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08 05:41:07| 人氣4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灤陽消夏錄(節)。試講草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書生嬖一孌童,相愛如夫歸。童病將歿,淒戀萬狀,氣已絕,猶手把書生腕,擘之乃開。

後夢寐見之,燈月下見之,漸至白晝亦見之,相去恒七八尺。問之不語,呼之不前,即之則卻退。緣是惘惘成心疾,符饩劾治無驗。其父姑令借榻叢林,冀鬼不敢入佛地。至則見如故。

一老僧曰:“種種魔障,皆起於心。果此童耶?是心所招;非此童耶?是心所幻。但空爾心,一切俱滅矣。”

又一老僧曰:“師對下等人說上等法,渠無定力,心安得空?正如但說病證,不疏藥物耳。”

因語生曰:“邪念糾結,如草生根,當如物在孔中,出之以楔,楔滿孔則物自出。

爾當思惟。此童歿後,其身漸至僵冷,漸至洪脹,漸至臭穢,漸至腐潰,漸至屍蟲蠕動,漸至臟腑碎裂,血肉狼藉,作種種色。其面目漸至變貌,漸至變色,漸至變相如羅刹,則恐怖之念生矣。

再思惟此童如在,日長一日,漸至壯偉,無複媚態,漸至鬑鬑有須,漸至修髯如戟,漸至面蒼黧,漸至發斑白,漸至兩鬢如雪,漸至頭童齒豁,漸至傴僂勞嗽,涕淚\涎沫,穢不可近,則厭棄之念生矣。

再思惟此童先死,故我念彼。倘我先死,彼貌姣好,定有人誘,利餌勢脅,彼未必守貞如寡女。一旦引去,薦彼枕席,我在生時對我種種淫語,種種淫態,俱回向是人,恣其娛樂;從前種種昵愛,如浮雲散滅,都無餘滓,則憤恚之念生矣。

再思惟此童如在,或恃寵跋扈,使我不堪,偶相觸忤,反面詬誶;或我財不贍,不饜所求,頓生異心,形色索漠;或彼見富貴,棄我他往,與我相遇如陌路人,則怨恨之念生矣。

以是諸念起伏生滅於心中,則心無餘閑。心無餘閑,則一切愛根欲根無處容著,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

生如所教,數日或見或不見,又數日竟滅跡。病起往訪,則寺中無是二僧。或曰古佛現化,或曰十方常住,來往如雲,萍水偶逢,已飛錫他往云。


節錄自《閱微草堂‧灤陽消夏錄三》

=====================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節錄》補充講稿  易

  (本文講於哲學系大一國文課程,做為彼篇課文其後之補充。以文中不淨觀法為緣起,試究其文之所深寓。實為一人之淺見,不登大雅。亦則當感謝大一國文胡老師給予晚生上台演練之機會!另亦感激五位至友的不吝提點。)
  
  我想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站到台上和大家分享我對這篇文章的心得。基本上,閱\微草堂筆記寫的這篇故事他的內容,跟佛教的禪學思想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由於在這一方面我個人累積了不少的資料和書籍,所以對這故事格外的心領神受。也因此,我今天才有機會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現在我們先複習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大意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書生和一個男童發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以至於男童在死後還對書生依依不捨,反覆地出現在書生面前。為了解決這個靈異現象,他們試了很多很多的辦法,最後甚至躲到佛寺裡去住。於是,寺裡的兩位老僧教他解決辦法。1號老僧說:「一切都是你的心在做怪,把心放空就解決了啦!」2號老僧聽了,就忍不住插嘴說:「你白痴嗎?這位施主根本沒定力可言,沒定力的人怎麼辦的到那麼高段的禪修技術。應該換我的方法才對。」於是2號老僧就教書生想像男童屍體腐爛的樣子,和想像如果男童還活著,會背叛他們的愛情,敗光他的錢之類的……。最後書生就這麼去想,靈異現象就真的完全解決了。之後要謝謝兩個老僧時,也找不到人了!

  文章是以兩位老僧提出的禪觀方法為主要內涵。而佛教中所有的禪觀方法最終的目的導向,都是要達到生命的自我覺醒和領悟,擺\脫一切煩惱的束縛,然後進一步地掌握擁有幸福的主權,活出我們生命體的尊嚴和價值。所以這篇故事我們不應該只是探討它文學上或藝術上的意義,這會讓我們錯過其中更重要的內涵。我想入「寶山而空手歸」絕對不是身為哲學系的我們應該有的為學態度。這是我們應該再思索的地方。

  今天這故事裡的老僧,教我們把去逝的心愛伴侶觀想成喪屍那樣可怕、負心漢那樣可惡、敗家子那樣不堪,我們就點點頭乖乖聽話,覺得很合理嗎?今天愛情的深度難道就因為老僧隨便挑撥幾句話,就可以乖乖動搖嗎?今天胡老師說故事裡的2號老僧教書生的方法是白骨觀,難道你們就毫無疑問的相信嗎?如果我們念文章是這樣念的,那這兩張講義一點價值都沒有。這是我們在課後,自己所應該檢討的地方。否則坐在這裡,我個人會覺得很心虛。

  學哲學應該要有一定的自覺,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對手頭的講義做閱\讀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所深思,去發現第二層、甚至於第三層的意義。而要瞭解這些,就不得去弄懂故事裡所引用的概念。如果連白骨觀是什麼都不瞭解,那麼念起這篇文章能理解到的東西,也很有限了!

一、原老僧法門提要

  現在我們先來弄清楚兩位老僧教書生的內容。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1.老僧甲──依心體說空三昧(般若法、真諦、抽象…)

  1號老僧說:“種種魔障,皆起於心。但空爾心,一切俱滅矣。”這個部份看起來很好理解,老僧是站在心體的立場去宣說佛法中的空三昧。三昧,是翻譯詞,也有譯成三昧耶、奢摩他。講的大概都是同一個東西──“禪定”。佛教裡用到三昧的名詞有很多,依據一切皆空而入禪定的,我們叫空三昧。依據一切相都不可得而入禪定的,我們叫無相三昧。依據一切事物皆不可求而入定的,就叫無願三昧。這樣的名詞還有一大堆,我們舉不完。只要稍微有概念就可以了。

  1號老僧從心的本體去說明空,這個立場是來自華嚴經卷二十七的看法。外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與我們的心相應,心空則一切都空。問題在於我們怎麼體會這個「空」呢?

  「空」就是離開一切執著,包含對語言、對概念、對方法、對情緒、感覺的所有執著。這裡怎麼體會,老僧沒往下教,因為2號老僧不給他講下去了。
但是我們不是書生,不是2號老僧所說的下等人,所以我們應該繼續往下講。在禪觀的修行裡要體悟「空」,必須在禪定中不斷觀察一切現象、並且不斷進行正確的哲學性思維,然後最後頓悟一切皆空的事實。空其實很哲學的,最適合在我們哲學系討論。

  什麼是空,我手上沒有東西,這是空。我拿了一支粉筆,這就不空了。我們說我手裡抓著一支粉筆,事實上我的手也被粉筆抓住了。做不了其他的事情。這下怎麼辦?只好寫黑板。不空,就是不自由。

  為什麼老僧要叫書生把心放空,因為書生的心一直都抓著對男童的情感不放,所以這下也被男童給抓了。這怎麼辦?只好放空。可是剛剛我們說過,對空的體悟必需經過長時間、有次序性的正確思維。書生現在心中抓著男童,哪能去做什麼哲學思考勒?這就討論到定力的問題了。我們後面再講。

  西哲李老師在聊到「唯心」時,他隨便舉了一個例子說:今天佛教絕對唯心論的人,認為一切都是心所生出來的幻覺,因為我們心中執著這個幻覺,所以一切才變的那麼真實。所以老師繼續往下講,絕對唯心的人,最後可能覺得樓下的荷花池根本是心中所生的幻覺,其實是沒有的,於是他就故意往前走,最後噗通掉下去了!

  老師說的對不對呢?當然對。不過這不是佛教的唯心論有問題,而是走到荷花池的那個人腦筋有問題。今天一切都是因為心中有所執著而變的真實,那就已經變真實了。當然你也會真實的掉下去。空是已經離開一切概念的束縛,他會故意往那個方向走,那代表心就已經不空了,明明不空的人卻要騙自己一切皆空,這不是很好笑嗎?所以我們對佛教講的空,要有正確的理解。

  2.老僧乙──排容原理與不淨觀(方便法、俗諦、具體….)

  接下來我們來看2號老僧的說法。他說:“師對下等人說上等法,渠無定力,心安得空?正如但說病證,不疏藥物耳。”下等人和上等人是用定力的強弱分嗎?為什麼不是IQ或EQ?為什麼沒有「定力」就不能得空呢?「定力」是什麼東西?玩「阿給」玩得很專心,看「哆拉A夢」看得很入神,別人怎麼叫都聽不見,算不算「定力」?在這邊我們要先把概念釐清,才能明白2號老僧到底在講什麼。
舉個例來說,在推手的電影裡,主角因為有練太極拳的緣故,當一大群警察想拖走他的時候,沒有人能移動他半步,這時我們可以說:他「定」在那個地方。之後他真的被警察抓走了,關到監獄裡面去而不能離開牢籠的範圍。這時候我們就不能說他是「定」在牢籠裡了。

  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有定力」,同時也代表他的心力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運用。如果心被釘在所迷戀的事情上,那麼我們就不能說那是「定力」了。今天書生的心被釘在愛情上,而沒有自覺,所以老僧說他是下等人。因為被釘住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受用到上等的空三昧法門。只好另外找方法。而這個方法,我們不叫「白骨觀」,它應該叫「不淨觀」。

  平平是佛教的禪觀,為什麼空三昧不能用,而不淨觀可以發揮作用呢?其中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關鍵?我們的理解如果只是停在表面,就根本沒有辦法再深入。就算是中文系的學生,如果對佛教的禪觀原理沒有基本的概念,解讀的深度也會受到限制。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佛教的禪觀原理和白骨觀、不淨觀的內涵。

二、禪觀基本概念略述

1.定、慧二門/止、觀二門

  前面提過,佛教提出禪觀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得到徹底的自由。人生而不自由,畢達哥拉斯也說過肉體監獄之類的思想。為了這個爭取自我人生的主權,印度佛教發展了一門向內自我改革的生命技術,那就是「禪定」。而它的內涵主要分成兩個面向:一個是「定力」的提昇,一個是「智慧」的開發。「定」與「慧」的修習,是一切禪觀方法的核心目標。

  我們活著,一定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煩惱。像上學期我每次翹國文課,每次一定被點到,這就算是一種很大的煩惱。為了徹底解決掉心中的煩惱,我們必須將心寧靜下來,在不受情緒干擾的狀態下,用心去看清楚問題的關鍵所在,進一步地用理性去思惟,用智慧去想辦法解決它。這把心沉澱下來的能力,就是「定力」。把問題看清並做出最適當回應的能力,就叫做「智慧」。

  我們為了提升這兩種能力而學習禪法,方法上,就可以大概分成兩種:「止」和「觀」。「止」的目的是獲得將心歸零的定力。心如果不能歸零,念頭東跑西跑,在不自覺間就把心力通通浪費掉。有時候情緒來的時候,我們生氣、大笑或大哭、心力是完全沒有節制的在浪費,這些情緒發作之後,就難免會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疲倦,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根本沒辦法好好地運用理性去對問題做深入性的思考,更別說完美的解決煩惱了。所以提升定力的目的,就是讓心靈不在到處橫衝直撞,弄的傷痕累累,力氣耗盡。而將心歸零,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入定」。

  這樣的禪法不外乎三種類型:把心專注在一件事物上、心念一出現就像打地鼠一樣把它敲掉、跟體悟一切皆空沒什麼心念不心念的。這三種都可以讓心沉澱下來,漸漸安定,我們稱為「三止」。其中第三種最難,第二種打地鼠最累,第一種最簡單,最合初學者。

  把心定下來之後,我們進一步學習「觀」。佛經講到「觀」這個字,也不外乎幾種意思:觀察、思維、想像、洞見。比如說我們去觀察屍體不乾淨的種種現象,就叫不淨觀。我們去思惟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和變化,就叫因緣觀。我們去想像月亮的樣子,讓心沉靜下來,就叫月輪觀。我們去直接洞見宇宙萬物萬象一切本質,就叫現觀實相。學習「觀」可以增強洞察力並進一步發起智慧,最後消滅煩惱得到解脫。

  以上就是佛教禪觀的基本內涵。有了這些概念,我們現在以這些的基礎來往下切入正題──白骨觀和不淨觀。

  2.二甘露法門:不淨觀和數息法

  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那邊屬於熱帶地區,男孩和女孩都很早熟。所以男女欲望也比我們中土旺盛。對修行人來說,男女欲望也是一種很強的牽絆。所以佛陀為了讓修行的僧人們能真實擺\脫欲望的牽引,了解無常的真諦,就傳下了一種專門對付男女欲望的「不淨觀」法門。

  這個方法主要是要我們去想像自己最喜愛的異性,她的身體在死後一步一步腐化的種種現象,從膿血臃腫、屍肉膨脹、面目全非、進一步產生屍臭、一塊一塊爛掉,進一步膿血流得滿地都是,蚊蟲蒼蠅來舔食,十分骯髒惡心,進一步爛得不成人形,一隻一隻的蟲從屍肉裡鑽出來,越來越臭,進一步整個屍塊變成黑色和青色,然後被蟲咬掉,被狗啃掉,最後屍體筋段骨離,一塊一塊散布在地上,死無全屍。進一步爛到剩下一堆白骨。或者最後被燒掉,內臟一顆一顆冒煙爆掉,發出烤焦的臭味,超級噁心。

  我們做這些觀想的要求很嚴格,效果要很好的話,想像一定要逼真,要觀想到好像真的出現在眼前一樣,好像眼前就浮現了恐怖片中的喪屍,那些恐怖惡心的細節全部歷歷在目。如果想像效果不能逼真的,還會被叫去墳場墓地觀察屍體爛掉的過程,看清楚記明白,然後再重頭想過。

  而修行的人在禪定當中,以最喜愛的異性為想像對象,做了以上這九個階段的想像之後,體悟到人的美貌是如此的無常,生命是如此的無常,並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而這些肉體只是暫時還是美的,遲早會爛到嚇死人,所以修行人就不在執著對肉欲的貪戀。這大概就是不淨觀的原理。

  我們剛剛說的九個階段的想像,就稱為「不淨觀九想」。而所謂的白骨觀,本來是指不淨觀第八想的部份,就是屍體爛光光剩下骨頭的想像。後來也引申發展出把人想成只有骨頭的想像方式。當然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發展,不過我們要了解,白骨觀跟這篇文章比較沒直接關係。所以對象不要弄錯,我們所要講的東西是「不淨觀」。

  不淨觀這東西是靠觀想和思維,引發修行之人解脫的智慧。是一個很強效的法門。不過也有很強的負作用。據經典記載,當這個方法向外廣為流傳之後,由於觀想的效果要極為真實,內容卻過於恐怖,常常導致生性悲觀和精神薄弱的人心靈崩潰,造成當時很多人跑去自我了斷。

  所以後來佛陀改傳別的方法──數息觀。這個數息觀一直到現在還是所有禪觀號稱絕對安全、最不會有問題的方法。我們現在如果跑去報名學禪定,十分之七都是教你用數息觀入門。講白一點,就是數呼吸。不過要乖乖數呼吸、耐心的一直數下去也不簡單,普通人一開始不是坐不住就是數一數睡著。總之這是屬於我們剛剛說的止。而不淨觀是屬於觀,兩個方法都很被佛教重視,合稱二甘露法門。

  甘露就是吃了可以升等級的東西,甘露法就是說修習成功\了就能夠因此解脫成佛的方法。

  (待續)
  三、此文不如法之疑議

  我沒有罵白骨觀,也沒有罵不淨觀。從剛剛到現在,沒睡著的人都聽的很清楚,只是這篇文章引用不淨觀進來,這樣寫究竟好不好,這方法用的究竟恰不恰當,是我當初在探討和質疑的問題。這篇故事值得質疑的地方,我找到了兩個:

  1.傳授不淨觀所應考量的問題

  第一個,傳授不淨觀所應該考量的問題。

  不淨觀有什麼問題呢?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正如我們剛剛提的,不淨觀是一種具有危險性的禪觀方法,甚至於有些人沒練好還會走火入魔。可能會導致種種恐怖的幻象不斷產生難以遏止,也可能會導致過於悲觀的人心神崩潰,喪失活下去的動力。所以在傳授上,不但得看這個人的個性適不適合,在修行過程中,也應該有師父在旁指導,以免出事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將修行者的意識狀況做導正的動作。而這些一定要有的防護措施,在這篇文章都沒有。這就很糟糕了。

  第二個要考量的,是各地民情不同的問題。在印度,男女欲望旺盛,肉欲往往是多於精神愛情的。而在中國,則有情多於欲的相反狀況。中國人注重感情,就算抱著爛掉的屍體也可以哭的死去活來,看著一堆白骨也可以睹物思人。所以不淨觀的效果其實在中國是很打折扣的。這一點也是傳授時應該考量的問題。

  2.怖厭恚怨四念的如法與否、觀想內容的如法與否

  這篇文章第二個值得質疑的地方,就是2號老僧以毒攻毒的作法。這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說。首先,他叫書生去想像已經掛掉的男童,屍首爛掉的樣子,這樣可以升起恐怖之心。這有沒有問題呢?如果我們至死不渝的男友或女友死去,你是希望他回來找你,還是會因為他常常回來,就很火大,去想像他屍體爛掉的樣子?這樣問題其實還沒很明顯。接下來,老僧又叫他想像男童如果活著,書生如果掛掉,男童一定會背叛他,去找更帥的。如果兩個人都沒掛,他一定會把你的錢敗光光,然後和你分手。哇勒這就更怪了,男童死了就死了,幹嘛為了趕走人家、還隨便給人家添了一堆罪名?這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嗎?如果妳心愛的男友女友死了,妳會不會這麼想她,以收驅鬼之效?

  這個問題其實還好,更大的問題是:他叫書生想像這些:然後就可以升起恐怖的情緒、生氣的情緒、不爽的情緒和怨恨的情緒,有了這些情緒就可以把原本塞在心中的愛趕走。這樣一來問題就解決了。這怪不怪?你愛他是心裡有他,你恨他也是心裡有他,把情緒轉個方向扣住的還是他,為什麼鬼就會不見,這是什麼道理呢?

  再來,老僧叫他升起這些有的沒有的情緒,的確解決了書生執著貪愛的問題。But,貪愛的情緒沒了,可是恐怖、生氣、不爽、怨恨的情緒通通都來了。為了幹掉一個結果引來四個,這不是飲鴆止渴、挖肉補瘡嗎?阿老僧就這樣拍拍屁股走人,後續的這些問題誰來解決呢?

  四、釋疑──被忽略的環節

  書生是有心病沒錯,但是當2號老僧開出了藥方來治療這個病,病好了之後,如果把想像的那些東西當成真的,反而變成另外一種觀念上的偏執。如果真的老是要想,世界上沒有可以相信的愛情存在。如果明明病就好了,卻覺得「哇,這阿斯匹靈實在太棒了!我以後要照三餐吃。」這樣一來,原本用來治病的藥,現在反而變成殘留在我們生命中的毒藥。故事中的書生會不會有這個問題,如果有又應該怎麼解決?這是我們在讀這篇故事,所必需深思的。

  1.老僧甲的花瓶化與老僧乙的隱藏意

  為了解決這些質疑,我和比較資深的佛教朋友討論,也和中文系的朋友做過心得上的交流。最後我們發覺,這些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是可以獲得解決的。只不過必需調整我們整個閱讀的重心。

  這整篇文章當中,我們可以看到2號老僧的話佔掉了整個篇幅的一半以上。簡直是超愛搶鏡頭,集鎂光燈焦點於一身。注意聽,重點來了。在學術界的相關研究裡,也認為紀曉嵐之所以寫閱微草堂筆記,是為了批判和對抗宋明理學以來空談心性的學術風氣。所以在解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傾向把1號老僧視為心學的象徵,視為作者所打壓的對象。不過,我不這麼認為。

  正因為大家看到1號老僧被2號老僧罵,所有的鏡頭都被2號老僧搶光光,最後收到效果的也是2號老僧的方法。所以大家的掌聲最後都會送給2號老僧。我們理解整篇故事的時候,整個重心就會傾到2號老僧說的話上,而輕忽1號老僧的角色,把1號當做不重要的配角。甚至於連上學期國文期末考,考的題目也是考2號老僧的方法。這樣一來,就可能導致整個文意失去完整性,原本該被解決的問題一個一個浮現出來。

  在傳統佛法的諮詢紀錄裡,我們可以發現佛法是很慈悲的。當你面對一個問題感到無法解決而向佛法尋求幫助的時候,佛法會先告訴你能根本解決問題的心法,如果你無法體會,他才會往下講對治的方法,並且盡力去找到適合你的、你可以用的解決辦法。那就好像我們高中在念書的時候,老師都會先把課本的東西通通教完,然後在大考要來、我們念不完的時候,就把一拖拉庫的應考的技巧通通傳授給我們。這樣的比喻,我們應該要很清楚1號老僧和2號老僧的關係。他們是一個層遞性的方法組合。1號老僧的地位不應該輸給2號。

  所以當我們照著2號老僧的不淨觀做了之後,把問題得到症狀上的消除之後,我們必須回到1號老僧所說的空三昧。再把心中的罫礙通通丟乾淨。自然也就解決掉觀想所殘留下來的後遺症。

  我們必需明白,1號老僧和2號老僧的兩個方法其實是一組的。兩者根本是相扣的環節。如果只是單單照著2號老僧的方法去做,那麼整個修行的重心是有偏頗的。2號老僧的目的,在於讓書生看清一件人事物的存在,除了有美好的一面,也會有它醜惡的一面。包括肉體的不淨,和對於人對於愛情常有的心態上的善變。如果因為它美好,你升起貪愛,那麼你也應該因為它的醜惡,升起害怕、怒火和怨恨等等的情緒。

  書生整個心都是男童,它除了男童的事不可能想別的。所以他不可能去想空三昧是什麼東東。因此2號老僧的方法完全都是扣緊男童去講。當書生擺脫掉貪愛的執著,看清楚正負兩面是同時存在的時候,這些情緒最後都還是要回歸到1號老僧的空三昧去通通脫掉。

  2.病癒藥應捨,諸法還心空

  空,是沒有執著。是對一切情緒、概念、方法都不執著,不被這些所抓住、被這些所束縛。一隻粉筆,可以當粉筆用,也可以不當粉筆用。我們有粉筆是用來寫黑板的這個概念,但它有時候還是可以被老師當成手上的飛鏢。所以,一旦有所執著,我們的自由就很有限了。這是佛教一直再告訴我們的觀念。而佛教認為,就連「空」這個觀念也是不應該被執著的。何況剩下的一切方法。

  所以不淨觀修練到最後,當一切愛欲消失了,我們就必須把方法丟掉。否則就會產生另外的問題。這樣一來,問題永遠都解決不完。

  五、評析:

  我站在台上也夠久了,該睡的同學應該也都睡飽了。那現在我們就快速把這篇文章的內涵做幾個總結:

  1.淨穢一如與病藥雙破的思想

  首先是這篇文章在思想上,具有「淨穢一如」與「病藥雙破」的深度。病藥雙破我們剛剛在前面已經講過了,那什麼是「淨穢一如」呢?

  上學期期末考考了這篇文章2號老僧的方法,要我們舉例說明。其實我今天所以會站在這邊,就是因為我當時不知道該舉什麼例好。之後我問了幾個同學的答案,他們都傾向舉出「轉個念頭會更好」的生活實例。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些例子裡,我們都是用好的念頭、想法或情緒去取代原本不好的念頭、想法或情緒。而這篇文章偏偏是用不好的、負面的情緒去擠掉原本的貪愛和執著。我意識到這個差別,所以當初我直接寫我不屑用這個方法。

  但其實這篇文章是打破好和不好這兩種對立分別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病藥雙破。不管是用好的念頭、或不好的念頭去代,最後還是要把這些念頭再一次破斥掉、通通丟掉。

  如果故事中他不是寫以不好去代,而順著我們的想法去以好的念頭去代,那麼就失去的淨穢一如這個特點。而病藥雙破的思想也不會被我們發現。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好的念頭,都不會覺得那也應該丟掉。而其實,好或不好,都不應該執著。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和佛教的朋友在討論的時候,我們一致認為這篇文章是非常好的禪觀修持例子。

  文章最後,男童的鬼魂是漸漸淡掉,到完全消失。如果書生的心中只是用情緒去擠掉情緒,那麼當他那樣想的時候,鬼消失。當他不想的時候,鬼還是會出現。為什麼?因為心不是真正的空,心中的矛盾還在,陰影還在,問題就會還在。

  鬼是完全消失,這象徵書生的心不再是停留在下等人以情緒對抗情緒的作法而已,而是真的不再執著,受用了1號老僧的空三昧。他跑去謝二僧,而不是謝一僧,因為兩個老僧說的話對他來說都十分受用,都用到了。而要謝謝他們的時候,發現連老僧也消失了。這很明白的彰顯了「病藥雙破」的思想。

  這是篇五星級的文章。

  2.不淨觀兩種考量在本文的處理

  第二點我們來看到不淨觀的兩種考量。這也是唯一可議的地方。因為不淨觀有危險性和地域性的兩種考量。關於地域性,因為中國人是重視情感的民族,原本的不淨觀在中國使用的確會大打折扣。為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2號老僧在方法上已經做了調整。它把只是觀想死屍的不淨觀,後面又加了三段。用這三段來徹底挑撥掉書生對男童的整個情感。這個問題就沒有了。

  至於另外一個問題,他的確沒有處理。不過原因很簡單,書生沒有定力,所以他觀想的影像根本不可能像真的一樣浮現在眼前。所以也不會有危險性或心靈傷害的問題。這也算是一種機緣,讓他剛好就完全適用這個方法。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2號老僧獨到的判斷力。和作者細膩的心思。

  3.孌童的寓意

  最後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孌童的意義。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作者不寫正常的男女戀情,而要寫了一個同性戀的故事?同性戀的問題在現在還好一點,在古代歧視的狀況更是嚴重。其實那只是單純性向的差異,但是卻因為同性戀為少數族群,所以就受到大多數人的打壓。這篇文章寫同性戀,不寫異性戀。因為整個故事是一個破斥愛情的方法論。大多數人對於愛情的嚮往和執著,根本不會去想到要破斥它。大概是佛教人士思想比較特別,看到靈異現象就判斷是書生貪愛未盡的緣故。一般人大概怎麼聯想也聯想不到一塊吧!

  既然這篇鬼故事是破斥愛情,走的跟大眾想看的什麼「倩女幽魂」、人鬼相戀阿、「跨越時空愛上你」阿方向完全相反。為了讓廣大的讀者群不會跑掉,作者就故意寫同性戀。因為他抓住了我們的心態:因為這是同性戀,所以不可取。所以破斥的理所當然。

  既然如此,在我今天的報告最後,也在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們是不是也要檢討自己有所的偏執心態呢?這樣的雙重標準真的是合理的嗎?我覺得這絕對也是有自覺的讀者在看完故事後應該思索的問題。

台長: 易非雲
人氣(4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半家之言 |
此分類下一篇:《毒鑰》觀後草記
此分類上一篇:《夢的解析》讀後心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