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01 12:59:18| 人氣5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感嘆再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曾幾何時,台灣的華語流行專輯,只剩幾張照片和十首歌........

別說我懷舊,8、90年代的華語唱片,每一張專輯,往往都有一個主題,歌手的形象隨著企劃主題塑造,即使詞曲創作的組合繞來繞去就是那幾個人,但怎麼聽,都是與歌手極為合拍的作品。吸引人的,除了專輯主打歌,就是內頁文案,也是一張專輯中,最先和消費者接觸的部分。

我很喜歡看專輯內頁的文字,優美感性的詞句,就像一把打開大門的鑰匙,帶領你穿過花園,走入玄關,聆聽一張專輯,好比隨著樂音進入一個異想世界,跟著文字、跟著樂音、跟著歌聲,體驗一次又一次的奇幻之旅,作客其中的感覺,很舒服,很愜意,任憑想像的空間,很自由,很暢快。

早年卡帶時期,10首歌,是為了轉速正常,還有A、B面的時間長度考量,現在的CD專輯,收10首歌卻幾乎變成了定律,多一首歌彷彿都會讓唱片公司少掉一塊肉;收歌,先找知名創作人來個票房保證,再找找歐、美、日、韓有沒有便宜又好用的旋律,填個詞,完成湊數,幾個月後,專輯誕生,再透過媒體疲勞轟炸,告訴你「她是〝可愛教主〞」、「他是超猛〝新聲帶〞」或者「他們的新專輯跨國製作」........聽一次,不信;聽十次,信了。

聽覺沒得選擇,久了,心的感動也麻木了。

早期的專輯很輕易就讓人用心去體會,現在的專輯卻演變成一種集體深度催眠。除去歌手造型、酷炫MV....等等的視覺堆疊,單憑本質就能吸引人還有多少?!在一個閱聽人的立場,我希望能聽到更多好聲音、好音樂,看到更多好文案、好專輯,而不是一個接一個型塑而成的偶像,一首又一首聽了就忘了的泡泡歌曲。

每種形態的歌手都有其市場需求,偶像歌手或許要求不了什麼,若是創作歌手,閱聽人能不能要求在幾張照片和十首歌之外再加些文字,以便了解歌曲創作的想法和歷程?!不然,打著好音樂的旗號,卻不知道好在哪裡,又有什麼意義呢?!

音樂的代表性,能不能由歌手自己來說?!
近日在電視上看到某三人樂團不斷宣揚著新專輯的國際性,有一番自詡為〝亞洲驕傲〞的言論,有沒有到那個程度....不予置評,但遠渡重洋到美國,為專輯中的一首歌,找了LeAnn Rimes重新配唱十年前自己的歌《How do I live》,不愧是國際唱片公司,果然大手筆啊!LeAnn Rimes的歌喉不是蓋的,只是,兩方的歌聲一經結合,卻直接顯現岀三人團體主唱聲腔的薄弱;聽著歌,我頻頻搖頭,實在不明白,在尚未具備足夠能力的狀態下,不先調整自己的體質,卻忙著藉助外力來拉抬,這樣玩音樂,真看不出來到底是對得起自己,還是對得起消費者........

資深影劇記者王祖壽先生,不時的在樂評文章中提及「五胡亂華」,國際五大唱片公司進駐亞洲市場,打亂了華語樂壇長久以來所建立的秩序。每年金曲獎前,部分〝專業人士〞總會感嘆台灣的音樂創作力不見了,應該要如何如何....等等的冗長論述;唱片公司感嘆網路下載猖獗,正版專輯難賣....這些戲碼一年一年的反覆上演,實在讓人好奇,唱片市場不就是這些人建立的嗎?!怎麼連時代的脈動都抓不到?!

媒體渲染報導音樂人的感嘆,那麼,閱聽人的感嘆又有誰來理會?!

台長: Gina
人氣(5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為什麼要聽周華健演唱會?
此分類上一篇:歌聲之外─楊培安,從Pub到發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