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16 14:00:02| 人氣10,02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百聽不膩 緬懷大提琴才女杜普蕾

還記得我迷上海頓的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就是因為杜普蕾(Jacquelin du Pre)的錄音,以前也聽過其他演奏者的詮釋,但直到遇上這位才女,透過她的率真、直接的手法,才愛上這兩首作品,脫離「只有浪漫時期才有經典大提琴協奏曲」的錯誤印象。當然,之後聽過馬友友的海頓也相當精采,但意義總不如杜普蕾給我的「第一次」深遠。

大家都知道,杜普蕾演奏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堪稱高標範本,1959年她16歲時就是因為演出此曲而驚艷四座,獲得1960年開始為EMI錄音的機會。1965年20歲時,與指揮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合作灌錄這首艾爾加,無論是演奏力道厚度、情緒的動態廣度、或是音樂層次的豐富深遂度,幾乎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精采的演出就收錄在這套超低價三CDs「珍愛杜普蕾」(The Very Best of Jacquelin du Pre)的CD1裡頭。

聽慣了杜普蕾的錄音後,去任何人的現場都會有種「少了點味的不對勁」。我曾聽過國內某女大提琴家的現場,在管絃序奏之後,原本期待聽見雄渾、感情充分的大提琴主奏。

結果,卻聽到氣若油絲,完全壓不過管絃樂的旋律線,這時我才驚覺杜普蕾過人的厲害之處,以及自己中毒之深。這種由一位演奏者「壟斷、強佔」某個曲目的詮釋觀點的情況,就有點像是海飛茲之於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你看過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嗎?儘管電影劇情不一定與事實相符,但還是可以窺見杜普蕾敢愛敢恨的性格,以及她與丈夫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姊姊的關係。我們看到了一位音樂天才,在理想的音樂世界中能夠快意馳騁,但卻無奈在現實社會裡被迫遍體遴傷。

「天妒英才」、「天妒紅顏」用在她身上都很貼切,1960年出道,1964年如虎添翼地獲得史特拉底瓦里「大衛朵夫」,但1971年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無法繼續演奏!杜普蕾在樂壇僅短短十年,留下錄音不多卻張張經典,是一位令人扼腕、急速殞落的巨星。

本輯3CDs中,CD1除了艾爾加之外,另收錄1970年錄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由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CD2則收錄1967年錄的海頓「第一、二號協奏曲」、鮑凱利尼「大提琴協奏曲」,兩張CD分別呈現她深情絢爛、純真率性的兩個面向。

CD3則是她獨奏與室內樂的一面,從我的觀點認為是本版的最大的賣點。收錄她六十年代前半的經典獨奏錄音,包括:孟德爾頌「無言歌」、佛瑞「悲歌」、聖桑「天鵝」、布魯赫「晚禱」等等,以及協奏曲之後轉向室內樂的紀錄:貝多芬「大公三重奏」第一樂章、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等。合作樂手有Pinchas Zukerman、John Williams、Gerald Moore等人。

當然,當年EMI王牌錄音師之一的Christopher Parker,也是把杜普蕾美聲推向全球的幕後功臣之一。他把「大衛朵夫」甜美的音色,樂團與主奏的音量平衡感都錄得極佳,尤其艾爾加裡Kingsway Hall的堂音,格外漂亮!


CD圖說:杜普蕾精選集,可以說是大提琴演奏上難以超過的常青經典。(EMI 7243 5 86597 2 6,科藝百代)

台長: 歐頭

Christine
妳說得好有條理,可以容我引用來想念 du pre 嗎?

哪像我總是情緒性地愛 du pre,說不出什麼大道理。
2007-12-01 02:19:40
愛喝紅酒的美樂蒂
好多年了...Elgar那四小節總會讓我落淚\\\
2009-03-30 22:34: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