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攝生三願』要深入瞭解很重要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稱為「攝生三願」,這三個願都是彌陀救度眾生的願,可是只有第十八願才是根本願,十九願、二十願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譬如第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以聖道門的修持來講,這八個字幾乎可以涵蓋整個聖道門,一個能夠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人,一定是一個上根利智而且是精進不懈的人,所以一般都以為三願當中,第十九願的功德最為超勝。接下來,第二十願說「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也有「植諸德本」。第十八願看起來只有「乃至十念」而已,也沒有談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也沒有植諸德本,既然這樣,為什麼十九願、二十願不是四十八願的根本願,反而是第十八願呢?初看文字會有這種錯誤的理解,可是深入研究的話,就會了解,第十八願才是根本願。
以攝機來講,第十八願攝機最廣,不論是上根利智或是中根、下根都涵攝其中;就方法來講,最為容易,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功德來講,《無量壽經》在「成就文」以及「流通文」非常明白、清楚的證明第十八願功德最高,如果將第十八願之文與《無量壽經》的成就文、流通文比對一下,就會非常清楚。
「成就文」和第十八願,在文字上是兩兩相對的,在內涵上、意義上也是一樣的,尤其是「流通文」所顯現的:「流通文」說「乃至一念」的念佛,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對於「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第十九願),或者「植諸德本」(第二十願),並沒有說是大利,也沒有說是無上功德,只有說「乃至十念」(第十八願)的念佛,才是大利無上功德。
深一層來說,第十八願是「機(眾生)法(彌陀)一體」的,同時這一句名號是「名體一如」,而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也是「依正一如」,因此,稱念彌陀名號,就是接觸彌陀的本體,如是因如是果,當然就會進入彌陀的淨土。
那第十九願呢?第十九願的內容是以自己的力量來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跟阿彌陀佛及彌陀淨土完全沒有關係,但是因為他迴向了,所以阿彌陀佛就假藉迴向來接引他,鼓勵他迴向,使他能夠和淨土搭上線。這部份的內容,我在瀋陽所講的「純粹的淨土法門」有較詳細的說明,大家看了就可以了解。
從第十八願的內容來看,眾生和彌陀是機法一體的,我(彌陀)若成佛,眾生必定往生,眾生若不能往生,我(彌陀)誓不成佛;而第十九願和第二十願則不是。第十九願是阿彌陀佛用來接引聖道門的行人,使其由聖道門轉入第十八願「專稱彌陀佛名」的一種善巧方便的施設。
如果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樣的人,他並不依靠自己修行的功德,而完全依靠名號的功德,那他就是第十八願的根機,不是十九願的根機。第十八願的根機是取往生的正因──念佛為本,所以,並不是說他沒有發菩提心,也不是沒有修諸功德,只是他曉得往生的正因並非菩提心與功德,而是這一句彌陀名號,所以在他的內心是靠彌陀名號往生,而不是迴向自己的菩提心或其他功德往生的。
簡而言之,迴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迴向」,一種是「夾善迴向」。
所謂「直接迴向」是不靠自己的善來迴向,而是隨順第十八願,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回心轉意向著極樂世界,這樣的話就跟第十八願相應;阿彌陀佛的願跟我們的願,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願願相應、願願感應道交,這就是「直接迴向」。
所以,「直接迴向」也可以說並無所謂迴向、不迴向,因為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即使沒有迴向,也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因為念佛本來就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念佛的果報,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的。就好像你五戒圓滿了,不管有沒有迴向,將來一定是轉生為人的,因為那是他(五戒圓滿)的果報。
什麼是「夾善迴向」呢?夾善迴向之意是沒有迴向就不能往生。比如第十九願,因為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毫無關係的,如果沒有迴向就不能往生,因此,他的迴向是帶著他的菩提心以及諸功德來往生的,而不是直接就能夠往生。
其實,真正講起來,凡夫再怎麼樣的發提菩心、修諸功德,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還沒有達到「三輪體空」的所有的善事,都不是真正的善,所以曇鸞大師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但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不論是因、是果,都是真實的善,真實的功德。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是「信受彌陀佛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道理就在這裡。一個「信受彌陀佛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是隨順第十八願,隨順彌陀的願心,跟彌陀「生佛不離」、「機法一體」。
這三願就往生的功能來講,第十八願、第十九願都是當生往生,所以又稱「當生願」;第二十願言:「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是下輩子或是下下輩子往生,所以又稱「結緣願」。「植」就是已經種下去了,種子種在土地裡,總有一世要讓他開花結果,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第二十願,從功德來講,是「植諸德本願」,從臨終的情況來講,是「三生果遂願」或是「繫念定生願」。
有人這一輩子聽到彌陀的名號,曉得有極樂世界,平常也念念佛,也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願生心並不真切,所以這輩子沒有往生。這樣的人阿彌陀佛也沒有放棄他,一直在等待機緣,引導他生起真切願生心來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這輩子不成,下輩子,下輩子不成,下下輩子……,所以第二十願叫做「結緣願」,已跟彌陀結了往生之因緣,彌陀就永不放棄。
日本淨土宗的古代大德形容第二十願是「吞鉤之魚,在水不久」,意思是說,好像吞了鉤的魚,即使現在仍留在水裏,可是終有一天會被拉上岸來的;這一輩子雖然你沒有真切願生極樂世界,可是既然跟彌陀結緣了,總有一天會被彌陀鉤往極樂世界的岸上的。
這樣的教理分判,如果沒有詳細看《無量壽經》,沒有研究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的教理思想,就不能夠理解到這一點。
我們學習淨土宗,必須了解《大經》有這三段核心的要文,同時知道這三願的差別。以教理來說,一般人對第十八願和第十九願的差別還容易分辨,可是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願的關係就不容易分辨。雖然目前佛教界也有大德側重第十八願的弘揚,可是卻沒有掌握到真正的核心;也有人強調淨土法門、強調《無量壽經》,可是卻認為第十九願是上品的根機,第二十願是中品的根機,第十八願是最低下的根機,所以說第十九願是上輩,第二十願是中輩,第十八願是下輩。雖然他們認為這樣,可是也以第十八願為主,為什麼?因為他們也都認為一般人是不可能有第十九願那樣的上品根機的,所以只能依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當然這樣的分判也是錯誤的。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E6%B7%A8%E5%9C%9F%E5%AE%97%E5%B0%8E%E5%B8%AB/%E6%B3%95%E8%AB%87%E9%96%8B%E7%A4%BA/%E5%A4%A7%E7%B6%93%E4%B8%89%E8%A6%81%E6%96%87%E7%9A%84%E9%87%8D%E8%A6%81%E6%80%A7.aspx