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25 22:48:16| 人氣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林志玲還會繼續紅下去嗎? 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和過往台灣人熟悉的美女比起來,林志玲當時有幾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媒介形象:

一、她有相對較特殊的高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旅外的經歷)、雙學位(「西洋美術史」和「經濟學」,結合「藝術」和「知識」兩個最「in」、最對立的概念),打破社會概念裡「美女和知識天生有距離」的慣性理解。

二、她有相對較高的身高:在台灣熟悉的美女經驗裡,一七○公分似乎是個關卡,超過此一尺度的美女通常較不靈活(身體的、才智的),一七五公分、伸展台上動靜自如的林志玲,是個顯著的突破者。由身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高大卻靈活的身體,通常意味著這個人物更有心靈自我控制的強度。

三、她有異常柔軟的個人儀態:面對鎂光燈,林志玲有著少見的「縮小自我」的謙遜姿態。這種相對低調、內省般的特質,輝映著前述兩項的強勢天賦,組合成一種公眾人物罕見、極其特殊的優雅和從容。她不會急著召開記者會反駁,不挑釁、不對銃、不製造新的修辭;這種「去語言化」的互動策略,既與叫囂的成人世界、喧鬧的青少年社會脫勾,也同時勾勒一種新鮮的明星價值。

在帥哥美女的崛起過程裡,單純的「帥」與「美」都絕非關鍵因素,它們都像金字塔底層的基座一樣,是必要條件,但也就像那些大石塊般,僅只能幫助你在沙漠邊緣看見一些遠方的起伏而已。每個時代裡的新帥哥美女,必須提出新的魅力要素,這樣才有能耐去瓦解上一世代帥哥美女的舊美學,登上社會視野的上方觀眾席。

林志玲的美麗當然不用多言,但美麗的女人比比皆是,林志玲真正出眾的是她的「知識經歷」、「身體」和「風格」,是這三點,讓她在台灣藍綠相爭的亂世裡,讓受苦於政治爭鬥的人們,在相互咒罵的報紙版面與電視頻道裡,發現了一塊清新呼吸的空間。很快地,媒體人、商人、政治人就嗅到了這塊空間龐大的經濟產值,各種資源爭相投入(由扮演日本觀光大使、代言國際品牌浪琴表到主持金馬獎),促成了她無人可及的磁吸力。

「林志玲族」淘汰「四十歲世代」

第三個角度是「社會」。三月總統大選的亂局,提供了林志玲成名的時空條件,但這只是社會情緒的短期需求而已,林志玲能一直紅到現在,紅的版圖由影劇版擴張到社會版和要聞版,紅的廣度由台灣到中國與香港,說明我們社會中有一群集體,不僅只(藉由媒體)消費林志玲身上短期的清爽和無爭而已,而且還進到了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認同」(identity)生產和再生產過程裡。

準確一點說:我們清楚感受到社會裡有一大群人成了「林志玲迷(fan)」、「林志玲選民(voter)」和「林志玲族(tribe)」。

「群迷」(fandom)是感性的,無視明星的負面新聞而矢志追隨,是構成明星魅力的基礎(譬如裴勇俊迷)。「選民」接受明星的感性召喚後,會持續地與明星的價值觀進行對話,具備較大的廣度和持久力,但一旦明星的某些「生命政治」主張(「環保」、「弱勢同情」、「動物權」……)受到選民質疑,他們也會集體掉頭而去(例如酒後駕車的藝人永遠只有「迷」,而沒有「選民」)。

然而,「群迷」和「選民」的經濟產值都是相對微弱的,由「族群」概念所描繪的社會風格部落認同,才真正是明星經濟學裡的「殺手應用」(killer application),道理很簡單,因為經濟產值的主要產出者、明星動能的維繫者,並不是明星,而是風格部落裡的你、我、他。看看九○年代初的「瑪丹娜族」、二十一世紀初日本的「濱崎步族」、今日蘋果電腦的「iPod族」,這些部落族裔在每天的生活裡「裝扮」自己、「消費」部落文化商品、「推廣」部落首領的概念,並且以「時代新哨音」的福音者自居,號召更多的人加盟,當新明星淘汰了老明星,新興部落族裔則是在意識型態或文化的主導權上,驅走老舊的當權派。

台長: 爆甘 台客
人氣(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