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文藝復興」 LP故事講不完
《黑膠文藝復興運動》無疑是台灣黑膠潮流下興起的產物,活動邀請了十一位黑膠達人,以不同主題分配,提供家中寶貴收藏近四百片。其中更有不少頗具趣味的歷史收藏,像是一位私人藏家提供的《秦孝儀先生歌詞專輯》就是一例。
對許多收藏家來說,買二手黑膠像是在挖寶。過去的廣播公司都播放唱片,進入CD時代後,許多唱片被電台淘汰而流入民間。像《秦孝儀先生歌詞專輯》這張黑膠,是曾任國民黨副秘書長、故宮院長等職的秦孝儀寫的歌詞,收錄了作曲家黃友棣、林聲翕所寫的歌曲,像是慶祝國父建黨八十周年的《海嶽中興頌》及《大忠大勇》愛國歌曲。唱片由指揮廖年賦編曲、中廣合唱團、樂團演出。
十一位黑膠達人 展出四百片
來自美國的徐睿楷(Eric Scheihagen)來台十多年,喜歡研究台灣音樂,是展覽邀請的達人之一。他的收藏主題是台灣流行歌手所發行的第一張唱片,提供的展品包括了文章的《三百六十五里路》、當年還叫林萬芳的萬芳以及颱風合唱團(主唱為周華健)的首張專輯。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跳舞時代》音樂總監李坤城,也是台灣流行唱片收藏群中教父級的人物。他提供的黑膠收藏主題是台灣戒嚴時期的「禁忌」。他從家裡數千張唱片中拿出多張有趣的唱片,像是高凌風《姑娘的酒渦》被視為靡靡之音禁播。還有一張《盲女心聲》被認為太過悲情險些被禁,唱片設計者於是在封面人物的衣服上加入「中國強」三字,終能販售。
突破舊東西的復古刻板印象
另一位達人林碩彥則專門收集古典黑膠。他展出卅六張不同版本的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音樂人馬世芳帶來的是盜版的黑膠唱片,他提供的搖滾團體平克佛洛依德的專輯《三稜鏡》,正版唱片上原是一個正三角形,盜版則成了倒三角形。
不同於其他收藏者以二手唱片為主,唱片封面設計師,也是這次《黑膠文藝復興運動》活動視覺統籌的蕭青陽,提供的唱片都是全新,也都是目前當紅歌手的發行。像是今年葛萊美獎最大贏家女歌手艾美懷絲、Radiohead、Snoop Dogg等團體的專輯。現在有不少新專輯同時發行黑膠版,突破黑膠是舊東西、復古的刻版印象。
(林采韻/台北報導)
黑膠痴人蕭青陽 兩度提名葛萊美
設計唱片封面,也能走上星光大道!二○○五年蕭青陽以《漂浮的手風琴》封面,入圍美國葛萊美獎,二○○八年以《我身騎白馬》再度入圍,是台灣唯一獲葛萊美提名的設計家。四十二歲的蕭青陽說,他高中開始著迷於黑膠唱片,深受唱片封面的吸引,便立志走上這條路。他還為即將開始的「黑膠文藝復興運動」擔任視覺統籌,玩得很開心。
蕭青陽小時候父親在新店經營傳統糕餅店。「幫家裡照顧店面時,沒事我就拿張包麵包的紙、一支原子筆,開始畫八仙渡海。小學五年級,我還會拿蠟筆臨摹印象派大師的作品。」 看卡通片《咪咪流浪記》,他會拿錄音機把聲音錄起來。下次收看時,把上一次錄的音同步放送,成為《咪咪》「二重唱」。他奇怪的行徑還不止於此:「我常常把卡帶剪成好幾斷,然後亂接亂聽。」
蕭青陽考入復興美工後,開始接觸英國電子新浪潮音樂,也開始狂購黑膠。在他看來,每張黑膠封面都是極佳的平面設計。「至今我認為最經典的封面設計,就是一九六六年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為地下絲絨樂團設計的那根黃香蕉。」退伍後,他開設個人設計工作室。一開始創業維艱,一年只有一張唱片設計案進門,第一張作品是高勝美專輯。他說,那時只能望著國外藝術性極高的封面興嘆。「台灣的主流唱片封面,如同一張張的寫真集。之後友善的狗、魔岩等獨立廠牌相繼成立,我才逐漸有發揮空間。 」
「直到二○○五年以《飄浮手風琴》入選葛萊美獎的那刻,我終於敢大聲的說,我是位唱片設計家。」
蕭青陽透露,為音樂家王雁盟專輯《飄浮手風琴》設計的封面,原先設定的背景是椰子樹,因為想表現手風琴手在熱帶沙灘彈琴的悠閒。但取材椰子樹得出國去找,經費有限,只好轉到台東太麻里找檳榔樹。
「國外因為沒有檳榔,葛萊美獎上許多外國人看到,還以為我設計的是一顆大麻,樂手因為抽得太舒服,因此飄浮起來。」第一次參加葛萊美獎之後,蕭青陽就趕緊在美國註冊了一個唱片廠牌,希望每年都能自行發表作品,在主流的美國市場被看到。他說:「總有一天我要抱回葛萊美獎。」《黑膠文藝復興運動》二月廿九日至三月九日在誠品敦南店舉行。
(林采韻/台北報導)
此一時也彼一時 重出江湖成寶
廿五年前CD崛起之時,大家把一箱箱的黑膠唱片丟到垃圾堆中。現在,這些垃圾居然成為唱片迷尋寶的對象。這幾年台灣收藏黑膠的風潮,雖然仍限於小眾,卻有擴張的趨勢,在台北能買到黑膠的唱片行已達卅二家。
在台北想要購買黑膠,有幾家代表性的唱片行可供入門者選擇。「Joy Audio」以全新黑膠為主;「駱克唱片」、「38度C」以二手古典、爵士唱片為主;「小宋唱片」提供各式音樂二手選擇;「有種唱片」以電音為主;「蒙德你」可找到許多二手台壓片;「金革音響」標榜服務,軟硬體兼賣。
中南部比較有規模的唱片行,台南有「惟因唱片」、新竹為「島嶼唱片」、台中以「人人唱片」為主。
近年來黑膠重出江湖造成風行,其實與數位音樂的流行,近乎同時發酵。有趣的是,兩者對於聲音美學的認知完全相反。數位音樂強調可以快速在網路流通,音質大幅被犧牲。相較之下,黑膠以類比訊號錄製的唱片,保持某種聲音的真實感與差異性,而且調整黑膠唱盤、唱針等機械裝置的過程中,充滿各種趣味,對於發燒友存在著強烈吸引力。
另外,黑膠唱片從封面至內頁設計,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可以說是工業設計的精緻產品,買唱片的感受,如同收藏一幅設計作品。近來網路便利性提高,台灣不少黑膠樂迷透過網路從國外取得獲源,也讓這股流行速度加快。現在市場上的黑膠來源,主要分為:二手、復刻版和新發行三類。
雖然黑膠乍聽之下趣味十足,不過,台灣由於氣候潮溼,唱片很容易發霉,對於國內唱片迷來說,洗唱片永遠是逃不過的考驗。
(林采韻/特稿)
[資料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