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說:有壓力的工作才算是工作
郭台銘
背景
鴻海集團總裁,民國39年10月8日生,中國海專畢業
人生
我的人生規劃大概分3個階段來看:
25歲到45歲是一個階段,為錢做事;
45歲到65歲是另一個階段,為理想做事;
65歲退休以後,我希望能為興趣做事。
為錢做事,容易累;
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
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我退伍後創業,25歲到45歲這前20年,是為了賺錢、生存。
人家說我是「台灣科技首富」,我說其實是我沒有做財稅規劃,讓人家計算出來有多少錢,應該是台灣「首笨」。
但是,有了錢,才可以實現理想、追求興趣。
工作
我覺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我自己的嗜好,頂多打一場球、游個泳,來放鬆自己就夠了。
我認為所有『工作』要有三個壓力:時間、品質與成本。
有壓力,才稱得上是工作,不然就是玩耍。
既然工作難逃壓力,就要有一套方法來管理流程,也就是紀律。
製造業要紀律,我認為研發更要紀律。
我常說,在我的字典裡沒有『管理』兩字,只有責任。
你答應的事本來就要做出來,這種責任心就是研發最重要的紀律。
很多朋友對我說,台灣比我有錢的人不少,但是像我這麼有錢還這麼努力工作的人,就不多。
譬如不景氣,我們難道沒有衰退的藉口?
但是我沒有去培養個人的興趣,我們一分一秒都要努力。
怎麼可以衰退?除非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
工作是我的興趣,做生意就是全身投入,而且不為物欲。
生活
個人生活上,我真的沒有興趣花錢,這是生活習慣,不是裝出來的。
很多人有錢,喜歡去收集名貴的東西欣賞,或是去太空探險。
我對這種比較「自我」的興趣,不會去做。
我就是故意不要讓自己在物質享受上站在頂尖,而是告訴自己要經過努力,才可以再上一層。
這就是我的哲學,人應該要給自己『訂定目標』,把工作做到最滿意的地步,同時告訴自己將來還有機會達到頂尖,給自己一個追逐的空間。
優點
我沒什麼優點,唯一的優點就是「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的原因,來自於我自認為是個負責任的人,該做到的就要努力達成。
人笨,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有責任、有智慧的心。
現在聰明人太多了,肯負責、有智慧的人太少。
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價值就是--『有用』。
大家都聽說郭老闆很兇而不敢靠近,現在如果有哪個年輕人敢寫信來要求幫郭老闆提皮包,這種年輕人才具上進的胸襟。
順境的人生誰都會走,只是速度快慢;
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愈年輕愈好!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認 真 活 在 當 下
人生進入黑夜時,你是否看到更遠、更多的星星?
有一個年輕人,
在路上與他在求學時期的老師巧遇,
老師關心地殷殷詢問年輕人的近況。
年輕人經昔日的恩師這麼一問,彷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將自己從離開學校,進入目前工作的公司之後,所有遭遇的不順利情形,一五一十地對老師盡情傾訴。
老師耐心地聽著年輕人的抱怨,
好不容易等到年輕人告一段落,
老師才點點頭,說:
「看來,你的狀況似乎不是十分理想;不過,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過要改變這種現況,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呢?」
年輕人急忙回答:
「我當然想要過得更好呀!老師,有什麼訣竅嗎?」
老師神秘地笑了笑:
「的確有訣竅,你明天晚上若是有空,到這個地址來找我!」
說著,老師遞了張名片給年輕人。
第二天晚上,年輕人來到老師的住處,那是在市郊的一處簡陋平房。
老師看到年輕人,高興地在屋外擺了兩張涼椅,要年輕人坐下來陪他聊天、看星星。
老師言不及義地和年輕人聊了半晌,年輕人毛燥了起來,急著要老師告訴他,如何方能使自己過得更好。
老師微笑指著天上的星星:
「你可以數得清,天上有多少星星嗎?」
年輕人抓了抓頭:
「當然數不清了,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老師望著年輕人,語重心長地道:
「孩子,
在白天,我們所能看到最遠的東西,是太陽;
但在夜裡,我們卻可見到超過太陽億萬倍距離外的星體,
而且不只一個,數量是多到數不清的。」
年輕人若有所悟地,時而抬頭看看星星、時而低頭沉思,想著教授所說的話。
老師繼續道:
「我知道你的處境不順利!
但若是年輕時便一帆風順,終其一生,你也只不過看到一個太陽;
重點是,當你的人生進入黑夜時,你是否看到更遠、更多的星星?」
年輕人的思緒彷彿進入宇宙的最深邃之處;
感覺自己猶如站在埃佛勒斯峰頂,
一片大好的未來美景,正在他的眼前展開來。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真活在當下。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哭累了,他就會去睡覺,我才可以出來賺錢!
罕見天使-楊玉欣在接受于美人電視節目訪問時,說了一個讓在場主持人及觀眾頻頻拭淚的故事。
楊玉欣罹患的是「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這種病從腳趾、腿部進而全身肌肉萎縮,終至癱瘓、器官衰竭而亡。她在花樣年華的十九歲發病,姐姐和弟弟也在同時間發病。當醫師在他們一家人毫無心理準備下,對他們宣告「這個病好不了」的噩耗時,她看到無助的父母和號啕大哭的姐姐。
因為行動不便,無法上下公車,小黃(計程車)便成了楊玉欣選擇的最佳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她都搭乘小黃。
有一天,她招了一部計程車,如往常般,屁股先坐進去,再用無力的雙手去搬動無力的雙腿,一條,兩條的搬進計程車中,關上車門,計程車司機問了一句:
「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楊玉欣明白了,這位計程車司機,一定對這樣的疾病有所了解,她回了一句:
「先天的。」
計程車司機開了車,過了一段時間,這麼說著:
「我太太也是先天性一顆腎臟萎縮,住院住了很久,最近恐怕不行了。我有一個兒子,也遺傳了太太的疾病,他還是個智障,我在出門前,才剛剛狠狠的打了他,因為他智障,不能讓他出去,打了他,他哭累了,就會去睡覺,這樣我才能出門賺錢……。」
楊玉欣聽了,問司機:
「你等一下要去醫院看太太吧!」司機回答說:
「帶她出來走走,反正我開計程車,到那裡都方便。」
楊玉欣拿出了身上大大小小的鈔票,塞在車子的夾縫中,告訴司機:
「帶太太去吃頓大餐,我請客!」
說完,楊玉欣因為到達目的地,開了車門,再用無力的雙手搬動雙力的雙腳下車,卻不見司機有任何反應,她回頭看看司機,只見一位五十多歲的男人,雙手緊緊握住方向盤,顫抖的將頭埋在其中哭泣……。
楊玉欣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情景,聽了這個故事,你是否和我一樣,久久不能自己,感慨國內對身心障礙者的照顧之貧乏,心中忍不住又想起:
「狠狠打了他,他哭累了,就會睡覺,這樣我才能出門賺錢……。」
她很納悶,為何人們習慣只記得不美的事,美麗的事物反倒忘記了,而她總是要盡力遺忘不好的事。
楊玉欣說,當面臨別人對她造成的負面情緒時,她會以「誤解」來為他人說項,何況她行動不便,心裡不爽不能馬上走人,還得仰賴他人扶一把,所以選擇「遺忘」來因應所有負面情緒。
「這是一種修煉,讓自己學會對他人的尊重、溫柔、寬大與瞭解。」
楊玉欣說:
「如果我們多注意美麗的事物,怎還會在意那些負面的情緒呢?」
所以,只要心中閃過一絲一毫的壞念頭,她就會立刻發揮「遺忘」的本事。
「生存理論」。
其中,她最津津樂道的是「衝向火焰」理論。
她說,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團熊熊烈火,可能是困境或重擔。每逢遇到這樣景況時,她就會衝過去,絕不坐以待斃。她說,所有的痛苦,不只要面對,更要超越;衝過去代表夢想實現;衝不過,又何妨?生命的意義在「衝」的過程,她強調,這個「衝」是一個動詞。
許多朋友關心楊玉欣,也有朋友告訴她:
「別這麼辛苦,妳去考個殘障特考就好了。」
但,楊玉欣不要這樣輕忽生命,她說:
「現在不做,未來更不能做。」
朋友形容楊玉欣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者」,但她毋寧更喜歡自己給自己的封號「樂觀的偏執狂者」。
她說:
「如果不這麼過日子,請你告訴我更好的方式!」
若要說楊玉欣是「上帝的使者」,派來人世間做鹽做光,也不為過,因為她讓這個世界更有人情味,更亮麗!
來源:網路精選文章--->電子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