母帶由Bruce Leek操刀處理,效果依然不差。弦樂一開始展現陰柔的美感,木管質感清晰可聞水準極高,最可怕的是管風琴錄音真可為拔山倒海而來。第二樂章第一部份Louis Fremaux的處理不急躁按部就班,不過第二部份就顯得有些鬆散紊亂而崩盤。

 

 

英國企鵝三星帶花

 

英國人對「管風琴」交響曲的品味倒是值得注意,因為聖桑與英國人算是聲息相通、惺惺相惜,因此英國樂評捧場的版本,應與聖桑應有風格相去不遠。

 

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1959年錄音,Berj Zamkochian擔任管風琴的版本,是最新版企鵝指南上,唯一的帶花版,此外同時還是日本「唱片藝術」三百名曲87年的第二位,實力不容忽視。第一樂章第一部份節奏感緊湊充滿流動性,第二部份孟許以非煽情的手法傳達出真摯情感,透過管風琴來調色、調情緒。弦樂清晰可辨的撥奏,更增添此樂章高貴之感,本版的確營造出崇高的典型。第二樂章第一部份速度壓縮對比強烈鮮明,頗有彈性速度味道!最後氣勢壯闊地燒出能量與自信,各聲部分離度清晰,精采!

 

巴倫波因以及Baitz版都是我們俗稱的「摘花版」(過去曾經帶過花,但在最新版上已經沒帶花),雖然已「摘花」但表示曾經獲得殊榮,依然值得注意。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由Gaston Litaize擔任管風琴的此錄音,目前在市面上竟然可以看到四種不同版本發行,包括:尊爵Master系列、世紀典藏系列、畫廊Galleria、日版名盤1200系列,可以說是最容易購得「管風琴」交響曲的錄音。這張畫廊系列於此曲分三軌,第一樂章不分軌,第二樂章分兩軌,補曲則包括「參孫與達莉拉」的飲酒歌、「骷髏之舞」等。巴倫波因精神奕奕、節奏明快的詮釋,頗有新世代的快意恩仇的俠士作風,帶著令人耳目一新的節奏感,難怪企鵝當時給予帶花評價,的確是相當有創意的詮釋。

 

1942年生於新墨西哥市的Enrique Baitz是波蘭與墨西哥混血,這回指揮倫敦交響搭配Noel Rawsthorne的管風琴,同時還多收錄「骷髏之舞」、「動物狂歡節」、「婚禮蛋糕」等曲。若以血統來分辨,此版當然不易受到重視,但企鵝帶花之後果然讓這張錄音的命運有所改變,多吸引了不少樂迷的關注。第一樂章第一部份木管群與弦樂群的交織對壘,均衡感相當好,但錄音質感略為乾澀。該段終結時迫力夠,低音土巴吹奏富彈性,銅管也精神奕奕。第一樂章第二部分一點都不沉溺、甚至不浪漫,樂句持續保持清晰穩定,慢慢傳達出情緒。撥奏則宛如雨滴般,自然地滴下來﹗第二樂章第一部份節奏感顯有點亂,破壞了上段的寧靜之美。第二樂章第二部分Baitz也以不躁進較慢的速度企圖營造堂皇感,典型相當端正。

 

 

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

 

藍昌松兄特地整理了「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總共四屆的一覽表(見附表二),經過歸納分析後我們發現四屆的前三名主要有兩種詮釋傾向,一種為「理所當然」代表有馬第農、卡拉揚、安塞美等版,另一種則是「嶄新觀點」,以杜特華、鄭明勳、普拉頌為代表,因此不管是「理所當然」或是「嶄新觀點」哪種路線,只要是言之有物的詮釋都會獲得日本樂評的青睞。

 

瑞士指揮杜特華加上蒙特婁交響,在某種程度來說算是法系,再加上杜特華原本就是法國音樂專家,以及與英國管風琴家Peter Hurford合作,因此備受矚目。本版獲得兩屆第一、一屆第三,是最受日本樂評的演出。目前止能找到Ovation系列,正價版難覓。蒙特婁管弦的音色醇美,樂句頗具造型美感。杜特華讓音樂表情制約,主要著重在主旋律線的流動上!整體詮釋頗具哲理,雖然是並非初印象就會喜歡的演出,但卻有細水長流的實力,最後的高潮結尾緊湊具昇華感!赫福德的彈奏更是正點!

 

法國指揮大師馬第農與法國國家管弦,加上Bernard Gavoty的管風琴在1975年的錄音,也有著輝煌記錄:一屆第一,兩屆第三。CD時代早期寶聲唱片曾進口日本版,之後科藝百代推出過紅黑系列五首交響曲2CDs全收錄的完整版,現在又有HS-2088版,算是「理所當然」詮釋的長青樹。此版還曾被「CD Hi」選為EMI百大。馬第農的詮釋激情、帶點耽溺,弦樂樂句的張力與轉韻尤為明顯,有時有點人來瘋的情緒化處理!第一樂章第二部份慢板反而冷靜純粹,與第一部份形成強烈對比,馬第農讓音樂情緒自然地宣洩,完全吻合曲意。第二樂章第一部份節奏感精妙,第二部份呈現滄桑耗弱之感,管風琴與管弦樂完全地融合且氣息相通,精彩的結尾高潮充滿興味,定音鼓的敲擊正點有味道。

 

說到馬第農版就不能不提他與阿蘭合作的「夢幻盤」,這樣的組合讓人有高度期待,不過此版現在不易取得,我好不容易在台中逢甲的葛萊美地下室買到它,2CD兩張高價而非2CD一張高價,另外收錄「動物狂歡節」、「序奏與輪旋幻想」、「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骷髏之舞」、「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幾乎所有聖桑的延伸聆聽都在這裡了。在第一樂章的處理與EMI版相同有略帶倉促之感,不過本版錄音較差。阿蘭的管風琴有種夢幻感,整體出呈現陰沈味道。第二樂章第一部份有點步調失焦,我想真正要擁抱此「夢幻版」還需要多一點時間的醞釀。

 

韓國鄭明勳指揮巴士底歌劇管弦,加上Michael Matthes的管風琴,是「名曲三百」的新科狀元,此版另外收錄梅湘「L’Ascension」。鄭明勳的一向對法國音樂相當專注,尤其是梅湘的作品!這次「意外」奪冠,讓人好奇地想一窺他詮釋之妙。他勇於用大師觀點、新的角度切入此曲,第一樂章第一部份細膩謹慎,呈現內聲部織度的清晰,錄音上中低音醇美,建議您Gain可以開大一點!可怕的第二部份處理,竟然一點火氣都沒有,幾乎慢到無倫以但張力卻維持得很好!第二樂章第一部份有點悶,但很有可能隱忍到最後一段爆發!儘管如此許多過門處處理得極有創意,會讓你發現鄭許多細膩用心,也說明他對此曲的瞭解自信。第二部份管風琴的音色暗而濃郁,相當特別!在大系統更可展現錄音恐怖實力!

 

法國青壯派指揮普拉頌是目前EMI的法國音樂台柱,這次率領杜魯斯首都劇院管弦,再搭配上Matthias Eisenberg的管風琴,是名曲三百的新科榜眼。此版算是純正法系的組合,還多收錄另一首聖桑所寫加入管風琴的管弦樂曲「Cypresses and laurels」。第一樂章第一部份展現凝聚力,樂句的呼吸相當綿延,音質偏向清瘦,中低音部不刻意追求厚重。第二部份速度流暢,表情明快讓人有好感,堂音空間感佳!但情緒越濃、速度越慢,著重於樂句線條造型之美,而非感傷氣氛,果真法國觀點。第二樂章第一部份依然保有自然風味,沒有刻意強化節奏感或是斷句、力度,倒是彈性速度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第二部份管風琴質感像精壯漢子而非龐然大物,樂團表情倒是灑脫俐落,音場開放不壅塞,典型新式法派!

 

李汶指揮柏林愛樂搭配S. Peterson的管風琴,是三百名曲上屆榜眼,不過由於找不到唱片,因此只見其封面不聞其聲,是一遺憾!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加上Pierre Cochereau的管風琴,這張1981年的錄音是三百名曲83年的榜眼。過去的正價已經難覓,市面上連後來重發的Gold版都不好買,舊版將此曲分軌成三軌︰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一部份、第二部份,Gold版才分成通用的四軌。此版為德奧系此曲最知名的詮釋,或許聖桑當年捲入「法德音樂論戰」讓德國人至今對這首作品都沒有好感!卡拉揚的表現頗令人擔心出現我開始所提的「空洞化」疑慮,不過日本人還是「曾經」給予好評過。第一樂章第一部份,樂句呼吸有點呆!樂曲沒有緊密結構性的著力點,音樂就顯得有些恍惚,高潮因而顯得歇斯底里,技巧面沒有問題,但內涵面不吸引人(平板化,這樣的形容詞竟然出現在卡氏詮釋裡,或許令你不可思議)。第二樂章厚重感吃香,但風味怪怪的,有點像是「灌香腸」音樂出現壓迫的感覺!第一部份鋼琴四手聯彈處,也失去飄逸感。

 

C. P. Flor指揮柏林交響、J. Dalitz演奏管風琴,則是不過是純德奧組合的另一選擇,這張我在二手唱片行無意找到錄音,並沒有在「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出現過,只不過提到德奧系一起提出來說明!分軌上也是分成兩軌,另外收錄浦朗克「管風琴協奏曲」。卡拉揚版依然有可取之處,但殘酷地說本版幾乎毫無特色僅是照譜演完,難怪會出現在二手店。

 

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加上Pierre Segon的管風琴於1962年的錄音,若不是曾經於83年三百名曲與奧曼第版並列第三,世人恐怕已經快忘了他的存在。但此早已絕版的Weekend系列可是劉顧問的絕地收藏之一,日前在公館玫瑰搶到一張510元的Hyper重發日版。從木管的質感、穩重「超」醇厚的中低音、絲毫不亂的十六分音符連奏來感受,就可發現Weekend舊版簡直是錄音典範,各聲部層次清晰,超低音質感正點!可以出價兩千圓收購(曾有人出此價碼買我的蔡琴老歌),安塞美的詮釋速度雖慢但卻極美。第一樂章第二部份依然慢,音樂幾乎凍結,讓人心如止水。安塞美在每個樂段的速度都維持一致,讓聽者感到一種安定流暢。不過日版整體比現就差上一截。

 

匈牙利歸化為美籍的指揮奧曼第,在記錄有三次「管風琴」交響曲錄音應是最多的,這三次錄音都與費城管弦合作。不過三次錄音中只有第二次1973年的RCA版(V. Fox擔任管風琴)為83年三百名曲第三位,而我手邊正好是沒得名的兩版。與英國歸化為美籍的管風琴家Power Biggs1962年在Sony的錄音,第一次錄音就呈現高度熟練的手法。相當特別地分成七軌,第一樂章分三軌,第二樂章分四軌。第一樂章第一部份慢板序奏有味道,可惜定音鼓敲得有點渙散,其他樂句表情與張力都很棒,第二部份濃郁的弦樂、超誇張的管風琴(小心您的音量別讓低音單體飛出來!)。第二樂章整體就顯得急躁,飛快的樂句處理使有電光火石的激情而無造型之美,而且越後面越急,只能算演奏半首好曲。另外與Telarc首席管風琴家Michael Murray1980年錄音在Telarc的錄音,Michael Murray在巴黎師事Marcel Dupre。本版僅分成兩軌,音像頗遠建議音量可開大,第一樂章有種自然散發的韻味、節奏輕盈。第二樂章依然保有第一樂章的速度感,呈現出奧曼第圓熟風格。

 

以「管風琴」交響曲來說,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前後四屆的前三名,幾乎包括了所有值得一聽的版本。對於大多數樂迷來說,如果再加企鵝、TAS的入選片,絕對足夠了﹗但為怕遺珠之憾,我們還是要再繼續比較十版錄音,以擴大版本比較的樣本母數。

 

 

劉顧問推薦、法系相關錄音

 

果然,如果只聽「得獎唱片」馬上便錯失精采錄音,此版是安塞美版外,另一張劉顧問推薦盤。

 

荷蘭指揮Edo de Waart曾贏過米卓波羅斯指揮大獎、當過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揮,主掌過鹿特丹愛樂、舊金山交響、尼德蘭歌劇院。這張他率領子弟兵舊金山交響加上Jean Guillou的管風琴演出,保證是絕地發燒名盤!如果光以指揮、樂團、血統判斷此片將產生大失誤!過去Philips正價版已經絕跡,市面偶有見到封面漂亮的日本版。本版管風琴生錄得極為低沈!第一樂章第一部份de Waart鋪陳用心弦樂質感紮實,建議音量可稍大以感受場面的飽滿,低音大提琴的聲部線條清楚動態驚人、氣勢綿密,de Waart的演出可說兼具德奧的紮實與法國的氣氛,是很不簡單的成就,雖在速度上並無過人之處。第二部份「超可怕低沈」的極低頻的助陣下,de Waart以聲部均衡的對位來散發曲趣,每個樂句兼具情感與造型美,可以讓您一句一句細細品味。第二樂章第一部份,定音鼓帥氣精準,顯然經過多次排練的默契(大膽假設),激情逐漸散發、鋪陳,推波助瀾。第二部份樂句處理依然理性、感性兼具,強弱對比清晰加上管風琴演奏自信滿滿,再次彰顯這張跌破專家們眼鏡的絕地名盤!

 

巴黎出生的指揮Y. P. 托特里耶是大提琴名家托特里耶的兒子,這回指揮Ulster管弦與贏過「聖阿邦斯國際管風琴大賽」首獎的女風琴家Gillan Weir合作,還另外收錄聖桑「第二號交響曲」。這是充滿想法的版本,第一樂章第一部份就以「表現派」手法出現,顯然小托特里耶鑽研此曲甚深,精準調色、調味,雖略顯匠味但絕對有意思!第二部份絕美的展現,像雕刻、像作畫、像寫詩,充滿著有機化風味。第二樂章Y. P. 托特里耶更顯自信積極,著重的並非肉欲官能而是精神層次。

 

小澤征爾指揮法國國立管弦找來Philippe Lefebvre演奏管風琴,與鄭明勳版一樣(應說鄭與他一樣)是東方指揮搭配法國樂團的模式。本版音量要大些,第一樂章第一部份弦樂密度極高,味道好節奏明快,曲風流暢直指曲旨,沒有太多遐想。第二樂章弦樂不論高中低音部或是木管層次都相當清晰,小澤征爾有點普烈文詮釋的味道,著重聲部流暢、錄音,但少了點「癖性、味道」,適合初聽卻較無收藏魅力。

 

 

俄系、羅馬尼亞、捷克、單音

 

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搭配上黑人管風琴家Wayne Marshall,是手邊二十八版中唯一的近俄系詮釋,此版另外收錄有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楊頌斯一向以精準練達著稱,第一樂章第一部份楊頌斯依然有一套,發揮他對西歐音樂的充分理解力,對於樂團瞬間的快慢強弱控制得宜,子弟兵奧斯陸愛樂展現快速過彎的流暢感精彩,加速是那樣的自然。第二部份更讚!冷靜、酷派、寧靜無欲,將北歐那套凜冽美感套入運用,連管風琴也協調得完美無暇,音色表情整體融入樂團中。第二樂章第一部份光聽弦樂群撥奏的力度,就可以感受到樂團的自信,第二部分管風琴的強奏表現與他版不同的美感,像是一大片音塊營造出堆砌的壯闊美感。

 

兩位羅馬尼亞指揮的版本,一是指揮皇家愛樂的Christian Badea,搭配Michael Murray的管風琴,另一則是Sergiu Comissiona指揮巴爾第摩交響,搭配Frederick Minger的管風琴。主掌過哥倫比亞交響的Christian BadeaTelarc版的錄音有著不錯的效果,表情明快爽朗,管弦樂質感呈現典型Telarc的密實厚度,尤其皇家愛樂銅管群的和聲,不過分軌只分兩軌。此版另外收錄聖桑的交響詩「費頓」(Phaeton)而顯得更為珍貴,值得一藏。

 

Sergiu ComissionaVanguard版的表現令人喜出望外,這位曾經帶領巴爾第摩交響19年之久,又主掌過溫哥華交響、赫爾辛基愛樂的指揮,當年的美國首演是與費城管弦合作的。巴爾第摩交響的錄音想必您不多吧﹗就算有也是不小心買到而非指名購買,在Sergiu Comissiona指揮棒下該團弦樂柔美動聽,呈現出一種精純之感,要不錄音略顯嘈雜本版成就絕對不凡。第二樂章定音鼓的敲擊震撼人心﹗表現出國民樂派的生命力。分軌也是兩軌,補曲為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

捷克青壯指揮Vladimir Valek指揮布拉格廣播交響,由Jan Hora擔任管風琴,本版氣質、速度雖是不錯,但樂團的實力不足以展現出細部精緻感,相當可惜。美國指揮Stephen Guzenhauser指揮捷克-斯拉夫廣播交響,錄音電平偏低,快速時顯得有些急躁,倒是慢板有些味道,此低價版另外收錄「安裴兒的紡車」、「參孫與達莉拉」的酒歌也算值得。最後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由George Cook彈奏管風琴於1952年的錄音,是這次唯一的單音版,雖然沒有任何雜音但音樂的靈動氣氛也因此喪失相當可惜,整體而言第二樂章的表現強過第一樂章,手法俐落但不夠精緻,此版與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收錄在一起。

 

 

個人推薦

 

本以為「管風琴」交響曲在許多樂迷心中是不重要的交響曲,因此可能錄音版本不多而且風格平平。結果,不僅獲獎版本眾多,而且詮釋典型豐富多樣,精彩錄音版本甚多令人甚為振奮﹗﹗

 

我首先覆議劉顧問推薦的安塞美、Edo de Waart兩版,不過請您注意要舊版的(雖

然幾乎不可能找到﹗),因為新的日本版出入頗大。至於「理所當然」的推薦,馬第農EMI版、孟許RCA版象徵上一代法國大師不可動搖的地位,此兩版錄音都是典藏級水準。至於「嶄新觀點」則分成新法系與非法系推薦之,新法系以普拉頌與Y. P. 托特里耶的錄音為代表,從此曲可一窺新一代法國指揮的語彙在傳統基礎上找尋新解釋的企圖。至於非法系巴倫波因、鄭明勳、楊頌斯都是不惶多讓的硬底子版本。若想再進一步則Sergiu Comissiona可以試試。

 

 

延伸聆聽

 

(一)相同作曲家「聖桑」

 

如同前述,聖桑是為浪漫時期的「文藝復興人」,與同時期的法國作曲家相比他算相當多產,光協奏曲就有十闕之多(鋼琴五闕、小提琴三闕、大提琴兩闕),其中又以「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三首最為著名。「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1865年時俄國知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到法國旅行時,特別委託聖桑所寫,聖桑在很短的時間完成,充滿著法國鋼琴音樂的精緻傳統。「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與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相同為單樂章形式,充滿著法式的輕快與爽朗風味。「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1881年在巴黎由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沙泰首演,知名度早已超越獻給1859年獻給薩拉沙泰的第一號,以及1879年獻給比利時小提琴家馬西克的第二號。

 

在管弦樂曲方面,聖桑深受李斯特交響詩的影響也寫了四首交響詩,其中以「奧姆法爾的紡車」、「骷髏之舞」較為聞名,前曲寫於法國國民音樂協會成立那年,當時因聖桑仰慕一位愛爾蘭裔法籍女仕有感而發所寫。後曲根據法國詩人亨利卡薩利斯(Henry Cazalis)的詩作,描寫一群骷髏在墓場狂舞的景象。最知名的「動物狂歡節」可以感受到聖桑的幽默感與透過音樂的譏諷,是古典音樂輕鬆的入門音樂,不過生前只有「天鵝」一曲出版。另外,「序奏與輪旋隨想曲」是首為小提琴與管弦樂團所寫的曲子,幾乎每位小提琴名家都會灌錄此曲。「阿爾及利亞組曲」則因聖桑旅遊北非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心得所感,聖桑對此地相當喜愛經常前往,此處甚至是他過世的地方。

 

「參孫與達莉拉」是聖桑十三齣歌劇中最著名的一闕,乃根據聖經故事大力士聖桑,與腓利士美女達莉拉的恩怨情仇,派拉蒙公司還曾拍成電影「霸王妖姬」成為1950年全美票房賣座第一名的電影,其中以詠歎調「汝聲輕喚我心」最為動聽。

 

()相同編制有「管風琴」的交響曲

 

主要為講究和聲色彩,內容題材多為描寫性格,抑或充滿宗教性格之作,效果主要為終樂章最後高潮的運用最多。

 

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1853-1854)以三樂章描寫「浮士德」、「葛麗卿」、「梅菲斯特」三種性格,其中「梅菲斯特」一段中音樂轉入神秘行板,管風琴與弦樂合奏之後,男生合唱唱出「永恆的女性」。在「但丁交響曲」(1855-1856)第二樂章「煉獄」可以聽到管風琴與弦樂群、木管群合奏,伴著女聲合唱「聖母瑪麗亞讚美歌」。

 

柴可夫斯基「曼富禮交響曲」,第四樂章「地下的亞里馬納宮殿」在管弦樂全體以fff強奏轉入C大調,管風琴與木管群以及法國號齊奏著合唱風。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第五樂章的第三段「偉大的呼聲」,合唱唱著「為生而死」時管風琴加入營造最大高潮。「第八號交響曲」本就以超級大編制憾人,管風琴一開始便先聲奪人,合唱接著唱出「請造物主的聖靈降臨」。

 

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透過音符描寫山的壯闊,第二樂章「山頂」的發展部,登上山頂感受到太陽光熱時出現管風琴的聲音,增添人類的渺小與宗教感。

 

「神秘主義」作曲家史克里亞賓的第五號交響曲「普羅米修斯」,不僅加入合唱與管風琴,同時還運用怪樂器「色光鋼琴」,發展人類宇宙合一、宗教藝術不分的樂曲。

 

哈察度量「第三號交響曲」,1945年慶祝十月革命三十週年之作,被稱為是首「技巧化的風琴間奏曲,像是鮮明的畫布一般醒目。」

 

()歷史的足跡

 

聖桑十一歲與布諾亞學管風琴,認識韓德爾音樂之美。韓德爾本身也是知名的風琴家,他寫有作品四、作品七各六首「管風琴協奏曲」,一共十二首(如果再加沒有編後的四首則為十六首),都是他在英國最活躍時的之作。當時他所採用的風琴規模,是沿襲義大利式的小型室內風琴。

 

聖桑「管風琴」交響曲是紀念李斯特之作,而李斯特在交響詩「匈奴戰役」(Battle of the Huns1857)將管風琴引進管弦樂中,是讓聖桑想到將管風琴結合交響曲的近因。

 

法國當時與聖桑樂風相左的大將法朗克,因為性格關係兩人曲風、作品數差距亦大,聖桑表現自然率性、法朗克則嚴謹縝密。法朗克在普法戰爭後也寫了「d小調交響曲」,搭上提振法國民族自尊的潮流。樂迷們不妨比較同一時期兩位法國巨匠,交響曲風味之不同,有趣的是這兩首交響曲都出現循環曲式(這牽涉另外一個「誰是循環曲式創始人?」的歷史公案)。

 

聖桑死後十八年,法國現代作曲家浦朗克又寫有「管風琴協奏曲」,想知道巴洛克時期韓德爾之後,現代作曲家如何運用管風琴嗎?聖桑之後,法國作曲家如何繼承「管味」嗎?聽聽這首被譽為「史無前例,獨樹一格」的管風琴協奏曲吧!

除了運用在交響曲中,管風琴與管弦樂團顯然有著許多密切關係的記錄,從作曲家們留下足跡來看聖桑的「管風琴」交響曲誕生,絕非歷史的「偶然」,或僅僅是聖桑全然「天馬行空」的創意,可以解釋得過去的。

 

 

附表一: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錄音清單

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Pierre Segon/管風琴,Decca 433 018-2/London KICC 8455

C. Badea指揮皇家愛樂、M. Murray/管風琴,Telarc CD 80274

E. Baitz指揮倫敦交響、N. Rawsthorne/管風琴,ASV ASV 665

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G. Litaize/管風琴,DG 415847-2

S. Baudo指揮倫敦愛樂、J. Parker-Smith/管風琴,CFP CD-CFP4572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L. Raver/管風琴,Sony Classical SMK 47608/CBS MYK 372551976年錄音)

鄭明勳指揮巴士底歌劇管弦、M. Matthes/管風琴,DG 435 854-2

A.  Comissiona指揮巴爾第摩交響,Vanguard Classics OVC 40141980年錄音)

P. Coppola指揮交響管弦、A. Cellier/管風琴,Koch 37702-2

J. DePreist指揮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H. Fagius/管風琴,BIS CD 5551992年錄音)

杜特華指揮蒙特婁交響、P. Hurford/管風琴,Decca 430720-2/410201-2

C. Eschenbach指揮邦貝格交響、E. Krapp/管風琴,Eurodisc 610509

C. P. Flor指揮柏林交響、J. Dalitz/管風琴,Berlin Classics BER 2138/Deutsche Schallplatten 32TC-214

J. Fournet指揮東京大都會交響,N. Matsui/管風琴,Denon CO-725411987年錄音)

Louis Fremaux指揮伯明罕市交、C. Robinson/管風琴,Klavier KCD 11010

L. de Froment指揮Luxembourg廣播交響,Allegretto ACCD 81711973-74年錄音)

S. Guzenhauser指揮捷克-斯拉夫廣播交響,Naxos 8.550138

M. Janowski法國廣播新愛樂、J-L. Gill/管風琴,Harmoundi HMC 4051971987年錄音)

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W. Marshall/管風琴,EMI 7243 5 55184 2 2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P. Cochereau/管風琴,DG 439014-2/400063-21981年錄音)

E. Krivine指揮里昂國立管弦樂團、M. Matthes/管風琴,Denon CO 75024

李汶指揮柏林愛樂、S. Peterson/管風琴,DG 419617-2

P. Maag指揮伯恩交響、D. Chjorzempa/管風琴,IMP 2010

馬捷爾指揮匹茲堡交響、Anthony Newman/管風琴,Sony Classical SK 53979

馬塔指揮達拉斯交響、J. Guillou/管風琴,Dorian DOR 902001994年錄音)

馬第農指揮法國國家管弦、B. Gavoty/管風琴,EMI CDMB 62643/7243 5 69683 2 5/TOCE-7011

馬第農指揮指揮法國國家管弦、阿蘭/管風琴,Erato 2292-45943-2/0630-18971-2

J. Mester指揮Pasadena交響、Hector olivera/管風琴,Auracle NCAU 1001

梅塔指揮洛杉磯愛樂、A. Priest/管風琴,Decca 417725-2

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B. Zamkochian/管風琴,RCA Gold Seal 60817-2-RG/Living Stereo 09026-61500-21959年錄音)

小澤征爾指揮法國國立管弦、Philippe lefebvre/管風琴,EMI 7243 4 83312 2 9

派瑞指揮底特律交響、M. Dupre/管風琴,Mercury Living Presence 432719-21957年錄音)

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V. Fox/管風琴,RCA 09026-61269-2/7737-2

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M. Murray/管風琴,Telarc CD 80051

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Power Biggs/管風琴,Sony Clasical SBK 47655/Odyssey MBK 38920

普拉頌指揮杜魯斯首都劇院管弦、Matthias Eisenberg/管風琴,EMI 7243 5 55584 2 8

G. Pretre指揮維也納交響、阿蘭/管風琴,Erato 2292-45696-2

B.  Rezucha指揮斯洛伐克愛樂、I. Sokol/管風琴,Vivace 3 E321

G. Simon指揮倫敦愛樂、J. O’Donnell/管風琴,Cala CACD 1016

M. Soustrot指揮Loire愛樂管弦,F-H. Houbart/管風琴,Fprlane UCD 16520

Hans Swarowsky指揮維也納國立歌劇管弦、Franz Eibner/管風琴,Forlane FRL 16587

Y. P. 托特里耶指揮Ulster管弦、G. Weir/管風琴,Chandos CHAN 8822

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G. Cook/管風琴,RCA Gold Seal 60320-2-RG1952年錄音)

V. Valek指揮布拉格廣播交響、J. Hora/管風琴,Supraphon 110971-2

Edo de Waart指揮舊金山交響、Jean Guillou/管風琴,Philips 412619-2

(歐頭/編輯整理)

 

 

附表二:「唱片藝術」三百名曲四屆排名

1983

第一位馬第農/法國國立管弦樂團(1975EMI

第二位卡拉揚/柏林愛樂管弦樂團(1981DG

第三位(並列)安塞美/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1962DECCA

第三位(並列)奧曼第/費城管弦樂團(1973RCA

1987

第一位杜特華/蒙特婁交響樂團(1982DECCA

第二位孟許/波士頓交響樂團(1959RCA

第三位馬第農/法國國立管弦樂團(1975EMI

1994

第一位杜特華/蒙特婁交響樂團(1982DECCA

第二位李汶/柏林愛樂管弦樂團(1986DG

第三位馬第農/法國國立管弦樂團(1975EMI

1999

第一位鄭明勳/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管弦樂團(1991DG

第二位普拉頌/杜魯斯首都劇場管弦樂團(1995EMI

第三位杜特華/蒙特婁交響樂團(1982DECCA

(藍昌松/編輯整理)

 

台長: 歐頭

持久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05:47:1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