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19 22:25:07| 人氣9,8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常師父法語__福智之聲(第125-180期)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期次

師父法語__福智之聲

125

·人是地球上最了不起的生物,為什麼唯有人最了不起?因為唯有人具有思惟、梵行、勇健三種力量。

125

·人們基於「離苦得樂」的本能欲求,並且加上教育的引導,為求高遠的成就,便會節制只知眼前的種種短視行為,生起向上、向善的動機。

126

如果不想浪費自己的無限人生,如果不願意一再因為無明造業,而對苦樂無法自主,就應該認真深入地學習佛陀所走的這條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成佛之路。

126

當我們「為利益眾生而成佛」的目標建立以後,將來走下去自然而然就有強大的力量產生。

127

只要你有真正的努力,加持的力量一定來,但是如果只是等在這裡,加持的力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

127

不是動機好就好,還要加上行動,所以必須兩個條件--第一要祈求三寶,第二實際配合的行動。主副二者都做,無有不成功的。

128

如果我們懂得善巧,不管任何一件事,雖然有壞的那一面,同樣地可以找到好的那一面。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找壞的那面,而不看好的那面呢?

128

·佛法的延續,靠的不僅是經典、文字的記載,也要倚靠實際修證經驗的傳遞。

129

究竟成佛的捷徑在於下腳的第一步,是否往大乘圓滿佛果的方向走去,生活中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是實踐的內涵。

129

學佛單單發心還不夠,還要廣行六度,盡力的積聚資糧,並增長淨化內心,到最後證得空性,圓成無上菩提。

130

學了廣論以後,感覺到真正找到了自己要學的、該走的路。所謂該學該走,是指先從理論上獲得正確的了解,進一步還須依法「實踐」,這才是真正學習菩提道次第。

130

雖然走成佛之路會很苦,可是這個苦的時間有限,苦的內涵也有限;但是如果你怕苦而停在這裡,結果,苦的時間無限,苦的內涵也無比大。

131

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憑所學的一點似是而非的知見,就去盲修瞎練,全是自討苦吃。當我們真正弄清楚目標,正式走上去的時候,當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如果克服了這些困難,這後面就正確了,我們可以把這些境界看成失敗,也可以看成成功必要的因。

132

我們作慈心事業是在因地上提昇,不是求表相上面的成功。照著正確的慈心理念慢慢去推展的話,不但為自己積下一份最好的善淨資糧,也為周圍相關的人培植了一片善淨的園地。

132

佛出世是站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上,如同惡劣的環境是我們最好的增長滋養,最髒的東西,是最肥沃的有機土。

133

「敬業」就是在做事中投注心力,盡心盡力自利利他的提升心靈;「樂群」就是看到這麼多人都在努力增上,願意把人與人間的習慣性磨擦逐漸降低。

133

世間種種都是因緣聚會,而每一個因緣都是你、我、他所共同構成的。大家所依賴的外在世界也是息息相關的。

134

皈依不是嘴巴上的念皈依,而是可以在腦筋當中去觀,怎麼觀呢?不是把佛像觀起來,而是靜下心來,觀想釋迦世尊坐在前面,你正在祈求祂;或很認真地去思惟釋迦世尊的功德,光這樣做就有很不可思議的效果。

136

廣論告訴我們真正對治煩惱,不在下士、中士、而是在上士。如果對境時,動不動就說:「不要生煩惱」,這不是在學廣論。要斷掉煩惱,要先發菩提心饒益有情,砍掉煩惱的根本──我,最後才斷煩惱。

137

懺悔對我們非常重要,一定要透過內心檢查,打從心裡面去懺悔,這樣懺悔才有力。否則只是說:「我懺悔呀!」嘴巴上講一下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認真的從內心去追尋、觀察,懺悔的力量就比較強。

139

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可能經歷過以前所謂的瘟疫,那是極端可怕的。我十幾歲的時候,在二次大戰期間,福建、浙江很多地方,霍亂蔓延,非常多人喪生。我親眼見一家十口人,有八個死亡。總之,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切無非是業力所感。身為佛弟子,非常幸運,了解世間的方法是不可少,但最主要的正對治是業、正信三寶,因此,佛的出世,便成為無比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大劫難、大關口時,我們再說「三寶是唯一的救護處」,這「唯一」就有絕對的意義。

141

我們通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為了解理論就是知道內涵。若不去實踐是很虛浮的,而且往後走上岔路的機會非常大。真正去實踐時,雖然走得慢,但基礎會紮得非常穩。

142

我們往往不能主動代別人著想,總是陷在「我」的立場,以至於會執持己見。 我們在法人事業中,應該常常檢點自己,透過皈依、祈求、懺悔,認知的力量會大大的提升。然後我們可以抑止惡的,提升善的,最後好好回向,必能步步提升。

143

有了動機,正做的時候,第一要有正確的方法,第二要照著正確的方法全部精神貫注去做,能夠這樣,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會積聚資糧。所以事情本身沒有好壞,動機好,做出來是善業,動機壞,做出來就是惡業。

144

造業有四個要件事、意樂、加行、究竟,其中以意樂最重要,可是意樂的生起一定不離開境界。所以我們應該在面對事相或境界時,從內心來認知、提升改善,而不是離開了事相談意樂,那是很荒唐的。

146

人都有一個本能追求快樂、遠離痛苦,之所以得不到快樂,是由於我們對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要離苦得樂,由「業」決定,業的真正重心在行,行的真正指導原則在知見。如果不以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去做,一定隨順著無明,所以要刻意去對治。佛法告訴我們真正的對治是「無我慧」。

148

現在我們雖然還未發起菩提心,但是如果常有代人著想的心,自私的心態也就慢慢會改變了。發心代人著想以後,做事情遇到問題,要問自己:「為什麼老是只想配自己胃口呢?我不是要代人著想嗎?他今天有所需要來找我,我能不能幫助他?」想清楚了,心就轉了。

149

平常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難溝通的原因是什麼?第一是覆器,因為我是我,要接受別人的意見很難。第二是污器,裡面是雜染的,而雜染根本原因是為自己。第三是漏器,記性不好或是不認真聽。

150

精進不單單是很真去做而已,不但要有動機,還要策勵自己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才叫「精進」。一切善樂的根本是精進,一切惡法的根本是懈怠。

151

如果我們一對境,碰到煩惱就想逃避,不想去做,以為這樣就不煩惱了,這個就是「痴心」「怠慢」。如果你有一點功德,將來會是人道中痴痴呆呆的人;如果沒有功德,很多畜生就是這樣來的。煩惱一定是心對境時所生起的,對治煩惱就是從境下手。

152

做事情會起煩惱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不斷檢查動機是否純正、方法是否正確,而且當你內心當中真正肯為別人著想的話,煩惱會大大減低。

153

做事情不要太執著自己的想法,在方法上面也不要執著「依我才可以」,如果能這樣的話,內心格局就能從深廣兩方面更拓展了。

155

所謂造業,真正要觀察的是這個業的影響力量,因為一切善樂的根本是對業的正確認知,很多人不觀察業,而去觀察煩惱,這是錯的。

158

如果無知而曉得自己無知,這個無知還可以救。如果無知而不知道自己無知,還自以為是,這就很難救。如果繼續無知下去,就會造成等流習氣,這是自害;如果進一步告訴旁人、影響旁人,這是害人。

160

我們觀察內心的時候,一旦偏重在煩惱上,從個人去看,怎麼努力,也對治不了煩惱,於是,心就沉下去了;若能從整體去看,當我們看到整體的功德的時候,心就提起來了。

161

只要肯努力去做善行,分分秒秒都是在累積功德。剛開始做的時候,一定常常出錯,可是千萬不要心急。佛告訴我們,做這件事是放長線釣大魚,這條線是以阿僧祇劫來計算的,不是一年一月計的。

162

沒有受戒之前的善行叫做善,受了戒的善行叫做戒善,同樣做一件事情,善與戒善二者功德相差非常大。善,去做有功德,沒做雖沒功德,但也沒有害處;戒善,則是去做有絕大的功德,可是不做的話,卻有絕大的害處。

163

儒家講「仁」,人字旁兩橫,表示人生在世間,不是一個人,是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的。現在社會最大的毛病,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實際上真正為自己好,還必須要顧及別人,肯代人著想,把別人看成我自己一樣,這正是儒家「忠」的精神──忠是把心放在中間,也就是佛法裡「自他換」的心。

164

儒家的正因和佛法暗暗吻合,因為它看內心,不在表面上的五欲之樂,故孔老夫子曾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孟子更說:「如彼其卑也。」正確的因果關係如看不清楚,只求眼前的果,將來是個大損害。

165

一切由「業」決定,造業的主因是「惑」,起惑造業而招感苦果。果報現起時,內心所起的觀念、想法是與前世因地當時同樣的意樂,稱為「等流」──即是以前造業的習慣。要改變怎麼辦?那就不應造惡,應該造善。

166

一切由「業」決定,造業的主因是「惑」,起惑造業而招感苦果。果報現起時,內心所起的觀念、想法是與前世因地當時同樣的意樂,稱為「等流」,就是以前造業的習慣。如果要改變苦果怎麼辦?那就不應隨順習性繼續造惡,應該造善。

167

「誠於中,形於外」,真正的至誠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絕對圓滿。我們現在剛學,做不到,就以很恭敬的態度,發自內心虔誠地去做,而不是浮浮泛泛做給別人看,那只是「詭譎」,實際上,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因果。

168

學佛的人,常說「隨緣」,如果經常思惟、觀察,知道它的深厚意義,遇到困難時,可以把天大的事化解於無形。中國祖師有句名言「隨緣消舊業,莫再結新殃」,碰到不好的事,會使你透不過氣來,或者暴跳如雷。但當你想到這是「往業」而今償還,不就欣然接受了嗎!乃至於反省自己以前居然做這麼惡的事,傷害了別人,如果業報沒顯現,我還不知道,這樣不但不再埋怨,反而覺得慚愧。慚愧是修行過程中,對自己內心上最佳的守護。

169

《詩經》:「靡不有始,鮮克有終。」一般人做事情,很少能始終如一,從開始起而有恆毅地把事情完成。如何才能有始有終呢?蕅益大師曾說:「欲慎其終,全在謀始。」結果要好,開始就要有深細的準備。我們得到這個人身,豈不應該深細、謹慎地規劃?

170

做事最重要是誠與敬,這是敬事。中庸說:「誠於中,形於外。」真正的至誠,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絕對圓滿。我們現在剛學,做不到,就以很恭敬的態度,發自內心虔誠地去做,而不是浮浮泛泛做給別人看,那只是「詭譎」。實際上,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因果。

171

以前造業的習慣,要改變怎麼辦?不應造惡,應該造善。要轉化過來,要曉得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隨順自己原來的習慣,有什麼害處。教我們這些道理的是師長,照著他的方法去做,是正知見,根據正知見所造的種種行為,是善凈之業,如此才能感得好的果報。

172

儒家、佛法都說並不是我們要把事情做得多好,而是心要調好,這才是根本重要的。心如果不能與智慧、正知見相應,再好都是魔業。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儒家也是一樣,主要的重心都是在「居仁由義」上面,內心一定是安住於仁,而行為一定「由義」──合乎行誼。

173

我們學佛法,通常都會遇到某些程度的困難,此時並不是立刻就想辦法去解決困難,而是應深細地先去觀察──有沒有退路?實際上認真觀察後會了解,退下來不但避免不了困難,而且無窮無盡的困難會跟著來。現在的小苦都無法解決,將來的大苦就擋得住嗎?這麼一觀察,會發現沒什麼退路,反而是努力向前才能克服困難。

174

真正的皈依,不要在文字上轉,要在內涵上面去想。現在心裡是什麼狀態?是憍態?隨順自己的習氣,毫不在乎?還是戰兢惕厲,一心求皈依?心心念念緣著法,照著去做,才能改變我們的習氣,這完全是實踐的問題。「人不離法,法不離人。」所以做任何事情應恭敬啟白三寶。

175

皈依善知識是皈依佛的隨順,親近善知識就是皈依佛的因,皈依法呢?應該聽聞思惟,聽聞要有傳承,思惟要能息煩惱,然後把這個法來淨化自己,努力去做,這就是皈依法的隨順,以孝悌之道照著師長的話去做,豈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176

真正的學問,是學了就要問,要按照善知識的指示去思惟、去做,不停在自己的點上,不斷地切磋琢磨而增長。也就是當老師提出問題,弟子馬上可以思惟、反覆推敲,如此才能漸次深入老師教導的內涵。真正想要在心性上認識,這是絕對需要去做的功課。

177

現在做事,內心中要有基本的意趣──我是為求無上菩提而做,做事只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方便。這樣就不會因眼前小小的困難而煩惱、退卻,心中自然有股莊重的力量。透過眼前的事,能學就拼命學,不能學就拼命集資,這樣才學得好、學得堅固。

178

人與人之間怎麼產生和諧,須從實踐交往中改善,從而漸次昇華。其中最麻煩的就是「互相溝通」,這是做人的大學問。不但要仔細地思惟觀察,還要去實踐,從每個人自己出發,格物致知、誠意心正,從內心深處的個人立身行持,推而至於天下國家。

179

在學而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學習中如何「增上」,也就是要把所學的在生活中實踐。在被折磨得非常困苦時,回過頭來看內心的煩惱相,那時不再看到外面事相上帶給自己的麻煩,而是透過這些事讓我看見自己內心的煩惱,進一步想辦法淨化煩惱。

180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君子的特徵,不要求人家知道,如果想要求人家知道,就是「巧言令色」。我是做給自己看的,不是要做給人家看的。

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n08-s58ty/article?mid=341&prev=352&next=212&l=f&fid=27

台長: 感恩
人氣(9,84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日常師父 |
此分類下一篇:日常師父法語__福智之聲(第181-189期)
此分類上一篇:日常師父法語_福智之聲(第83~124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