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假期,我們馬不停蹄,才從宜蘭的明池山莊回來,又奔向花蓮、台東。
早上五點準時出發,天空有些許雨絲,背包裏有壺咖啡,那是給司機喝的,司機就是小馬哥。因為一查地圖,原來我們要去的知本在台東的較南端,沿途還有不少景點可以遊玩,所以司機大哥是會比較辛苦一點。疏不知,坐在副架駛位子的豬豬也很辛苦,生怕一個小小的瞌睡會讓自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愣是比司機大哥的眼睛睜得還大。因為人家本來眼睛就比他大嘛。
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其高山及峽谷最負盛名,尤其是中部橫貫公路太魯閣至天祥一帶的立霧溪谷,兩岸全是大理石岩層,可見開發之維艱!民國四十五年七月起開闢之東西橫貫公路,歷經三年十個月,一斧一鑿,流血流汗,於民國四十九年五月完工通車。大致沿合歡越嶺古道而建,現僅餘巴達岡起至荖西溪止之十六公里舊道。其主線車段起自太魯閣,溯立霧溪而上,經長春祠、溪畔、靳珩橋至天祥,再沿大沙溪左岸至文山迂迴山腰,經西寶、洛韶、新白楊、慈恩、碧綠、關原、大禹嶺 至東勢,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對外主要道路。
燕子口是太魯閣的主要景點之一,這裏山勢險峻,燕子口指中橫公路距靳珩公園約500公尺的大理尺峽谷峭壁上,無數小岩洞的奇景。由峭壁缺口處可見對面石灰質岩壁上,有許多受流水侵蝕後所留下的凹洞,燕子就築窩其上,燕語呢喃,形成「百燕鳴谷」的奇景。
立霧流到這裡,由於溪水侵蝕劇烈峽谷形成陡直壁立的「U」字形峽谷。開鑿中橫公路的時候,特別順著地形鑿了幾個曲折的隧道,小馬哥趁路上沒車,停車在隧道口邊讓我拍下這張隧道的照片,遊客到此,可以把車停在前面的休息站再下車步行回來,俯瞰千岩絕壁下的溪水。可惜看不到燕子了,車聲、人跡早把他們嚇走了,獨留下岩壁上的洞內奇觀,徒增遺憾,惟感歎人類的能力,能在這岩石中間開鑿出公路。
布洛灣距太魯閣約9公里,位於中橫公路180公里處,溪畔隧道旁有一寬大叉路蜿蜒上行2公里即可抵達。昔為泰雅族部落所在的布洛灣係泰雅語音譯,意指『回音』。
海拔370公尺的布洛灣年均溫21.5度。南依塔山,北臨立霧溪,是一處雙層的高位河階,生態資源豐富,其間分布著熱帶季風雨林的植物,如茄苳、大香葉樹、大葉楠、雀榕、山棕等。綠意盎然的山林,蘊育許多動物,小如蝴蝶、昆蟲,大如松鼠、飛鼠、台灣獼猴,此外還有大冠鷲、烏頭翁、綠繡眼等近二十種常見鳥類,極適合從事自然觀察活動。
我們只到達布洛灣的村口,那座雕塑便是原住民的雕像,山頂雲霧彌漫,確實景致怡人。
立霧溪的溪流在這裏並不大,溪灘寬闊,可見曾經溪水的洶湧,才劈立出溪邊的大理石山面,如今人們在溪邊的山中開闢出一條公路,供遊客前來觀賞美景。
公路在高山的比襯中顯得如此渺小,自然永遠都比來得偉大,但人類卻能在偉大的自然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全部。
長春祠位於青山綠水中,一道飛瀑在長春祠前分流入溪,加上古典的祠堂建築,一幅山水庭園的國畫便活生生的呈現眼前。長春祠是供奉中橫興建時,殉職於合流段的一四一位員工,原祠曾因地震遭山石毀損,目前的新祠則採山洞型的建築。祠後有一道三八○階的石梯蜿蜒向上,俗稱「天梯」,走到盡頭便可抵達觀音洞,內有觀音石佛及橫貫公路施工全圖。
在長春橋前的休息站遇到許多大陸遊客,聽口音是東北人,原本一個人站在團欄前欣賞靜靜的溪水山壁,卻突然被遊覽車中蜂擁而至的遊客嚇了一跳,每個人急切地在美景前留影,小馬哥說一看就知道是大陸遊客了,因為臺灣人拍照一定會禮讓,不會搶鏡頭,可是大陸人不會。雖說是同胞,不過有些方面的素質確實還有待提高。
不過大概是大陸人多,所以大家習慣了和眾人合影吧。像我以前在上海的外灘,一樣是以人為背景,這就是上海的外灘呀。今天是大陸的五一長假的第一天,估計大陸的所有景點都一樣是人滿為患,所以建議父母只到附近走走看看,不要遠行,等平日有空,再去蘇州、杭州逛逛,避開人潮。
順著右側這條山道我們駛出長春祠,溪澗就在我們腳下,兩岸山石鱗立,綠樹叢生,空氣清新。
回頭再看一眼長春祠,先輩的艱辛好似黑白電影,歷歷在目,我們活在當下的人們除了感恩,便是要保護先輩們留下的財産,愛護公物,不要造成污染,不要亂丟垃圾,讓每一個經臨此地的人,都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
在泰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一群臺灣的大學生正在這標誌性的大理石石柱前合影留念,他們拍照的方式很有趣,所有的同學數“一、二、三”,然後一齊高舉雙手向上跳躍,攝影師按下快門,捕捉青春的瞬間。不過他們一共拍了三次,因為這瞬間還真是難以捕捉。
等他們拍完,我也幫小馬哥留了個影,他正得意於此次花東之旅有個如此好的開端。
我身後便是管理處,掩藏在這片青山之中,好似花園般。休息完畢,我們順著東西橫貫公路繼續向花蓮前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