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這張照片,雖然我微駝的背、凌亂的衣裳與頭髮,都不是完美,可是,老公在他的相本裡面寫的註腳,讓我心動,有種傳承的感覺。
http://www.flickr.com/photos/hjsh/1349816038/
幾天裡面,大家對於學齡孩子的問題,有著熱烈的回答,我也想了好多。那天帶著孩子去上琴課,孩子自動跟老師爆料:「再不好好練習我就完蛋了,媽媽說,如果這一次不彈好,學費繳到下一次,就掰掰了。」老師已經聽我抱怨了兩個禮拜,大概也知道狀況不佳,於是我們在課後有一段簡單的對談。
「孩子練琴,盡量不要唸他,要用鼓勵的。如果他哪天叫個一次就去練了,媽媽要給他一點鼓勵,小獎品也好、喜愛的東西也好,盡量讓他們有成就感。」
(這我懂啊,以前我也有用啊,久了似乎效果不彰。而且最近彈不好,要我說謊稱讚她,真的有困難.........)
「到了瓶頸,孩子都會撒賴,可是要他放棄,說什麼都不肯,這情況是每個孩子都是這樣。所以請媽媽不要動不動就威脅她說不練了,等多幾次以後,孩子聽習慣就更不當一回事了。」
(老師不明白,這次我不是威脅,而是玩真的。^^”)
「以後媽媽可以每天叫她練個三次,叫不動就不再管了,讓她自己來跟老師交代。我們一邊扮黑臉、一邊扮白臉,黑臉給老師來當,這樣比較有效。」
(這倒是個好建議,我想要美白。)
「媽媽妳不知道,妳女兒在學生中已經算是很乖的,程度在中上,很棒的了!有些不認真的孩子真的差很遠,妳不要太責怪她。」
(這.....聽起來真舒服,可是又怕老師只是客套話,畢竟少一個學生划不來嘛。)
老師溫柔的勸說,我也好好的放自己一馬。跟女兒說,這周要練滿六天,不然真的把學費省了,她還蠻當一回事的。
我記得有一個作家,說他拿獎學金出國唸名校的時候,原本以為自己很是厲害,在國內能靠獎學金出國的,都是頂尖。不過在一次非正式聚會時,他的外國同學們,各各師出名門,露一手高段才藝,令他眼界大開,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也深刻的感覺到,頂尖的學生對於學業以外的興趣,也是不遺餘力的學習。
當初我看了「媽媽是最初的導師」、「老師的12樣見面禮」,也曾經有過一個念頭,這兩位作者的經濟能力都很好,所以才能讓孩子得以有機會,去這麼好的學校、受這種很棒的教育方式。那沒有這種能力與資源的人,該如何?
後來浮現的感受,更深入了一點。這書中三位出身良好家庭的孩子,其實還沒有進好學校,本身就已經有很好的家庭、基因、環境,基本的榮譽感、責任心都在家教中潛移默化,也因此他們在這種自由風氣的學校中,更能夠如魚得水。可以大膽假設,即使他們在普通的學校中,有著家庭的支持,一樣不會壞到哪裡去。(這個很像教養的迷思傳達的觀念。)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例子,能唸名校的孩子,本身的家庭就有一定的水準,所以栽培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畫家的孩子特別會畫,管樂工匠教出管樂四重奏,什麼樣的家庭多出何種孩子,也許不盡然卻很典型。
我們總是在討論,學歷不重要、不要迷信成績。但是我們總是鼓勵孩子多唸書,能讀多少就讀多少。重點並不是學歷,而是學習。以前跟我父母常常在學習的制度裡面激辯,到最後爸媽總是說,well,唸不好我們不會怪你,可是能多唸當然更好,因為讀書求學,是成長最快的道路。如果你選了一條比較遠、比較崎嶇的路子,就要付出更多,不過只要願意努力,一樣能到達終點。
而我,何嘗不是處於一個階級,有能力給孩子較多選擇,卻仍然不能左右她們到底要選哪一條道路、或者長或者短?
「莫忘初衷」。
當初星光幫第一屆,風雨不斷,批評的、退賽的、失去自信的,到了最後幾關,大家都找不到方向感的時候,老師們、粉絲們口上掛的總是這句。這兩天,我也一直在想,孩子留在身邊的初衷是什麼?孩子上學的初衷是什麼?孩子習才藝的初衷是什麼?到底,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存不存在?
現在我孩子的人生課表裡面,學校是表定的、才藝是我定的。也因此,我得明白自己的初衷是什麼?除了德智群之外,我想讓孩子擁有體與美,所以我的孩子只有兩項課外課,一是運動、一是藝術。我自己喜歡的,也想讓她們有機會能嘗試,而且付出努力得到收穫。雖說懂的欣賞也是種品味,但不如沉浸其中所得到的收穫更深刻。看王建民打球是興奮的,但是自己親自去組團打一場,則暢快無法言明!看名家表演是享受的,若自己也能餘興一段,則身心更受調劑。
這算是我的「初衷」:在我可以的範圍內,讓孩子能接觸不同的學習方案,而且能堅持越久越好。
只是「初衷」有但書,學習不見得總是快樂,有時能看到堅持的成果,有時不能。這就是為什麼全職媽做的辛苦,卻仍然希望自己帶孩子吧,因為我覺得有家庭可以放鬆,比較不容易學習倦怠。既然如此,我就不能當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也許鋼琴老師說的對,只要確定目標不變,需要改變的是方法,是看待的態度,是小小的調整,是多一點溝通與鼓勵。這兩天,我開始調整作息,不喜歡寫功課是吧?那我們先出門打球,晚飯前再寫,飢餓三十,看能不能效率提高三十。至於練琴,老師都開口了,黑臉就給別人當,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