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白的底色,三張處理手法不同的照片,拼湊出完整的臉孔。
看著【楊培安III】的專輯封面,我兀自想著:「極簡的設計之中,是不是想要傳遞些什麼?!」
後製的效果(橘色的「楊」)──代表市場。
模糊的黑白(紅色的「培」)──代表記憶。
清楚的彩色(紫色的「安」)──代表真我。
這是我聽過整張專輯之後的解讀,歌曲與封面似乎有著那麼一點點微妙的連結。
將《假裝》放在專輯的第一首,是很冒險的做法,對於某些喜歡培安的歌聲卻不習慣聽搖滾的人而言,有可能會被〝嚇到〞,畢竟就前兩張專輯的調性而言,這是首味道比較重的作品。不過,個人倒是非常欣賞這首歌,高音部分感覺並不是刻意設計的飆高橋段,聽得到培安嗓音隨著旋律的充分釋放,對比幾首舊作,聲音集中度仍在,卻不需為了遷就歌曲情緒而壓抑聲線,刺耳感降低,整體力道提升,和編曲強勁的節奏與大量扭曲的電吉他音色相呼應,大大增加了歌曲的聆聽度,佐以低調點綴的Rap,盡顯Nu-Metal的精采風貌。
《沒有白活》,可惜了陳樂融老師精采的文字。單聽旋律的鋪陳方式,90年代編曲樣貌所呈現出的「陳舊感」,大概就能猜出是自陳國華之手,雖然在最後一段的副歌部分變了點花樣,反其道而行,將慣有〝升音飆高〞模式改為〝降音重複〞,但,並未為這首歌加到什麼分,反而讓聽覺期待的高峰憑空消失了。已經到了第三張專輯,陳國華應該是最了解培安聲音的製作人,應該能抓住培安最穩定最迷人的音域區塊,但顯然,市場考量似乎還是大過於所謂量身訂做,作曲者所陷入的高音迷思,使得演唱者的聲音聽起來很徬徨,這首歌,除了高音,我聽不到其他........
曲目的三首《你一直都在》的前奏,讓人有聽到《謝謝讓我愛上你》的溫暖,簡單的襯樂,幾乎預示了這會是首歌者抒發心情的小品,培安沉緩的唱著十數年前無法抹滅的回憶,煌奇接續說著一路跌撞摸索的過程,而後兩人再分別以篤定的心情唱出感謝,有懷念、有自省、有期許,培安的文字直接而純粹,煌奇的旋律清新而平實,從創作到演唱,字字句句都發自內心,毫不矯情。不需繁複的編曲支撐,就能直接唱進人心,這種力量往往是最強大的。
很喜歡《Dusky Angel》,我愛帶點金屬風格的搖滾震撼。在還沒看到歌詞下方的文案時,我並不清楚這就是培安的調調,正如他所言:「這是個很大膽的嘗試....」,初次聽到這首歌是在一家便利商店裡(那時還沒時間去買專輯),只能用〝過癮〞二字來形容當時的聽覺反應,本來要選購商品的手頓時停了下來,身體不自覺的開始隨著樂音打拍子,好有感染力的一首歌!這好像還是第一次,聽培安的歌聽得如此「通體舒暢」,雖然主歌唱得過於收斂了些,但整體表現依然出色。很高興培安能唱出真我,也很感謝唱片公司願意給他更多空間。
聽到《妳離去》,我直接聯想到Ringo老師為戴愛玲所寫的《可惜你不在》,縱使曲調毫無相似之處,但歌詞「男女有別」的情境,卻讓我不經意的將兩首歌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一男一女的兩個分割畫面,一方悔恨、一方絕決,一方想挽回、一方不願回頭,愛情的酸楚,兩位歌者在各自的作品中,詮釋得絲絲入扣。
延伸自舞台劇的歌曲《只要再看你一眼》,情緒正好相對於《妳離去》,唱的是種美好的情緒。即使將這首歌從舞台劇之中獨立出來,當作一般的專輯歌曲去聆聽,演唱者之間的對話性依然強烈,有別於詠情誦愛的甜膩,此作品以從一見鍾情的意向為起頭,延展出情人們眼裡的神韻,唱得不是愛有多濃、情有多深,而是未來相知、相惜、相許、相依、相守的肯定。雖說歌名往往是歌曲的關鍵,但個人感覺此曲從「也許別人會嘲笑」「你管別人怎麼看」之後才是真正精采之處。
類似《我相信》的曲風,聽一次是驚艷,聽多了會疲乏,對《我的驕傲》不予置評。
培安在《等待》這首歌的文案中寫著:
〝我想表達的,不是全然的哀傷,有的是更多的自省和渴望〞。
自省後改進........渴望著平凡........
培安的自我要求向來很高,自省之後的改進,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培安渴望安定平凡的生活,在成為發片歌手後,一切更難以實現。
你的歌聲不屬於Blue,你的個性卻離不開Blue。
其實,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差別只在於有人能夠自由進出,有人卻很難走出去。
但願有一天,你能領會「隨遇而安」的真意。
因為沒欣賞過【我要成名】這齣舞台劇,所以並不清楚《流淚的河》在劇中的環境背景。單純將此曲當作古老民謠與現代創作的結合來聆聽,我偏愛歌曲起始那段民謠的吟唱,好似夜裡在空曠、荒涼的草原中,聽著彼方山頭上的男子傾訴著無窮盡的思念,草原上的女子想著:「這是誰的思念,好深邃、好動人。」這兩人可相識?!不,並不相識,但彼方的淚,卻也讓此方盈眶。而後接續的快節奏,是男子與自我的對話,不僅僅唱著孤獨,也嘆著佯裝堅強的自己。新舊旋律藉著歌詞巧妙的結合,聽來並不突兀,只是....新創作的部分,旋律有那麼一點點蘇芮《酒矸倘賣嘸》的味道,編曲又落入了上張專輯中《小小羊兒要回家》的窠臼,有些可惜。
在還沒購入專輯時,就聽朋友說裡頭收錄了一首台語歌,當時以為會是《天地無聲》那一類磅礡大器的歌曲,沒想到卻是首芳香甘醇的小品,《酸風柳樹》的曲式很容易讓人想起江蕙所演唱的《家後》,同樣樸實的編曲鋪陳,同樣清淡的演唱方式,也同樣蘊含著濃濃的情意,不同的是,各自離散的惆悵和相守到老的景況。培安完完整整的演繹岀歌曲裡甜、苦、酸、澀,沒有傳統台語歌曲慣有的哭腔,一樣能讓情感入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第二段副歌的編曲過重了些,多多少少影響了歌曲情緒的連貫性。
選擇重唱張雨生的《大海》,對於歌迷而言並不意外,但對於一般閱聽大眾來說,似乎就很難不被拿來和原唱比較了。嗯....我算前者還是後者呢?!應該是....各半吧!記得培安剛發第一張專輯時,很多人都說他的音色像極了雨生,但一張一張專輯聽下來,其實不難發現兩者的不同,差別....或許就在年齡和歷練的不同吧!即使演唱同一首歌,兩人所堆砌岀的內容卻不一樣,雨生唱的是種直衝而上的情感,而培安卻是混合交雜著想念、反思、壓抑與釋放,幾乎是兩種全然不同的感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海,卻不一定都是藍色,聽培安唱這首歌,我心中的海正隨著那段四階升音迎接旭日東昇。
每每聽楊培安的專輯,絶對不願錯過的就是閱讀他親自撰寫的文案,那是了解這位歌者最直接的途徑,而這張【楊培安III】,他的文字更進一步的帶領聽者進入每一首歌的世界,華語流行歌壇中,有多少歌者有這麼細膩的心思,願意花那麼多時間與音樂對話、與聽者交流?!有關雨生的記憶,逐漸釋放的真我,逼人就範的市場,清清楚楚在這張專輯中並存著,但,自我要求向來很高的楊培安仍不滿意........
楊培安將自己對音樂的期許和成長放進了【楊培安III】,你,聽見了嗎?!
***************************************************************************
【後記】
聽完【楊培安III】,感受到一股嘗試突破的力量與某種無法擺脫的掙扎。
幾首在專輯中初次出現的歌路,是我覺得最好聽的一部分。
而所謂專輯間曲風的延續性,反而像是歌手進化的絆腳石。
發片歌手的演唱生命,和專輯製作人脫不了關係,如果可以,真的很希望楊培安的下一張專輯能換個新的製作人來操刀,唱岀真正屬於他的味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