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豪﹕香港好 香港人好? ——澳門的啟示
(明報) 05月 11日 星期五 05:10AM
【明報專訊】作者為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在董建華 管治香港的年代,澳門 曾是一個回歸的典範。經濟欣欣向榮,社會安定,更加令董建華羨慕的是,和香港完全相反,社會沒有強烈的民主化和普選 訴求,心甘情願做一個百分百的經濟城市。
但澳門的神話,已隨覑五一遊行中警方的槍聲而幻滅。究竟澳門神話的幻滅,帶給香港人什麼啟示?值得深思的是澳門採用的經濟發展思維,認為一個地方的「經濟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亦必然得到改善」的道理,亦即是我們的「香港好,香港人好」的假設。
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早在古代,我們已明白一個地方的整體財富即使增加,但若分配不平均,絕不代表每個人的生活都得以改善,甚至可以變得更差。就是這種分配的不平均,最容易引發社會動盪,最令孔子擔心。
英文也有「trickle-down economics」(滴流經濟)一詞,經常被歐美提倡整體經濟增長的政客採用,所說的就正正是「香港好,香港人的生活必定得到改善」的道理,認為只要整體經濟的資源多了,就好像河流的水源多了一樣,自自然然會流入所有支流,使經濟的成長,惠及社會每一階層和每個人。可惜,事實證明trickle-down economics是個一廂情願的假設,在香港和不少歐美國 家,整體經濟增長帶來的並非整體生活質素的改善,只是令一小撮人變得更富有,更多超級富豪的湧現。
美國Duke University經濟學者Helen Ladd(註)曾指出,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分成以人為主(people-oriented)和以地為主(place-oriented)兩大類。目前香港和澳門的發展的模式均是以地為主,它最大的壞處是可以損害本土居民的利益,甚至把他們趕離自己出生的原居地,顛沛流離。
以澳門為例,只集中發展旅遊和博彩,不難想像,不被這些行業吸納的人,同時面對整體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物價急升,最後感覺到再難在澳門生活下去,澳門淪為一個只服務有錢人的地方,在認錢不認人的情下,已不再是L們的家鄉。因此,對很多地方的原居民來說,一個以地為主模式下的經濟發展反而是一個噩夢。
澳門神話的幻滅給香港的啟示,是反省「香港好,香港人自然好」的道理,以及在一個不民主的政制下,政府為何有動機去徹底改善你和我的生活呢?在政治權力分配不平均的情下,又如可以使經濟分配較平均?
註:Ladd, Helen. (1994) "Spatially Targe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o They Really Work?" Cityscape Vol. 1, 1: 193-21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